條例通過
湖南省現場救護條例
條例全文
第一條 為了增強公民自願參與現場救護的意識和能力,鼓勵和規範現場救護行為,保障公民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據法律、行政法規的有關規定,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 本省行政區域內的現場救護及相關培訓服務、設備配置、救護保障等,適用本條例。
本條例所稱現場救護,是指在醫療區以外發生
心腦血管疾病等急危重症或者交通事故、溺水、中毒等意外傷害情況時,在醫療急救機構救護前,現場目擊者呼叫醫療急救機構、自願對患者實施基礎性急救或者將患者送往
醫療衛生機構救治的行為。
第三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現場救護工作的領導,將現場救護工作作為衛生健康工作內容,並安排經費用於現場救護宣傳教育、培訓演練、設備配置等。
第四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衛生健康行政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現場救護管理工作,推進現場救護基本知識與技能的普及,增強全民參與現場救護的意識和能力;其他有關部門和人民團體在各自職責內做好現場救護相關工作。
紅十字會應當依法開展現場救護培訓,普及現場救護和衛生健康知識,組織志願者參與現場救護。
廣播、電視、報刊、網際網路等媒體應當刊播現場救護公益廣告,宣傳現場救護基本知識和先進事跡。
第五條 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應當宣傳現場救護基本知識,動員轄區內居民參與現場救護以及相關基本知識與技能培訓。
村(居)民委員會應當協助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和醫療衛生機構做好現場救護相關工作。
第六條 鼓勵、支持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捐助資金、設備為現場救護提供服務。
支持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醫學教育機構、醫療研究機構和應急救援機構等為現場救護提供專業服務。鼓勵有條件的醫療衛生機構和其他單位建立急救小屋,為現場救護提供培訓、急救等服務。
第七條 省人民政府衛生健康行政部門應當會同省紅十字會組織編寫現場救護基本知識與技能培訓教材,統一培訓內容、課時和考核標準。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衛生健康行政部門應當會同同級紅十字會編制現場救護基本知識與技能培訓中長期規劃和年度計畫,並分步組織實施。
第八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衛生健康行政部門、紅十字會應當定期組織開展現場救護基本知識與技能師資培訓。
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醫學教育機構、醫療研究機構、應急救援機構等應當按照現場救護年度培訓計畫的要求,對公共運輸工具的司乘人員、教師、導遊等公共服務崗位的人員和企業事業單位安全管理人員以及自願參加培訓的人員,開展現場救護基本知識與技能培訓,並進行考核,將考核合格的人員納入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衛生健康行政部門現場救護基本知識培訓信息管理平台。
國家機關、人民團體、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組織應當有計畫地對本單位或者本系統員工開展現場救護基本知識與技能培訓,培訓費用從單位資金中安排。
各級各類學校應當將現場救護基本知識與技能納入教學計畫和教師培訓計畫。國小、國中、高中(含中職學校)每學期應當開展不少於一課時、高等院校(含高職院校)每學期應當開展不少於兩課時的現場救護基本知識與技能教學。
第九條 現場救護基本知識與技能培訓主要包括以下基礎性急救內容:
(三)氣道異物梗阻解除;
(四)創傷止血、包紮,骨折固定;
(五)搬運、護送患者;
(六)中毒的識別、處置和防護;
(七)其他相關知識和技能。
第十條 省人民政府衛生健康行政部門應當制定自動體外除顫儀等急救設備在公共場所的配置標準。
設區的市、自治州和縣級人民政府衛生健康行政部門應當根據實際情況,按照合理布點的要求,制定在機場、客運車站、大型商場(超市)、體育運動場館、人流量大的旅遊景區等公共場所以及學校、養老機構等單位配置自動體外除顫儀等急救設備的規劃,報本級人民政府批准後實施。鼓勵在其他公共場所配置自動體外除顫儀等急救設備。
省人民政府住房和城鄉建設行政部門應當根據在新建公共場所預留自動體外除顫儀櫃機安裝位置的要求,修改和完善本省
建築設計規範。
公共場所經營管理單位應當在急救設備安放位置,標示明顯標誌、操作說明和路標指引,並定期進行檢查、維護、保養。
禁止損毀、侵占自動體外除顫儀等急救設備。
第十一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推進
現代信息技術在現場救護中的套用,建立包含現場救護基本知識與技能培訓人員信息、自動體外除顫儀等急救設備配置安裝信息、移動終端使用功能的現場救護智慧型管理平台,實現與“120”急救系統的聯通。
鼓勵、支持開發具有地圖檢索、導航指引、一鍵呼救等功能的套用軟體,為公眾提供及時、便利的急救信息服務。
第十二條 鼓勵現場目擊者發現患者時,及時撥打“120”急救專線電話呼救;發生多人傷亡的突發事件時,在確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配合公安、應急等救援人員實施現場緊急救護或者幫助患者撤離危險區域。
鼓勵具有現場救護基本知識與技能的現場目擊者,在注意自身安全的前提下,遵循先救命後治傷、先救重後救輕的原則,按照基礎性急救的要求對患者進行救護,並利用可及的人力、物力協助救護。
鼓勵現場目擊者按照就近、就急、滿足專業需要、兼顧患者意願的原則,自願將患者送至醫療衛生機構救治。
現場目擊者是公職人員、醫療衛生人員的,應當積極參與現場救護。
第十三條 醫療急救機構專業人員到達救護現場後,應當向救助人了解受助人的狀況和已採取的救護措施等情況。自願繼續參加救護的救助人,應當服從醫療急救人員的安排和調度。
第十四條 鼓勵保險公司開發救助人救助保險、救護設施設備損失保險等保險產品,為現場救護提供保險服務。
縣級人民政府應當根據實際情況,統一為不特定的現場救護救助人購買救助保險。
第十五條 現場救護過程中,救護車以外的社會車輛運送受助人需要交通疏導的,救助人可以向執勤交警報告,執勤交警應當提供通行方便。
在確保道路交通安全的前提下,前款規定的車輛因現場救護違反交通規則的,事後可以向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提交免予行政處罰的申請。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核查屬實的,應當免予行政處罰。
第十六條 救助人的現場救護行為受法律保護。
因自願實施緊急救助行為造成受助人損害的,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救助人因現場救護產生的交通費、誤工費和其他財產損失由保險公司依契約理賠或者由侵權責任人依法賠償,受助人可以給予適當補償。
受助人及其近親屬,不得捏造事實、誣告陷害救助人或者採取非法手段干擾救助人正常生活。
救助人因現場救護導致的糾紛和訴訟,申請法律援助的,法律援助機構應當為其提供無償的法律服務。
第十七條 救助人、受助人及其近親屬或者有關單位可以按照規定為救助人申報好人、道德模範等榮譽稱號或者見義勇為行為。被確認為見義勇為的人員,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按照《湖南省見義勇為人員獎勵和保護條例》的規定給予表彰、獎勵,授予相應的榮譽等。
第十八條 違反本條例規定,損毀、侵占公共場所自動體外除顫儀等急救設備的,由公共場所經營管理單位予以勸阻、制止;造成損毀的,應當依法承擔民事責任;違反治安管理的,由公安機關依法給予行政處罰。
第十九條 違反本條例規定,受助人及其近親屬捏造事實、誣告陷害救助人或者採取非法手段干擾救助人正常生活,違反治安管理的,由公安機關依法給予行政處罰。
第二十條 本條例自2020年11月1日起施行。
內容解讀
解讀一
增強學生自救互救能力
《條例》對現場救護進行了界定。現場救護的對象是指發生心腦血管疾病等急危重症,或者交通事故、溺水、中毒等情況而受到意外傷害者;現場救護的空間是在醫療區域以外,時間是醫療急救機構趕到現場進行救護前;現場救護行為呼叫醫療急救機構、自願對患者實施基礎性急救、將患者送往醫療機構救治。
同時,《條例》明確各級各類學校應當將現場救護基本知識與技能納入教學計畫和教師培訓計畫。“普及現場救護知識和技能需要從娃娃抓起。學生在面對心臟驟停等意外事件時,普遍缺乏處理突發情況的能力,更缺乏急救和防範意識。《條例》要求全面提高師生現場救護基本知識素養,推動師生熟悉掌握現場救護技能,增強學生自救互救能力,最大限度地防止和減少意外事故帶來的傷害,為學生築牢生命安全防線。
同時,《條例》通過分別明確國小、國中、高中或高等院校的課時量,使現場救護基本知識與技能教學“進學校、進課堂、進師生頭腦”更具有執行力和操作性,保障其落地落細落實。
制定配置急救設備的規劃
《條例》還對公共場所配置自動體外除顫儀做出了具體規定。
自動體外除顫儀,被譽為心臟驟停患者的救命神器,只要在黃金4至6分鐘內正確使用,便能有百分之五十的機會挽救生命。《條例》要求應當根據實際情況,按照合理布點的要求,制定在機場、客運車站、人流量大的旅遊景區等公共場所以及學校、養老機構等單位配置自動體外除顫儀等急救設備的規劃。鼓勵在其他公共場所配置自動體外除顫儀等急救設備。
對公共場所配置自動體外除顫儀等急救設備予以專門規定,有利於提升現場救護水平,破解公共場所因缺乏必要設備設施‘不便救’的難題,為挽救更多患者的生命和健康創造條件。
建立現場救護智慧型管理平台
現場救護是與死神爭分奪秒的關鍵一步,而配套的急救信息服務也應“快人一步。
《條例》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推進現代信息技術在現場救護中的套用,建立包含現場救護基本知識與技能培訓人員信息、自動體外除顫儀等急救設備配置安裝信息、移動終端使用功能的現場救護智慧型管理平台,實現與“120”急救系統的聯通。鼓勵、支持開發具有地圖檢索、導航指引、一鍵呼救等功能的套用軟體,為公眾提供及時、便利的急救信息服務。
解讀二
亮點一:現場救護教育應從娃娃抓起
《條例》第七條至第九條分別對現場救護基本知識與技能培訓的規劃、教材編寫、培訓主體、培訓內容、培訓對象、培訓方式、培訓登記管理等內容作出了規定。明確省衛生健康部門應當會同省紅十字會組織編寫培訓教材,統一培訓內容、課時和考核標準;國家機關、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和其他社會組織應當對員工定期開展培訓;各級各類學校應當將基本知識與技能納入教學計畫和教師培訓計畫;特定公共服務崗位的人員、人員密集場所和高危行業的安全管理人員應當分期分批參加培訓,旨在提高重點人群現場救護意識和救護能力。
加強公民的救護基本知識與技能培訓是解決公民“不會救”問題、開展現場救護的關鍵所在。而已開發國家全民急救教育普及率達30%以上,有的甚至達80%。而現我國每年急救知識普及人群在總人口中的占比很低。據調查了解,即使在省會長沙,每2000人中也僅1人有過急救培訓經歷。通過《條例》的形式,強化和普及全民急救教育課,刻不容緩。《條例》還突出了學生的現場救護知識教育,明確規定各級各類學校應當開設現場救護基本知識與技能課程,讓學生從小就開始了解和掌握基本的急救常識和技能。
亮點二:公共場所應配置安裝急救設備
《基本醫療衛生與健康促進法》規定,公共場所應當按照規定配備必要的急救設備、設施。在公共場所推廣配置安裝自動體外除顫儀(以下簡稱AED)是完善和健全現場救護體系的重要內容,也是解決缺乏必要設備設施“不便救”問題的重點環節。現我省現場救護設施普及率很低,公共場所配置AED非常有限,省會長沙市還不足50台,省內其他市州就更少。
對此,《條例(草案)》第十條對AED等急救設備的配置建設標準、購置安裝要求等作出了規定。《條例》規定省政府衛生健康行政部門應當制定自動體外除顫儀等急救設備在公共場所的配置標準。設區的市、自治州和縣級人民政府衛生健康行政部門應當根據實際情況,按照合理布點的要求,制定在機場、客運車站、大型商場(超市)、體育運動場館、人流量大的旅遊景區等公共場所以及學校、養老機構等單位配置自動體外除顫儀等急救設備的規劃,報本級政府批准後實施。鼓勵在其他公共場所配置自動體外除顫儀等急救設備。
亮點三:第一施救者或可免責
為解除公民普遍存在的怕做好事惹火燒身而“不敢救”顧慮,根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百八十三條、第一百八十四條、第一千零五條的立法精神,《條例》第十六條明確規定救助人的現場救護行為受法律保護。因自願實施緊急救助行為造成受助人損害的,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救助人因現場救護產生的交通費、誤工費和其他財產損失由保險公司依契約理賠或者由侵權責任人依法賠償,受助人可以給予適當補償。
受助人及其近親屬,不得捏造事實、誣告陷害救助人或者採取非法手段干擾救助人正常生活。
救助人因現場救護導致的糾紛和訴訟,申請法律援助的,法律援助機構應當為其提供無償的法律服務。
立法的初衷是鼓勵全民參與學習,讓有知識和能力的人參與救護;公共場所應該依法配備必要的救護設施設備,要對施救者免責,形成良好氛圍。鼓勵公益組織和義工組織參與救助,經常組織培訓,促進現場救護更好發展。重視加強對物業管理人員、公交司機、保全等公共事務單位工作人員的培訓,讓他們會救、敢救、及時救。
《條例》開全國先河,對增強公民自願參與現場救護的意識和能力,規範現場救護行為,增強公民自願參與現場救護的意識和能力,及時有效搶救急危重症患者和傷者,意義重大。
《條例》選在11月1日這天發布,更有深意。作為現場救護第一目擊者 “三個一”發起人,祝益民表示,引導全社會樹立急救意識,需要有一個相對固定的節日,11月1日的三個“1”,呼應現場救護的“三個一”。因此希望將《條例》的發布日即每年的11月1日設立為“現場救護第一目擊者行動日”,便於廣大民眾加深印象,便於記憶,將這個節日固化、強化下來,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