《湖齋坐雨》是清代詩人陳曾壽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此詩寫湖齋雨景,形象地描繪了一幅意境幽深淡遠的“南堂水墨畫”,抒寫了晚年恬淡閒適的心境和情趣。詩的前四句寫湖上景色;後四句敘寫詩人在湖齋收到遠方來信的情景。全詩渾成一氣,寫得有聲有色,情景交融,意境幽美,風格雋永。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湖齋坐雨
- 創作年代:清末民國初
- 作品體裁:七言律詩
- 作者:陳曾壽
- 作品出處:《蒼虬閣詩》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湖齋坐雨
隱几青山時有無,捲簾終日對跳珠。
瀑聲穿竹到深枕,雨氣逼花香半湖。
剝啄惟應書遠至,宮商不斷鳥相呼。
欲傳歸客沉冥意,寫寄南堂水墨圖。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湖齋:臨湖構築的書齋。詩人晚年在杭州小南湖築室終老,湖齋即指此。坐雨:即觀雨。
2.隱几:憑著几案。
3.跳珠:比喻雨。
4.湖:指杭州南湖。
5.剝啄:象聲詞,這裡指敲門聲。書遠至:從遠方寄來書信。
6.宮商:中國古代五聲音階的第一、第二音級,後借指樂曲。這裡形容動聽的鳥鳴聲。
7.沉冥:深沉玄默。
8.寫:畫南堂:湖齋的名稱。
白話譯文
遠處雨霧中青山時隱時現,近處湖面上、荷蓋上終日崩跳著晶瑩的雨珠。
雨中的瀑聲穿過茂密的竹林,傳至深齋,響在枕邊。雨氣的催逼之下湖面處處是花香。
似乎聽到敲門聲應該是遠方的朋友有書信到,一時間琴聲不斷百鳥相呼應。
打算通過即將回程的送信人向朋友傳遞我隱居湖齋的心境,畫一幅“南堂水墨圖”讓他帶過去。
創作背景
辛亥革命後,陳曾壽移居杭州,傍南湖而築室,室中懸掛元代畫家吳鎮所寫的《蒼虬圖》,故名其所居為“蒼虬閣”。此詩即民國八年(1919年)詩人於蒼虬閣中作,寫閣中觀雨。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此詩首聯即扣題面,寫齋中觀雨望山之景,寓敘述於描寫之中:“隱几青山時有無,捲簾終日對跳珠。”起筆的“隱几”二字,化用《莊子·齊物論》“隱几而坐,仰天而噓”之句,既表現了觀景的姿式,又點出了觀景的心態,詩人那種悠然自怡的神情躍然紙上。“時有無”三字,則準確而形象地寫出了雨中青山的特點。雨小了,山則“有”;雨大了,山則“無”。正是這時隱時現,若有若無的形象,構成了朦朧迷茫之美,令人神往。次句承前,由山及雨,交代“隱几”的主要原因。詩人捲簾獨坐,精神貫注,從早到晚地觀賞那跳動在湖面上的雨珠,仿佛與大自然已融為一體了。
頷聯承“對跳珠”而展開描寫,是此詩中的天然妙句:“瀑聲穿竹到深枕,雨氣逼花香半湖。”這兩句言簡意豐,既有實景,更富想像,寫得鮮明生動。這裡的“穿”和“逼”二字,頗為警煉,視物為人,把瀑和雨簡直是給寫活了。瀑聲巨大,隔竹可聞,這自然是實景;花香微細,雨中難嗅,這自然是想像。這種虛實結合的手法,為此聯增色不少。
頸聯由景及人,仍為雨中之事:“剝啄唯應書遠至,宮商不斷鳥相呼。”出句寫人,是作者的測度。對雨中叩門,本可有多種猜想,而作者只想到是“書遠至”,這說明兩種情況:一是作者索居杭州南湖,絕少朋友;二是作者與遠方朋友交情甚密,常有書信往來。可見作者盼望與友人交往、切磋,這為結尾兩句暗作鋪墊。對句寫鳥,是作者的聯想。詩人聽到鳥鳴不停而猜想它們可能是彼此呼友,相互應答。《詩經·小雅·伐木》中就有“嚶其鳴矣,求其友聲”之句,同聲相和,同氣相求,人如此,鳥亦然,此處富於情致。
尾聯承“書遠至”之意,寫對友人的懷念:“欲傳歸客沉冥意,寫寄南堂水墨圖。”此聯的“沉冥”二字,既是寫雨天的暗淡昏沉,為眼見之實景,也是寫自身的幽居隱跡,是求友之心聲,足見作者鍊字之功力。
此詩寫得有聲有色,情景交融,意境幽美,風格雋永,在觀雨詩當中為上乘。
名家點評
近代詩人錢仲聯《夢苕庵詩話》:全首極工,一氣渾成,有水流雲在之境。
華中師範大學教授程翔章《湖北近代作家研究》:此詩寫杭州南湖上的雨景,跳珠濺玉,花氣鳥音,歸客圖畫,動靜相宜,一派美妙的景象。而首聯“隱几青山時有無,捲簾終日對跳珠”二語,卻在清幽靜美的景象中,透露出一絲不甘寂寞的苦悶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