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法發布
湖南省人民政府關於印發《湖南省全面推進一流大學與一流學科建設實施方案》的通知
湘政發〔2017〕3號
各市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廳委、各直屬機構,各高等院校:
現將《湖南省全面推進一流大學與一流學科建設實施方案》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
湖南省人民政府
2017年2月10日
辦法全文
湖南省全面推進一流大學與一流學科建設實施方案
為深入實施科教強省戰略,有力提升高等教育支撐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和水平,根據《國務院關於統籌推進
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的通知》(國發〔2015〕64號)檔案精神,結合我省實際,制定本方案。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及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以"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為指引,深入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立足湖南實際,緊密對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創建一流為目標,以人才培養為核心,以服務需求為導向,以深化改革為動力,創新體制機制,加大資源投入,著力提高我省高等教育的綜合實力和區域競爭力,全面推進一流大學與一流學科建設(以下簡稱"
雙一流"),為推動我省經濟轉型升級和建設富饒美麗幸福新湖南提供有力支撐。
(二)基本原則。
1、分類發展,爭創一流。加強全省統籌規劃,分類指導,分步推進,引導和支持高校結合自身發展實際,按照綜合研究型、學科特色型、地方套用型、技術技能型等不同類型,找準發展定位,突出發展重點,在不同層次、不同類型中爭創一流。
2、學科引領,突出特色。以學科建設(高職學院為專業群建設,下同)為重點,引導和支持高校圍繞學校特色、學科特色,聚焦學科前沿,最佳化學科結構,凝練學科方向,匯聚學科團隊,打造學科高峰,帶動學校強化優勢、彰顯特色。
3、提升水平,服務需求。立足經濟社會發展重大需求和學科自身發展需要,對接湖南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聚集優勢資源,形成優勢力量,提升學校發展水平,提高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度和貢獻度。
4、深化改革,創新機制。以放、管、服改革為重點,深入推進高等教育綜合改革,加快現代大學制度建設,著力破解制約學校與學科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努力形成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更加開放、有利於學校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
5、注重實效,動態調整。以提升辦學質量和水平為根本,強化目標導向、過程管理和實績考核,實施動態管理,著力構建優勝劣汰的良性競爭機制,激發高校的內生動力和發展活力。
(三)建設目標。以學科建設為引領,著力建設一批在國內具有明顯優勢和特色的學科,推動高等教育治理體系不斷完善、治理能力不斷提升、學術環境不斷最佳化,引領推動一批高校穩步進入國內同層次、同類型高校一流行列,並力爭若干所高校和一批學科進入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行列,在支撐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弘揚中華和湖湘優秀傳統文化等方面發揮重大作用。
--到2020年,40個左右學科進入ESI(基本科學指標資料庫)排名前1%,45個左右學科進入全國前10%,50個左右套用特色學科進入全國套用學院同類學科的前列,50個高職特色專業群進入全國高職學院同類專業群的前列。在此基礎上,爭取3所大學進入國家爭創世界一流大學或世界特色大學行列,5所大學進入國內一流大學或國內特色大學行列,5所學院進入國內一流套用學院行列,6所高職學院進入國內一流高職學院行列。
--到2030年,50個左右學科進入ESI排名前1%,60個左右學科進入全國前10%,80個左右套用特色學科進入全國套用學院同類學科的前列,80個高職特色專業群進入全國高職學院同類專業群的前列。在此基礎上,爭取3所大學進入世界一流大學或世界特色大學行列,7所大學進入國內一流大學或國內特色大學行列,7所學院進入國內一流套用學院行列,10所高職學院進入國內一流高職學院行列。
--到2050年,60個左右學科進入ESI排名前1%,其中20個左右學科進入ESI排名前1‰,80個左右學科進入全國前10%,100個套用特色學科進入全國套用學院同類學科的前列,支撐地方經濟發展的能力顯著提升,100個高職特色專業群達到全國一流水平。4所大學進入世界一流大學或世界特色大學行列,10所大學進入國內一流或國內特色大學行列,10所學院進入全國套用學院前列,12所高職院校進入全國高職院校前列。
二、建設任務
(一)加強學科團隊建設,打造高水平師資隊伍。實施"雙一流"領軍人才計畫。強化高層次人才的支撐引領作用,加大對領軍人才的傾斜支持力度,建立靈活、高效、規範的人才培養與引進機制,加強各類人才的培養引進和支持力度以及績效考核,培養學科和專業群發展領軍人物,提升人才隊伍整體水平。加大對中青年骨幹教師的培養力度,完善青年優秀人才的持續支持政策,促進優秀人才脫穎而出,培養、造就一批具有國際國內先進水平的學科帶頭人和學科梯隊。
實施"雙一流"創新團隊支持計畫。著力培育跨學科、跨領域創新團隊,增強人才隊伍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湧現人才聚集、結構合理、優勢突出的學科創新團隊。積極營造團結合作、充滿活力的學術生態環境,賦予二級院系、學科領軍人才及其團隊更大的人財物支配權和技術路線決定權。加快推進人事制度改革,積極完善崗位設定、分類管理、考核評價、績效工資分配、合理流動等制度,建立競爭性人事管理機制、多元化人才評價機制和科學合理的利益分配激勵機制,完善人才發展和提升配套支撐政策,充分調動廣大教學科研人員的積極性。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大力推進高校教師素質提升工程,培養和造就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紮實學識、仁愛之心的優秀教師隊伍。
(二)夯實學科專業基礎,培養拔尖創新人才。實施"雙一流"學科建設計畫。立足湖南經濟社會發展,分發揮學科建設的龍頭和基礎作用,引導和支持高校凝練學科方向、建設學科高峰,帶動學校強化優勢、彰顯特色、服務需求。以
一流學科支撐引領
一流專業建設,把一流學術團隊和一流研究成果轉化為一流的教學資源。發揮專業集聚效應,建設一批能提升、引領產業的特色專業群。
實施"雙一流"創新人才培養計畫。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突出人才培養核心地位,強化一流大學和
一流學科人才培養的使命責任,著力培養具有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心,富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各類拔尖創新人才和湖南經濟社會急需的"芙蓉工匠"等技術技能人才。主動服務國家"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戰略,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大力構建具有湖南特色的創新創業政策環境和教育體系,引導和支持更多的畢業生投身創業。建立健全與一流人才培養目標相適應的教學質量標準體系,完善政府主導、學校主體、社會廣泛參與的人才培養質量監控與評價體系,引導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潛心育人,激勵廣大學生刻苦學習、健康成長、勵志成才。
(三)大力開展科學研究,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實施"雙一流"科學研究計畫。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和產業變革新趨勢,聚焦國家和湖南重大需求,按照創新鏈、產業鏈、學科鏈、人才鏈相互銜接、互為支撐的要求,加強頂層設計和戰略謀劃,全面提升高校科技創新能力。加強高校科研基礎條件建設,進一步充實完善高校實驗室、圖書資料等基本條件,推動高校科研公共平台建設和數位化資源共建共享,建設一批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體系健全、共享高效的科研創新平台,全面提升高校科研基礎條件水平。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在突出特色和發揮比較優勢的基礎上不斷探索科技發展前沿,提高基礎理論研究水平,推動高水平原創性成果的突破。完善哲學社會科學學術評價和學術標準體系,營造濃厚的學術氛圍和寬鬆的創新環境。大力加強高校高端智庫建設,提升高等學校服務黨委、政府決策的能力。加快推進科研體制機制改革,支持高校在科研運行保障、經費籌措使用、績效評價、成果轉化、收益處置等方面大膽嘗試,激發高校和學科爭創一流、辦出特色的內生動力和建設活力。
(四)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提升社會服務水平。實施"雙一流"產學研平台計畫。深化產學研融合,大力推進科研組織模式創新,鼓勵高校與企業建立聯合開發中心,共同進行科技攻關,共享成果收益。建立協同創新的戰略聯盟(職教集團),形成與區域發展之間的良好互動關係,使高校努力成為催化產業技術變革、加速創新驅動的策源地。加快建立市場導向、社會資本參與、多要素深度融合的成果套用轉化機制,健全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的利益分配政策,完善有利於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人事管理制度,大力提升學科服務產業的能力。加強社科成果轉化體系建設,推動高校緊密圍繞國家和湖南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開展深入研究,為區域、行業、產業發展決策提供科學依據和諮詢服務。深入推進大學科技園、創業園建設,完善大學科技園孵化器功能及其支撐服務體系,培育產生更多的高科技企業,增強高校創新資源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驅動力。
(五)傳承創新優秀文化,打造湖南文化高地。以增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為目標,大力加強大學文化建設,形成推動社會進步、引領文明進程、各具特色的一流大學精神和大學文化。堅持用價值觀引領知識教育,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引導廣大教師潛心教書育人、靜心治學,引導廣大青年學生勤學、修德、明辨、篤實,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基本遵循,形成優良的校風、教風、學風。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湖湘文化的發掘整理和研究宣傳,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充分發揮其教化育人作用。積極打造湖南文化高地,創建湖湘文化品牌,提升我省文化軟實力。
三、改革任務
(一)切實加強黨的領導,健全科學決策機制。按照社會主義政治家、教育家標準,把思想政治素質擺在首位,把教學科研和學校管理能力作為重要條件,選好配強高校領導班子。堅持和完善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建立健全黨委統一領導、黨政分工合作的領導體制,不斷改革和完善高校運行機制。堅持依法、科學、民主決策要求,規範決策程式。全面推進高校黨的建設,牢牢把握高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有效發揮基層黨組織戰鬥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範作用,紮實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嚴格執行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切實把管黨治黨的主體責任和監督責任落到實處。加強議事協商,充分發揮教代會、共青團、學代會等在民主決策機制中的作用,積極探索師生代表參與學校決策的機制。
(二)完善內部治理結構,建立良性運行機制。建立和完善高校"黨委領導、校長負責、教授治學、民主管理、依法治校"的現代大學治理結構,提高現代大學制度運行的有效性。建立高校章程落實機制,加快形成以章程為統領的完善、規範、統一的制度體系。健全以學術委員會為核心的學術管理體系和組織架構,保障學術權力的相對獨立行使和規範運行。完善校務公開制度,健全師生廣泛參與的民主管理和監督機制,擴大高校重大事項決策執行的透明度。建立健全高校理事會、董事會、管委會等多種形式的法人治理結構,加快構建社會參與機制。
(三)堅持學科建設引領,構建統籌發展機制。充分發揮學科建設的樞紐和統領作用,統籌推進學科建設、學位點建設和專業建設,統籌規劃建設方案,最佳化配置建設資源,著力解決項目重複交叉、資源分割等問題,使其相互促進,共同提高、共同發展。統籌高校學科建設、人才培養和師資隊伍建設,促進個人成才與團隊發展的有機融合。統籌學科創新團隊建設、研究生指導教師隊伍建設和教學團隊建設,堅持"一崗多責",統一調配校內人力資源,通過合理分工、資源共享、協作共進,實現學科個人、學科梯隊、學科方向之間的最佳匹配,形成群賢畢至、合力共進的格局。
(四)加強多方協調聯動,創新開放合作機制。堅持協調聯動,加強跨部門的政策協調、政府部門與高等學校之間的溝通協調,建立協同推進的工作機制。構建鼓勵社會廣泛參與的有效機制,完善學校、學科與行業企業、科研院所密切合作的模式,探索混合制辦學機制。打破學校之間、學科之間的體制壁壘,建立有利於創新、交叉、開放和共享的機制與體制,推動高等學校之間、不同學科之間開展合作與錯位競爭。推進開放辦學與國際交流合作,支持高校與世界一流大學和學術機構推進實質性合作,開展高水平人才聯合培養和科研聯合攻關。大力開展引智工作,積極引進國外優質教育資源,營造良好的國際化教學科研環境。
(五)改革考核評價辦法,完善競爭激勵機制。打破身份固化,面向所有學校開放,帶動整個高等教育科學發展。建立導向明確、激勵約束並重的分類評價標準和開放評價方法,以人才培養成效、教師隊伍水平、學術貢獻度和社會服務能力作為評價的主要依據,引導高校學科建設更加注重提高出成果與出人才的雙重效益。建立第三方評價機制,積極引入專門機構對學校的學科、專業、課程水平和質量進行評估。建立"雙一流"建設網路平台,對項目經費投入、實施進展、改革舉措、建設成效等進行常態化監督管理和定期考核,接受社會監督。實施五年一周期的全過程動態管理,建立基於建設績效的動態管理模式與退出機制。
四、組織實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省教育體制改革領導小組負責全省"雙一流"建設的統籌協調、經費投入、績效評價等重要事項決策。建立多部門協調機制,日常工作由省教育廳承擔。高校要成立黨政一把手牽頭的"雙一流"建設組織機制,並採取有力措施積極爭取和充分利用校內外各種資源,把"雙一流"建設的目標任務落到實處。
(二)加強項目規劃。省教育廳會同省財政廳、省發改委等部門,研究制定全省"雙一流"建設的項目方案,明確重點任務,科學規劃建設的方式方法,研究制定推進"雙一流"建設的重大政策舉措。各高校要把"雙一流"建設納入學校整體發展規劃之中,並制訂切實可行的建設規劃,促進學科建設與學校其他工作之間的協調並進。
(三)加大經費投入。完善政府、高校、社會相結合的共建機制,形成多元投入、合力支持的格局。省財政加大對"雙一流"建設的新增投入力度,同時通過整合現有高等教育、職業教育相關專項資金,積極爭取國家相關項目和資金支持等方式,多渠道籌措資金支持"雙一流"建設。發揮財政資金槓桿作用,通過政府投資基金支持、貸款風險補償等形式,引導社會資金支持高校科研成果轉化推廣。落實高校生均經常性撥款經費水平,逐步增加規模,健全教育成本分擔機制,合理調整學費標準。鼓勵有關部門和行業企業通過共建、聯合培養、科技合作攻關等方式積極參與"雙一流"建設。高校要統籌經常性經費、學費收入及其他各項事業收入等,最佳化支出結構,提高對人才隊伍建設使用的比重,加強對"雙一流"項目經費的管理,提高資金使用效益。要積極拓寬籌資渠道,通過PPP等融資模式擴大社會合作,廣泛吸納校友捐助、社會捐贈,健全社會支持長效機制,多渠道匯聚資源,增強自我發展能力。
(四)加強部門聯動。省直相關部門要共同支持"雙一流"建設,落實相關配套政策。發改部門要落實我省經濟與社會發展"十三五"規劃,在基本建設和重大項目立項等方面給予重點支持。財政部門要將"雙一流"建設經費納入預算,並加強資金監督管理,突出績效導向,推動提高資金使用效益。經信部門要制定政策措施,引導行業企業積極參與合作辦學和聯合攻關。機構編制部門要進一步創新機構編制管理。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要加快推進人事管理制度改革,依法落實高校選人用人自主權。科技部門要在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等方面給予項目學校重點支持。教育部門要切實履行牽頭部門的職能職責,帶頭簡政放權,為高校"雙一流"建設提供政策支持和專門指導。各市州、學校主管部門要積極支持所屬學校參與"雙一流"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