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農業大學百年史賦

《湖南農業大學百年史賦》是熊楚才所著作品。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湖南農業大學百年史賦
  • 作者:熊楚才
神農創耒,邑有聖陵;善卷擊壤 ,耕田鑿井。禹帝南巡治水,遺留先賢之跡;陶公東籬採菊,張揚虞夏之風。南嶽聖廟,麓山紅楓。湘資沅澧,浩浩洞庭。神州沃土,唯楚豐盈;天下糧倉,瀟湘為盛。農耕文明始祖,善德山歸隱;稻作農業源起,玉蟾岩可證。湖南農大,占盡天時地利人氣;先民子孫,得道堯舜帝者師宗。湖湘精神內涵,不少先烈拓展;農耕文化正脈,自有後人傳承。
  “修業”稱謂,農大乳名。光緒廿九年間,十二青年結盟;時逢春暖花開, “修業學堂”誕生。道腴等三人協力總辦,校以內諸事共同擔承。修德敬業,學與政兼;愛國救亡,道合志同。驅除韃虜,本革命之情緒;恢復中華,懷救亡之熱情。 “華興會”喚醒學界,“斷指書”震撼朝廷。國鈞叫化磨血,不負重託;先澤赤腳主事,倍受推崇。父子同心獻身修業,耕讀一體受命高農。湖南水稻改良,修業開啟先河;安化黑茶研製,孟津建立頭功。挽學校於倒閉,黃海潤經年不支;籌經費而開源,俞蕃馥借貸經營。漚心瀝血,勵精圖治;前仆後繼,規言矩行。“為時養器”,榮獲政府褒章;朴誠奮勉,喚起師生公勇。篳路藍縷,約農接手“克強”於艱難之際,焚膏繼晷,邦傑效命“農專”於慘澹之中。紅軍蓄銳寧岡,士楷功不可沒;先烈安魂嶽麓,繼青萬古長青。先驅可歌可泣,譜就五十年歷史;修業可彰可表,踏響半世紀征程。
  新中國巍然屹立,農學院應運而生。匯“克強”農林於一脈,攜農經農藝而並行。毛澤東親筆題寫校名,王首道蒞臨賦予使命。首任校長李毅之,治學誠聘省內外學者,治湖威震八百里洞庭。國際友人柳子明,執教涉足多學科領域,考古名揚亞洲岸東瀛。周汝沆,主中國兩個水稻專家之一;李鳳蓀,稱中外首席昆蟲學家之雄。周聲漢中秈良種選育,獲取水稻生產標誌成果;胡篤敬生物鉀肥利用,新辟世界鉀肥資源途徑。裴新澍以“親緣學說”蜚聲學界,李宗道以“當代麻神”遐邇聞名。陳興琰 皋盧真偽之考,具劃時代意義;陸松侯品茶神奇之藝,令茶學界震驚。創業維艱,一代元老德藝雙馨;薪火傳遞,更多後生桴鼓相應。
  五十年代,學校九年三度遷徙;困難時期,師生多次下放勞動。蚓耕堅泥,每至墳崗披荊斬棘;忍辱負重,幾經湖澤沐雨櫛風。學朝農,辦分院,分分合合;仿“共大”,拔白旗,烈烈轟轟。停課鬧革命,是非可鑑;接受再教育,得失難衡。半農半讀,孰重孰輕,立愚公移山之志;社來社去,何從何去,傾精衛填海之情。“工農兵上講台”, 五教授上書諫言,陶鑄書記肯定表揚;教職工成“右派”,數十人受辱蒙冤,三中全會平反糾正。“臭老九”恢復名譽,“走資派”告別“牛棚”。調整、改革,貫徹“三個面向”;整頓、提高,實施改制轉型。通用基礎,專業向綜合拓寬;按系招生,定向依需求引領。創辦《農村家庭經營》專業,獲國家教育科學成果大獎;加強社會實踐教學環節,開農村職業教育培訓新黌。兩系雜交小麥技術,國內首創;遺傳工程水稻單產,出類登峰。星火西進,扶貧困於邊寨;科技下鄉,建小康於三農。王震命筆而勉勵,吾儕奮勇而衝鋒。
  更名農大,春意正濃。國家制定改革藍圖,湖南出台教育綱領。乘勢而上,縱向延伸專業內涵;竭力而為,橫向拓寬專業口徑。系部升格學院,發展追趕鯤鵬。“一主兩翼”,融會農工、文理、商貿;“三位一體”,服務社會、企業、三農。科技創新頻傳捷報,遠超以往;教學改革屢獲褒獎,躋身群英。校內外協作攻關,學研產良性互動。雙季稻超高產技術,奪全國十大新聞之冠; “楚茗”牌苦丁茶工藝,問國際博覽會之鼎。教學相長,為崛起鑄就弘人之道;學以致用,為跨越宣揚秉鐸之聲。
  新世紀曙光照亮廣廈,大眾化教育敲響洪鐘。把握機緣,曾記得幾番拼搏;迎接挑戰,未敢忘一路請纓。辦學規模,十年翻番;招生劃線,三超省控。研究生培養,每報省級先進之喜;本科生教學,連迎國評優秀之慶。求真、求善、求美,拓展素質教育;求實、求特、求強,弘揚中華傳統。構建“十百工程”,跨世紀師資如雨後春筍;栽培萬千桃李,高素質人才若銀漢星空。首創“雙百工程”,凝練辦學特色;推行“三全管理”,造就報國精英。拔尖人才,在此茁壯成長。領軍人物,於斯杖策奔騰。院士脫頴而出,省長接踵啟程。教學名師,受中央領導接見;勞動模範,同胡總書記合影。
  繁榮學術,修練內功;服務城鄉,造福百姓。創新平台,薈萃藏龍臥虎;實習基地,錘鍊開路先鋒。科技期刊,屢載全國精品之譽,湘農網站,無愧高校百佳之名。識大體、觀全局,奉公克己;講公德、比貢獻,明恥知榮。教學科研,雄居農林強勢之內,黨團建設,躋身全國先進之中。優勢學科崛起,研究成果豐登。或加強基礎理論,促進植物激素與生長發育調節;或立足學科前沿,加速作物品質與遺傳改良進程。水稻兩用核不育系成果,衛冕國家重大獎項之冠;湘油新型品種選育推廣,登臨國家攻關目標之頂。柑橘品種改良,掛國際學會之帥;植物功能提制,具安全高效之功。歐亞葡萄示範,轟動三湘四水;“湘虹”“湘益”配套,紮根萬戶千沖。國際交流,貫通世界各地;對外合作,融會南北西東。
  實施校園規劃,最佳化育人環境。創建文明,以“全國文明單位”而享盛譽;綠化校園,以全國綠化先進而獲殊榮。八年拆遷,舉全校之力;一朝重建,安百家之營。住宅小區,沿瀏陽河而座落;環校公路,與鬧市區而連通。教學樓鱗次櫛比,發射塔立地摩星。學生公寓,窗明几淨;運動場館,地闊天空。廣場雕塑聳立,尊尊寓意層層。“世紀之光”,啟航程似火箭;銅像之義,寄重託於後生;群牛奮進,寓師生之奮勉;“生命之源”,比創造之無窮。平湖清波蕩漾,曲徑綠樹蔥蘢。四季鳥語花香,聞之心曠而神怡;日日書聲朗朗,感之詩萌而靈動。
  歌曰:北去湘江紅葉老,歸帆漫捲西風。朴誠奮勉競崢嶸。滄桑多巨變,唯我守初衷。利祿功名談笑過,流連綠野清黌。一方淨土聽書聲。古今推政績,興教重農耕。
注 釋:
[1] 相傳耒陽烙下了農耕文明的始祖炎帝的足印,並在耒陽發明了掘地翻土的“耒”。
[2] 善卷,相傳為堯舜時隱士,他辭帝不授,歸隱枉山(今湖南常德德山),“或擊壤以自歡,或大濟於蒼生”。齊己有詩曰:“鑿井耕田人在否?如今天子正征搜。”指的就是善卷。
[3] 相傳禹帝治水來過湖南。
[4] 東晉陶淵明隱居桃花源,留下了“採菊東籬下,悠然望南山”的名句。其隱居選址武陵,亦因武陵有“擊壤以自歡”的虞夏之風。
[5] 隋朝刺史樊子蓋蒞臨常德,聽說善卷曾居枉山,故將此山易名“善德山”,後人簡稱德山。
[6] 玉蟾岩位於湖南道縣壽雁鎮,經考古發掘,在這裡發現了世界上最早的距今約在12000—14000年之間的原始栽培稻穀和原始陶器片。 
[7] 湖南農業大學的前身為“修業學堂”,初創於1903年(清光緒二十九年)10月9日。
[8] 修業學堂的創始人周震鱗,別號道腴。
[9] 1903年11月,黃興宋教仁周震麟等在長沙創立“華興會”,提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反對滿清政府,籌備起義活動。更有徐特立在演講至憤慨時斷指血書,震動湖南學界和滿清政府。
[10] 彭國鈞應周震鱗邀請到“修業”任教,先後主持工作44年,有“修業磨血人”之稱。子彭先澤,曾任修業學校主事,有經常赤腳下田,被來視察其工作的上級領導當作普通農民問路之趣聞。
[11] 孟津即彭先澤別號,他對安化黑茶發展有重大貢獻,被稱為黑茶理論之父。
[12] 黃海潤、俞蕃馥曾任“修業”校長,在辦學經費緊缺,學校面臨關閉時,分別以經年不支和借貸支撐被人稱道。
[13] 1917年(民國六年)11月,當時的北洋政府教育部明令嘉獎“修業學校以朴誠奮勉養成校風”。鑒於校長彭國鈞兼辦長郡中學,足為兩校楷模,獎給三等褒章。”並贈以匾額,題曰:“為時養器”。
[14] 1933年,值“修業”30周年,校長彭國鈞為學校題寫了“公勇樸實”四字校訓。
[15] 1946年(民國三十五年),湖南省政府決定合併省立農、工、商三專科學校,成立克強學院,曾約農出任首任院長。
[16] 楊邦傑 1941年(民國三十年)9月接掌湖南省立農業專科學校校長。
[17] “八一”南昌起義後,時任江西省委書記的汪士楷委託宋任窮轉交毛澤東一封密信,明示“應退贛西寧岡”。正是因他的點撥,毛澤東才作出了秋收起義部隊落腳寧岡的決策。1949年7月,汪士楷被任命為克強學院院長。
[18] 高繼青,湖南克強學生自治會主席。1949年6月因幫助地下黨轉移印刷設備被特務綁架並暗殺,年僅22歲。解放後,克強學院併入湖南大學,湖南大學追認高繼青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團員和革命烈士。
[19] 1951年11月,王首道在北京請毛澤東主席親筆題寫了 “湖南農學院”的校名。
[20] 1951年3月9日湖南農學院舉行建校典禮,時任湖南省人民政府主席王首道在建校典禮上講話,提出“要培養大批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農業建設人才”的 辦學目標。
[21] 湖南農學院首任院長李毅之在建校典禮上闡述了“建立一個新型的、正規的農學院。”的辦學思想。1954年,李毅之出任洞庭湖治理工程副總指揮長,當近百萬民工被冰困工棚時,他把大衣一甩,帶頭破冰,和民工們高喊著“人爭寒氣火爭煙,寒凍壓不倒英雄漢”的口號,震撼八百里洞庭!
[22] 1972年柳子明參加了長沙市馬王堆出土農產品的考證工作。證明世界稻穀起源地的中心在中國雲貴高原。這一結論居然與從事長達10年之久的關於水稻起源研究的日本京都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所長,渡部忠世教授用同工酶分析法來測定、試驗,得出的的結論相同。
[23] 周汝沆1950年3月應聘到湖南大學農業學院任教。他曾被譽為中國的兩個半水稻專家之一,評定為二級教授。
[24] 李鳳蓀1951年任湖南農學院昆蟲學教授和植保系主任。先後擔任過國民政府教育部昆蟲名詞審查委員會委員,中國昆蟲學會理事,湖南省科聯和科普協會副主席,中國農業科學院學術委員,《昆蟲學報》編委等要職。
[25] 周聲漢先後任湖南農學院教授、農學系主任和教務長等職。1956年他在《中國農報》發表的論文《青森5號與湖南省的秈改梗》,當時被譽為湖南水稻生產的標誌性成果。
[26] 胡篤敬篩選出20種高鉀植物並套用於生產,先後在湘、川、鄂等6省推廣。其論文1986年在國際學術討論會上交流,國際同行認為生物鉀肥利用為第三世界國家開闢鉀肥資源提供了新的途徑。會後10多個國家紛紛來函索取有關文獻。
[27] 裴新澍1972年10月首次提出與當時在世界上占支配地位的美國科學家希爾斯的“三型學說”不同的新理論“親緣學說”。1973年,廣西、江西根據裴新澍新理論完成的三系配套取得成功。在國內外引起普遍重視。
[28] 李宗道1951年來湖南農學院任教,一直從事麻類教學和科研工作。發表論文200多篇。獲國家和部省級成果20多項,變麻類“無學”為“有學”。培養麻作專業人才近千人,有“當代麻神”之稱。
[29] 陳興琰新中國成立後受聘到湖南農學院任教,系中國茶葉博物館技術顧問。他潛心科學研究,所撰《皋盧茶—苦丁茶的考證》一文被國內外知名學者稱該為研究中國茶史的不朽之作,具有劃時代意義。
[30] 陸松侯1959年調至湖南農學院參與創辦茶葉專業,從事茶葉生產和科研教學工作60年,在省內外茶學界享有盛譽。歷任全國茶葉加工檢驗技術職稱考評審員會評審;全國名優茶評選委員會評審;亞太國際博覽會茶葉主評審。
[31] 1961年9月,湖南農學院周汝沆胡篤敬等5位教授向中共湖南省委寫了一份書面意見,闡述不同意“高教六十條”中一些過“左”的提法。受到了中共中央中南局第一書記陶鑄的充分肯定和表揚。
[32] “文革”中學校有100位幹部、教師被當作“走資派”、“臭老九”嚴管起來以至關進“牛棚”,直到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才全部恢復名譽。
[33]1991年3月,時任國家副主席王震為湖南農學院校慶40周年題詞“向農業高科奮勇前進”。
[34] 1998年底,由587名兩院院士投票評選產生的“98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中,湖南農業大學的“萬畝雙季稻超高產綜合配套技術的開發與示範”成果被列為十大新聞之首。
[35] 校辦茶廠的產品“楚茗牌複合苦丁茶”先後榮獲“93紐約國際發明與新產品博覽會金獎”、“93中國新科技成果和專利產品博覽會金獎”。
[36] 2008—2010年,學校本科錄取投檔線連續3年高於湖南省控線40分以上,接近一批控制線。
[37] 2001,2008年學校在教育部組織的本科教學水平評估中連續兩次獲得優秀。
[38] “十百工程”指學校在“九五”末期培養和引進50歲以下教授達和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達各100人,選拔出在全國高等農業院校中有影響的學術帶頭人10名,培養校級學術骨幹100名。
[39] “雙百”工程是指學校在全省不同經濟生態區,選擇100個左右的示範基地,組織100支左右的科技服務小組,與基地實行長期對接建設。
[40] “三全管理”指學校在教學管理改革方面,推行的“全程、全員、全要素”三全質量管理模式。
[41] 官春云為本校成長起來的院士;據不完全統計,學校畢業生中先後有數十人擔任省部級以上領導職務。
[42] 學校先後有彭乾梓、劉強、肖浪濤、石雪暉等多位全國英模和先進人物被胡錦濤總書記、李鵬總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接見併合影。
[43] 學校2001年參與完成的“水稻兩用核不育系‘培矮64S’選育及其套用研究”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是我國兩系法雜交水稻技術成熟的標誌性成果之一。
[44] 官春雲院士2003年主持完成的“雙低油菜新品種湘油15號選育和推廣”各項指標均超過國家攻關目標,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45] 由施啟順、柳小春領銜選育的“湘虹”、“湘益”豬配套系截止於2006年已向湖南省和湖北、江西、廣東、廣西等五省區推廣親本種母豬12萬頭,種公豬8300多頭,為社會創造產值23.6億元。
[46] 指分別指矗立於學校廣場等地的人物銅像和雕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