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湖湘詩派
- 創作年代:晚清
- 作品出處:湖南湘潭
- 文學體裁:詩歌詞
概述,歷史背景,代表人物,王闓運,鄧輔綸,其他,
概述
道光、鹹豐之際,湘人王闓運獨樹一幟,其論詩首尊“八代”,明言復古,其詩作亦刻意模仿。鄧輔綸、高心夔為該派的兩位主要作者,史稱這一詩派為漢魏六朝詩派。因其首倡者王闓運是湖南湘潭人,故此派亦稱湖湘詩派。當時此派詩名甚盛,但後之論者一致指認其“墨守古法”,甚至譏其為“假古董”,故在鄧、高二位謝世之後,此派即告衰微。
歷史背景
戊戌變法前,梁啓超和譚嗣同、夏曾佑曾試作“新詩”,反映了改良派對新思想、新知識即“新學”的要求。戊戌變法失敗後(1898),梁啓超便提出:“以舊風格含新意境”的“詩界革命”(《飲冰室詩話》)主張,推尊黃遵憲從理論到詩作實踐已為“詩界革命”作了榜樣,是推陳出新的“新派詩”。
當時已有人認為文言是“禍亡中國”之一端,“白話為維新之本”,主張“崇白話而廢文言”,“報章宜改用淺說”。同時長江下游各省白話小報紛紛出現。他的散文寫作也實踐自己的主張,打破一切傳統古文的格局,開創了“新文體”。同樣的出於改良的目的,他更提倡“小說界革命”(《論小說與群治的關係》),強調小說對改良社會的作用,而特別重視“政治小說”,宣傳政治主張、政治理想,直接為改良運動服務。
改良運動對封建文化的衝擊力量是不足的。傳統詩文繼續發展。“宋詩運動”的發展,出現了頗有影響的“同光體”;同時出現了擬古的漢魏六朝詩派和晚唐詩派等。常州詞派則朝詞學的整理和研究方面發展。“桐城派”古文也出現了黎庶昌等新的作家,並對嚴復、林紓等翻譯文有明顯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