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邵陽市

湖南邵陽市

湖南邵陽是一座歷史古城,西周召伯,甘棠布政;春秋白善,壘土築城,距今已有 2500 餘年了。邵陽,舊名寶慶,位於湘中而偏西南。北障雪峰之險,南屏五嶺之秀,資水橫貫,邵水交匯,盆地珠連,丘陵起伏。自西漢置縣,為郡為州為府,為一方之重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邵陽
  • 行政區類別:地級市
  • 所屬地區:湖南省
  • 下轄地區: 8縣、1市、3區
  • 地理位置:湘中而偏西南
  • 面積:2.1 萬平方公里
  • 人口:740 萬
區域簡介,邵陽歷史,地形礦藏,市情介紹,發展歷史,社會資源,自然資源,

區域簡介

邵陽是一座歷史古城,西周召伯,甘棠布政;春秋白善,壘土築城,距今已有 2500 餘年了。邵陽,舊名寶慶,位於湘中而偏西南。北障雪峰之險,南屏五嶺之秀,資水橫貫,邵水交匯,盆地珠連,丘陵起伏。自西漢置縣,為郡為州為府,為一方之重鎮。北鄰婁底,南界永州,上通雲貴,下接長衡。自古為交通要道,商埠中心,經濟發達,文化昌明。邵陽現為省轄市,轄 8 縣 1 市 3 區(即邵東縣、新邵縣、邵陽縣、隆回縣、洞口縣、新寧縣、綏寧縣、城步縣、武岡市和大祥區、雙清區、北塔區),人口 740 萬,為湖南之最;面積 2.1 萬平方公里,居全省第二,其中市區面積為 411 平方公里。邵陽人傑地靈,英才輩出;人文薈萃,文化底蘊深厚;山奇水秀,資源豐富;民風純厚,氣候適宜;工業門類齊全,產業基礎完備。邵陽屬國家 “ 西部大開發 ” 、 “ 中部崛起 ” 戰略覆蓋區,也是湖南省實施 “ 中部崛起 ” 戰略的中心區域。

邵陽歷史

邵陽市,史稱“寶慶”,資江與邵水交匯穿城而過,是一座具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古城。 早在新石器時代,境內即有先民棲息屯居。春秋末期楚國大夫白善在此築城,稱白公城,屬楚地。秦始皇統一中國,分全國為三十六郡,邵陽屬長沙郡,東漢末屬零陵郡。三國初屬蜀,後入吳。三國吳寶鼎元年(公元226年),分零陵北部為昭陵郡,郡治設今邵陽市。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司馬炎平定東吳,為避其父司馬昭之諱,改昭陵為邵陵。,移郡治於資江北岸。唐代設邵州,與邵陽縣在今城區同城而治。宋崇寧五年 (1106) ,分邵州西部置武岡軍。南宋理宗趙均作太子時,曾被封為邵州防禦使。南宋寶慶元年 (1225 年 ) ,理宗登極,用年號命名曾領防禦使的封地,升邵州為寶慶府,寶慶之名始於此。元代設寶慶、武岡 2 府。明初設寶慶、武岡 2 府,後降武岡為州。中華民國 2 年 (1913 年 ) ,廢寶慶府,設寶慶縣,境內各縣隸湘江道;民國 11 年直隸於省。民國 17 年,寶慶縣復名邵陽縣。民國 26 年,在邵陽縣城設定湖南省第六行政督察專員公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 1949 年 10 月設定湖南省邵陽區督察專員公署;同時建立邵陽市,隸邵陽縣。 11 月,邵陽區督察專員公署更名為行政專員公署。翌年 7 月,邵陽市升格為縣級市。 1955 年 4 月,邵陽區行政專員公署更名為邵陽專員公署。 1968 年 2 月,邵陽地區革命委員會成立,邵陽專區改稱邵陽地區。 1977 年 7 月,邵陽市升格為省轄市,仍由中共邵陽地委、地區革委會代管; 10 月,分邵陽地區東北部置漣源地區。 1980 年元月,邵陽市由省直隸。 1986 年元月,國務院批准撤銷邵陽地區建制,實行市領導縣體制。 1994 年 3 月,撤銷武岡縣建制,設定武岡市,武岡市由邵陽市代管。 1995 年,撤區並鄉建鎮,全市共轄 8 縣 1 市 3 區。全市有 199 個鄉鎮, 80 個鄉級鎮, 5819 個行政村。全市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 325 人,較全省平均密度高出 38 人。中、東部人口稠密,西南部山區人口稀疏。邵陽又是湖南少數民族人口較多的省轄市,除漢族外,繁衍生息著苗、瑤、回、侗、土家、壯、仫佬、滿、布依、拉枯、黎、彝、白等 39 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人口 39. 38 萬人,占全市總人口的 5. 94 %。建有 1 個苗族自治縣 ( 城步苗族自治縣 ) , 25 個民族鄉。

地形礦藏

邵陽境內系江南丘陵向雲貴高原過渡地帶,南嶺山脈綿亘南境,雪峰山脈聳峙西、北,衡邵丘陵盆地展布中、東部。整個地勢西南高而東北低,順勢向中、東部傾斜,呈東北向敞口的筲箕形。最高峰為城步苗族自治縣東部二寶頂,海拔2021米;最低處是邵東縣崇山鋪鄉珍龍村測水岸邊,海拔僅125米,地勢比降為10.25%。境內溪河密布,有5公里以上的大小河流595條,分屬資江、沅江湘江與西江四大水系。資江幹流兩源透巡,支派縱橫,自西南向東北呈“Y”字型流貫全境,流域面積遍及市轄9縣3區。巫水源出城步,橫貫綏寧,西入沅江,為境內西南部的主要水道。全境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光照充足,水雨豐沛,四季分明,氣候溫和,夏少酷熱,冬少嚴寒。受地貌多樣、高差懸殊影響,氣候既有東、西部的地域差異,又有山地與丘平區的垂直差異,形成一定的小氣候環境和立體氣候效應。境內年平均氣溫16. 1~17. 1C,無霜期272~304天,日照時數 1347.3~1615.3小時,降水量1218.5~1473.5毫米;雨水大多集中在4~6月,易遇夏秋連旱。  境內山地、丘陵、崗地、平原各類地貌兼有,大體是“七分山地兩分田,一分水、路和莊園”。1990年,全市土地總面積3131.4萬畝,其中耕地639. 19萬畝,居全省第二位;耕地中有水田430.28萬畝。除盛產水稻、雜糧外,經濟作物和傳統土特產品種繁多。寶慶苡米、陡嶺菸葉、龍牙百合、武岡銅鵝、雪峰蜜桔、新寧臍橙、邵東黃花、隆回辣椒等久負盛名,蜚聲省內外;茶葉、西瓜、黃豆、花生、生薑、大蒜、蘭麻、蠶桑、甘蔗、藥材等出產頗豐。柑桔、黃花菜、苡米等作物產量為全省之冠;烤菸產量居全省第二位。全市被定為邵陽市的山丘經濟開發區。  境內礦產資源較為富足,已發現的礦藏有煤、鐵、錳、鎢、銻、金、銀、鉛、鋅、硫鐵、石膏、大理石、輝綠岩、優質石灰岩等74種。礦藏地有644處,其中大型礦床23處,中型礦床33處,小型礦床61處。非金屬礦藏蘊藏量大,品位高。石膏礦遠景儲量4.4億噸,工業儲量1.229億噸,儲量、產量均居全省各地州市前列,邵東縣是全國八大石膏礦產地之一。優質石灰岩礦、大理石礦為省內優勢礦種;硫鐵礦、冰洲石礦、優質白雲岩礦在省內享有盛名。煤礦工業儲量1.417億噸,遠景儲量1.447億噸。金屬礦藏比較集中地分布於隆回、新邵、邵東、新寧等縣。  境內河川水系發育,水域面積為111. 9萬畝,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為168.3億立方米,其中河川徑流量157.44億立方米。人均占有水資源2749立方米。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144. 73萬千瓦,可開發利用量68.77萬千瓦。水能資源集中分布於西南部城步、綏寧等山區縣。

市情介紹

教育 科技 文化 體育 衛生
春秋戰國時期,具有濃郁地方風格的楚文化便流傳境內,並在吸收中原文化的基礎上,逐漸融合原有的土著文化,顯示出其獨特的魅力和光彩。北宋慶曆四年(1044),邵州州學始創於州治之左,以後各縣縣學相繼創辦,興儒重教,弦歌相繼,世代傳承。元皇慶二年(1313),苗酋楊再成捐資創辦城步儒林書院,為境內書院之始,後有寶慶濂溪書院等相繼興辦,“導進人才,廣學校所不及”。書香綿延,文明演進,既造就了一代又一代莘莘學子,也催化、弘揚了地方文化。至清代,境內文人雅士的創作方興未艾,民間藝術亦大放異彩。清初車萬育的《聲律啟蒙》,是家喻戶曉的聲律學啟蒙教材,風行全國。乾隆年間,邵陽西鄉灘頭的木刻年畫進入全盛時期,《老鼠嫁女》、《和氣致祥》、《年年發財》等作品流布川、黔、滇、桂10餘省,並遠銷東南亞各國。魏源既是晚清時期的著名啟蒙思想家,也是一代詩雄,與龔自珍齊名,人稱“龔魏”,共領風騷。著名方誌學家、近代輿地學家鄒漢勛,詩宗漢魏,與魏源和道州何紹基被譽為“湘中三傑”。鴉片戰爭以後,西風東漸,邑人視界漸開。不僅鄧輔綸、鄧繹等文人,敢於正視外患內憂的現實,其詩作充滿憂時憂國的深情;湖湘文化崇尚實學、經世致用的先進思想,在教育界亦得到弘揚。光緒二十四年(1898),武岡鰲山等3所書院轉重實學;在邵陽縣城創辦的滕氏女塾,則為新式學堂之雛型。此後,境內一些義學、書院漸次改為國小堂,並應時創辦寶慶府中學堂,新式學堂逐步取代舊式儒學教育,延續千餘年的封建科舉制度乃告結束。 中華民國初年,境內文化、教育事業逐漸貼近時政,從學校教育擴展到社會民眾教育。“五四”運動後,境內書肆開始傳播新文化運動的進步書籍,文明戲、自由體詩和白話小說、散文相繼興起,促使邵陽現代文化匯入宣傳反帝、反封建和民主革命的大潮。抗日戰爭期間,中共湖南省工委創辦的《觀察日報》等一批進步報紙和學校遷邵,呂振羽、王西彥、艾青、張天翼、蔣牧良等文化名人都在境內從事抗戰救亡的宣傳、教育工作。由《觀察日報》、《力報》、《真報》等報紙掀起的抗戰文學熱潮,既起到喚醒民眾的作用,也造就一批文藝、新聞人才。此期間的教育事業亦有發展,實行按鄉、保設學的制度,即鄉設中心國小,保設國民國小。至民國30年(1941),境內鄉國民中心國小達1 56所,保國民國小達1709所,學齡兒童入學率達48%。以後由於日軍犯境及國民黨發動反人民的內戰,境內文化教育事業受到嚴重摧殘,社會文化團體和設施,或因戰亂停業,或為戰火所毀,學校教育亦未恢復到戰前水平。據民國37年邵陽、武岡、新寧、城步和新化、綏寧6縣統計,在336萬總人口中,青壯年文盲為121萬,占人口總數的36%,占青壯年人口數的82%。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境內文化、教育及科技、衛生、體育、新聞、廣播等社會事業均有長足的進步。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在接管和改造原有學校的基礎上,不斷擴大辦學規模,廣泛勸導鼓勵工農子弟入學,同時開展掃除文盲活動,基礎教育、高等教育、職業教育、成人教育蓬勃發展。傳統文化藝術得到發揚,戲劇、電影、圖書等文化事業日趨繁榮,劇院、影院、文化宮、文化館、圖書館、俱樂部等各項文化設施的建設呈現齊頭並進之勢。《打鳥》、《昭君出塞》等花鼓戲、祁劇的優秀傳統劇目得到挖掘和整理,推陳出新。李岸、謝璞和陳白一等一批作家、藝術家,以其具濃郁鄉土氣息的創作登上文壇藝苑。廣播事業的從無到有,多種報刊的普遍發行,日漸豐富、活躍了城鄉人民的文化生活。醫療衛生網路逐步形成,愛國衛生運動全面開展,一些威脅人民身體健康的地方病、傳染病得到控制或消滅,極大地提高人民的身體素質和健康水平。然而,1957年的反右派鬥爭和後來的“文化大革命”,使一大批知識分子受到“左”的傷害,文化、教育等社會事業的發展也受到嚴重影響。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境內各級中共黨委和人民政府在文化、教育、科技、衛生、體育等各項事業建設中,採取了一系列具有戰略意義的措施,尊重知識,尊重人才,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與物質文明建設同步發展。在此期間,已完成普及初等教育的歷史任務.改革了中等教育結構,職業技術教育得到較快發展,同時調整高等教育布局,以普通教育為重點、職業教育、成人教育全面發展的教育體系正在形成。文化事業重放異彩,文藝界的老作家煥發青春,新作者脫穎而出,文學社團和創作群體相繼湧現,創作日漸繁榮,每年都有新著出版。山歌劇《相親亭》、攝影作品《大地》、《山花》等榮獲國家級或國際獎勵。藝術教育和研究得到發展,成果豐碩。電視、音像事業興起並較快普及城鄉。《邵陽日報》、《新花》、《中國小音樂報》等一批報刊雜誌,異彩紛呈,發行遍及城鄉。科技隊伍不斷壯大,科研成果得到推廣運用,共有778項成果獲得市級獎勵,146 項獲得省級獎勵,32項獲得國家獎勵。一大批文化、體育和醫療衛生設施的興建,為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和健康水平創造了條件。至1990年,全市建有高等院校3所,中等專業學校8所,技工學校9所,農村職業中學59所,普通中學669所,普通國小4692所。在校大學生有3719人,在校中學生29.26萬人,小學生81.96萬人。有科研機構97個,其中全民所有制57個,企業自辦20個。各類科技人員共94106人。文化藝術事業機構290個,有電視台1座、廣播電台1座,電視發射台、轉播台3座;體育館2個,體育場10處。醫療衛生機構923個,其中醫院461所,病床12126張。

發展歷史

邵陽市位於湘中偏西南,資江上游。東與衡陽市為鄰,南與零陵地區和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地區接壤,西與懷化地區交界,北與婁底地區毗連。地處北緯25。58’~27040',東經109。49'~112。5 7之間,總面積20876平方公里,占湖南省總面積的9.8%。其幅員在全省14個地州市中位列第三,居省轄8市之首。邵陽市城區位於市境東北,邵水與資江匯流處,建成區面積23.3平方公里。 境內系江南丘陵向雲貴高原過渡地帶,南嶺山脈綿亘南境,雪峰山脈聳峙西、北,衡邵丘陵盆地展布中、東部。整個地勢西南高而東北低,順勢向中、東部傾斜,呈東北向敞口的筲箕形。最高峰為城步苗族自治縣東部二寶頂,海拔2021米;最低處是邵東縣崇山鋪鄉珍龍村測水岸邊,海拔僅125米,地勢比降為10. 25‰。境內溪河密布,有5公里以上的大小河流595條,分屬資江、沅江、湘江與西江四大水系。資江幹流兩源逶迤,支派縱橫,自西南向東北呈“Y”字型流貫全境,流域面積遍及市轄9縣3區。巫水源出城步,橫貫綏寧,西入沅江,為境內西南部的主要水道。全境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光照充足,水雨豐沛,四季分明,氣候溫和,夏少酷熱,冬少嚴寒。受地貌多樣、高差懸殊影響,氣候既有東、西部的地域差異,又有山地與丘平區的垂直差異,形成一定的小氣候環境和立體氣候效應。境內年平均氣溫16. 1~17.1℃,無霜期272~304天,日照時數1347. 3~1615.3小時,降水量1218. 5~1473.5毫米;雨水大多集中在4~6月,易遇夏秋連旱。 早在新石器時代,境內即有先民棲息屯居。秦代,今境內分屬長沙郡及黔中郡。西漢初,始置昭陵縣。吳寶鼎元年(266),分零陵郡北部都尉轄地置昭陵郡,治今城區,為境內建郡之始。西晉太康元年(280),更昭陵為邵陵,移郡治於資江北岸。唐代設邵州,與邵陽縣在今城區同城而治。宋崇寧五年(1106),分邵州西部置武岡軍。南宋寶慶元年(1225),理宗趙昀登極,用年號命名曾領防禦使的封地,升邵州為寶慶府,寶慶之名始於此。元代設寶慶、武岡2路。明初設寶慶、武岡2府,後降武岡為州。中華民國2年(1913),廢寶慶府,設寶慶縣,境內各縣隸湘江道;民國11年直隸於省。民國17年,寶慶縣復名邵陽縣。民國26年,在邵陽縣城設定湖南省第六行政督察專員公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49年10月設定湖南省邵陽區督察專員公署;同時建立邵陽市,隸邵陽縣。11月,邵陽區督察專員公署更名為行政專員公署。翌年7 月,邵陽市升格為縣級市。1955年4月,邵陽區行政專員公署更名為邵陽專員公署。1968年2月,邵陽地區革命委員會成立,邵陽專區改稱邵陽地區。1977 年7月,邵陽市升格為省轄市,仍由中共邵陽地委、地區革委會代管;10月,分邵陽地區東北部置漣源地區。1980年元月,邵陽市由省直隸。1986年元月,國務院批准撤銷邵陽地區建制,實行市領導縣體制。1990年末,邵陽市共轄邵東、新邵、邵陽、隆回、洞口、綏寧、城步、武岡、新寧9縣,東、西、郊區3區,59個縣轄區,59鎮,308鄉,11個街道辦事處。

社會資源

全市總人口為676. 68萬人,居全省14個地州市首位。其中市區人口51. 75萬人;加上59個建制鎮,城鎮人口達194. 92萬人,占總人口的28.8%。全市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325人,較全省平均密度高出38人。中、東部人口稠密,西南部山區人口稀疏。邵陽又是湖南少數民族人口較多的省轄市,除漢族外,繁衍生息著苗、瑤、回、侗、土家、壯、仫佬、滿、布依、拉祜、黎、彝、白等39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人口39. 38萬人,占全市總人口的5.94%。建有1個苗族自治縣,25個民族鄉。 境內山地、丘陵、崗地、平原各類地貌兼有,大體是“七分山地兩分田,一分水、路和莊園”。

自然資源

1990年,全市土地總面積3131.4萬畝,其中耕地639. 19萬畝,居全省第二位;耕地中有水田430. 28萬畝。除盛產水稻、雜糧外,經濟作物和傳統土特產品種繁多。寶慶苡米、陡嶺菸葉、龍牙百合、武岡銅鵝、雪峰蜜桔、新寧臍橙、邵東黃花、隆回辣椒等久負盛名,蜚聲省內外;茶葉、西瓜、黃豆、花生、生薑、大蒜、苧麻、蠶桑、甘蔗、藥材等出產頗豐。柑桔、黃花菜、苡米等作物產量為全省之冠;烤菸產量居全省第二位。全市被定為湖南省的山丘經濟開發區。 邵陽位於南嶺山脈、雪峰山脈與雲貴高原余脈三大植物區系交會地帶,是湖南四大林區之一,高等植物有245科,792屬,2826種。其中用材林樹種210 種,以杉木、馬尾松和闊葉用材林為大宗。經濟林樹種432種,楠竹、油茶、油桐、漆樹、板栗、烏桕、白蠟樹、山蒼子樹等成片分布。受國家重點保護的珍稀樹種有60種,一級保護的銀杉,二級保護的資源冷杉、銀杏、鐘萼木、連香樹、鵝掌楸、香果樹、水青樹、篦子三尖杉等,為國內特有的孑遺樹種。城步沙角洞的銀杉群落,新寧、城步的資源冷杉群落,綏寧黃桑的長苞鐵杉群落,是研究江南地域古生物學的活標本。茂密的森林是野生動物良好的棲息環境和繁衍場所,境內有野生脊椎動物397種,分屬5綱,33目,102科。受國家一、二級保護的珍稀動物有金錢豹、雲豹、華南虎、水鹿、黃腹角雉、紅腹錦雞、黿、大鯢等36種。已建立綏寧黃桑、武岡雲山、新寧舜皇山和紫雲、萬峰山4個省級自然保護區和一批縣級自然保護區。1990年,全市林地面積為1588. 89萬畝,活立木總蓄積量達2843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為42. 7%。其中綏寧縣活立木蓄積量1050萬立方米,人均32. 94立方米,森林覆蓋率為67. 7%,均居全省各縣之首,有“神奇的綠洲’’之譽。長期以來,境內除盛產木材、楠竹、茶油、桐油、生漆等大宗林產品外,松脂、玉蘭片、白蠟、五倍子、山蒼子油、棕片、竹麻等林副產品行銷省內外。境內不僅有莽莽林海,而且有茫茫草山。草山草場有114. 04萬畝,連片分布10萬畝以上的有城步南山、十萬古田和新寧黃金3 處,1~10萬畝的有56處。城步苗族自治縣西南境是江南有名的山地草原區,其中八十里大南山,總面積23萬畝,已建設成為中國南方最大的現代化山地牧場,是全省的種畜牧草良種繁育基地和奶肉牛商品基地。 境內礦產資源較為富足,已發現的礦藏有煤、鐵、錳、鎢、銻、金、銀、鉛、鋅、硫鐵、石膏、大理石、輝綠岩、優質石灰岩等74種。礦藏地有644處,其中大型礦床23處,中型礦床33處,小型礦床61處。非金屬礦藏蘊藏量大,品位高。石膏礦遠景儲量4.4億噸,工業儲量1. 229億噸,儲量、產量均居全省各地州市前列,邵東縣是全國八大石膏礦產地之一。優質石灰岩礦、大理石礦為省內優勢礦種;硫鐵礦、冰洲石礦、優質白雲岩礦在省內享有盛名。煤礦工業儲量1. 417億噸,遠景儲量1.447億噸。金屬礦藏比較集中地分布於隆回、新邵、邵東、新寧等縣。 境內河川水系發育,水域面積為111.9萬畝,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為168.3 億立方米,其中河川徑流量157. 44億立方米。人均占有水資源2749立方米。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144. 73萬千瓦,可開發利用量68. 77萬千瓦。水能資源集中分布於西南部城步、綏寧等山區縣。 邵陽河山毓秀,風光旖旎,自然景觀和人文勝跡散布各地。歷史上的“寶慶十二景”,多點綴於資江兩岸,環布市區。由雙清公園、水府廟小遊園和東塔公園連綴而成的城區風景區,兼有人工之美和自然之秀。水府廟前,雙江匯流;資江南北,兩塔並峙;江流蜿轉,四橋飛虹;近水遙山,綠意蔥籠。市郊附近的溶洞亦為奇觀。境內辟有新寧良山、城步南山、武岡雲山、新邵白水洞等風景區,60多個旅遊景點。武岡雲山為全國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一,歷來香火鼎盛。有兩華聳翠、一瀑飛濤、仙橋橫漢、杏塢藏春等10景,野生動植物品種繁多,被闢為國家森林公園。城步南山象一塊碧綠的翡翠鑲嵌在湘西南邊陲,芳草如茵,牛羊成群,既具北國草原的雄渾,又不失江南草山的靈秀,為回歸綠色旅遊的最佳生態環境。新寧崀山系典型的丹霞地貌景觀,集奇峰、幽谷、碧水、丹崖於一體,方圓達100平方公里,紫霞洞曲徑通幽,駱駝峰高聳入雲,牛鼻寨的“天下第一巷”鬼斧神工,堪稱“亞洲第一’’的仙人橋渾然天成。登八角寨遠眺,群峰幽谷,丹崖秀水,盡收眼底;泛舟扶夷水上,澄江如練蜿蜒於百里畫廊。全國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至此油然感慨:“一線天梯驚煞人,幽谷深處淨無塵;新寧別有奇峰在,不讓武陵獨占春。” 境內交通方便。明清之際,寶慶府城依資江黃金水道和數條驛道而成為水陸要衝,湘中重鎮;民國時期,湘黔公路幹線貫穿境內,邵陽縣城成為東南與西南商品物資轉運樞紐。而今,婁邵鐵路連線湘黔鐵路幹線,經婁底、株洲、長沙而達全國各地。公路有320國道橫貫東西,207國道縱連南北,省道、縣道、鄉道及專用公路在境內經緯交織,通車裡程達5839公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