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土家族

湖南土家族是中國的少數民族之一,是十個最多人口的少數民族之一,主要從事農業。織繡藝術是土家族婦女的傳統工藝。土家族的傳統工藝還有雕刻、繪畫、剪紙、蠟染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湖南土家族
  • 簡述:中國的少數民族之一
  • 地位:十個最多人口的少數民族之一
  • 關於生產:主要從事農業
民族介紹,地理位置,人口,日常食俗,歷史由來,語言文字,服飾,民居,分布,習俗,宗教信仰,飲食習慣,文化,

民族介紹

土家族是中國的少數民族之一漢族人大量遷入後“土家”做為族稱開始出現。土家族人自稱為“畢茲卡”意思是“本地人”。中共建政後通過民族識別長期不被承認的土家族被確定為單一民族並且在1957年成立了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地理位置

北支土家族湖南省湘西州的永順、龍山、保靖、吉首、古丈、張家界市以及湖北省恩施州、湖北省宜昌市的五峰、長陽自稱“畢茲卡”意為本地人南支土家族重慶市、黔東地區、湖南鳳凰、瀘溪、麻陽一帶自稱為“廩卡”意為巴人始祖廩君的族人之意。有自己的語言土家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接近彝語支。大多數人通漢語目前只有為數不多的幾個聚居區還保留著土家語。沒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漢文。崇拜祖先信仰多神。

人口

是十個最多人口的少數民族之一。主要分布於湘鄂川黔毗連的武陵山地區。即湖南省西部的鳳凰、瀘溪、永順、龍山、保靖、桑植、古丈等縣。解放後黨和國家制定和落實民族政策1957年1月3日中央統戰部代表中共中央發出檔案正式確定土家族為單一民族。全國土家族人口有50餘萬人1957年資料其中湖南34萬多人。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由於黨的民族優惠政策的全面貫徹落實對武陵山區的湘、鄂、渝、黔民族地區民眾恢復為土家族成份。現今土家族人口802萬人(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資料。僅次於壯、滿、回、苗、維在全國少數民族中人口排第六位。
土家族主要從事農業。織繡藝術是土家族婦女的傳統工藝。土家族的傳統工藝還有雕刻、繪畫、剪紙、蠟染等。土家織錦又稱“西蘭卡普”是中國三大名錦之一。
土家族愛唱山歌山歌有情歌、哭嫁歌、擺手歌、勞動歌、盤歌等。傳統舞蹈有“擺手舞”、“八寶銅鈴舞”及歌舞“茅古斯”。樂器有嗩吶、木葉、“咚咚喹”、“打傢伙”等。
土家族的傳統節日有趕節哭嫁節
禮儀主要有見面要互相問候家有來客必盛情款待。若有是逢年節到土家人家裡做客主人還會拿出雪白的糍粑去烤待烤得兩面金黃開花時吹拍乾淨往裡灌白糖或蜂蜜雙手捧給客人。有的地方給客人吃糍粑還有些講究即把烤好的糍粑給客人後客人不得吹拍火灰要接過就咬這時主人會搶回去吹打拍淨蘸上糖再給客人。
1957年9月成立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1983年12月1日成立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997年改為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1984年11月設立四川省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1984長陽土家族自治縣。
1986年設立貴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縣。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
1987年 湖北宜昌市的五峯縣設為五峰土家族自治縣。後來還有潘家灣土家族自治鄉。

日常食俗

土家族日常主食除米飯外以包穀飯最為常見包穀飯是以包穀面為主適量地摻一些大米用鼎罐煮或用木甑蒸而成。有時也吃豆飯即將綠豆、豌豆等與大米合煮成飯食用粑粑和團饊也是土家族季節性的主食有的甚至一直吃到栽秧時過去紅苕在許多地區一直被當成主食現仍是一些地區入冬後的常備食品。土家族菜餚以酸辣為其主要特點。民間家家都有酸菜缸用以醃泡酸菜幾乎餐餐不離酸菜酸辣椒炒肉視為美味辣椒不僅是一種菜餚也是每餐不離的調味品。豆製品也很常見如豆腐、豆豉、豆葉皮、豆腐乳等。尤其喜食合渣即將黃豆磨細漿渣不分煮沸澄清加菜葉煮熟即可食用。民間常把豆飯、包穀飯加合渣湯一起食用。土家族平時每日三餐閒時一般吃兩餐春夏農忙、勞動強度較大時吃四餐。如插秧季節早晨要加一頓“過早”“過早”大都是糯米做的湯圓或綠豆粉一類的小吃。據說“過早”餐吃湯圓有五穀豐登、吉祥如意之意。土家族還喜食油茶湯。
節慶、禮儀食俗 土家族民間十分注重傳統節日尤其以過年最為隆重。屆時家家戶戶都要殺年豬染成紅、綠色晾乾而成做綠豆粉、煮米酒或咂酒等。豬肉合菜是土家族民間過年、過節必不可少的大菜。每年農曆二月二日稱為社日屆時要吃社飯。端陽節吃粽子。糯米粑粑是土家族民間最受歡迎的食品之一。重陽節打粑粑女兒“坐月”送粑粑修房上樑拋粑粑。節日裡饋贈親友一般也都是互送粑粑。除糯米粑粑外還有高梁粑粑、小米粑粑、包穀粑粑等。臘肉是土家族的上等大菜。冬至一過將大塊的豬肉用鹽、花椒、五香粉醃製好吊掛在火炕上下燒柏樹枝田煙燻而成。有的戶臘肉存放兩三年。切成塊狀的臘肉肉質緊湊呈殷紅色噴香誘人。逢年過節或親朋臨門滿桌的菜餚中正上方必擺臘肉。土家族十分好客平時粗茶淡飯若有客至夏天先喝一碗糯米甜酒冬天就先吃一碗開水泡團饊然後再以美酒佳肴待客。一般說請客人吃茶是指吃油茶、陰米或湯圓、荷包蛋等。
湖南湘西的土家族待客喜用蓋碗肉即以一片特大的肥膘肉蓋住碗口下面裝有精肉和排骨。為表示對客人尊敬和真誠待客的肉要切成大片酒要用大碗來裝。無論婚喪嫁娶、修房造屋等紅白喜事都要置辦酒席一般習慣於每桌九碗菜、七碗或十一碗菜但無八碗桌、十碗桌。因為八碗桌被稱勺吃花子席十碗的十與石同音都被視為對客人不尊故迴避八和十。土家族置辦酒席分水席只有一碗水煮肉其餘均為素菜多系正期前或過後辦的席桌、參席有海味、酥扣席有一碗米麵或油炸面而成的酥肉和五品四襯個盤子、個碗均為葷菜。入席時座位分輩份老少上菜先後有序。土家族的飲酒特別是在節日或待客時酒必不可少。其中常見的是用糯米、高梁釀製的甜酒和咂酒度數不高味道純正。
祭祀食俗 土家族過去迷信鬼神崇拜祖先每逢年節都要大敬祖先初一、十五也要進行小敬。祭祖的食品有豬頭、團饊、粑粑、雞鴨和五穀種等。有的在每餐飯前先用筷子夾少量的菜插在飯上敬默一會兒表示請已故先人先吃然後自己才開始食用農曆六月六日為祭土王每個村寨都要設擺手堂將豬頭、果品等祭品放擺手堂前。十月朔日祭冬宰雞鴨設筵宴客。此外土家族還敬灶神、土地神、五穀神、豕官神在修房造屋時祭魯班祭品除酒魯班祭品除酒肉外還要一隻大公雞。
典型食品 土家族人最愛吃粑粑糍粑臘肉、油茶等食品此外還有合菜土家族逢年過節最常吃的菜時常同包穀燒酒一起上桌團饊土家族風味小吃用糯米飯加工後炸制而成常用來泡水當茶為客人洗塵綠豆粉米粉用大米綠豆等原料製成油炸粑又名油香或“燈盞窩”是以大米、黃豆為主要原料炸制而成。

歷史由來

土家族的先民與古代巴人有直接的淵源關係。但其來源目前說法不一一說為古代從貴州遷入湘西的鳥蠻的一部另說是唐末至五代初年910年前後從江西遷居湘西的百藝工匠的後裔。史籍中將湘鄂西一帶土家族稱為“土人”、“土民”等清末地方志中開始用“土家”名稱。
今天的羌族正是古代羌支中保留羌族族稱以及最傳統文化的一支與漢族、土家族、藏族、彝族、納西族、白族、哈尼族、傈僳族、普米族、景頗族、拉祜族、基諾族等為兄弟民族皆出自古羌。
歷史上封建領主經濟從五代907979年起就有一定發展直至清朝雍正17231735年間“改土歸流”時逐漸過渡到地主經濟。新中國成立前社會經濟處於封建地主經濟發展階段。新中國成立後實行了社會改革與苗族聯合建立了2個自治州。
2 0 0 0 多年前他們定居於今天的湘西、鄂西一帶與其他少數民族一起被稱為“武陵蠻”或“五溪蠻”。宋代以后土家族單獨被稱為“土丁”、“土民”等。新中國成立以後根據土家族人民的意願正式定名為土家族。
對於土家族的源流一直以來史學界存在許多爭議但大多數學者認為土家族是古代巴人的後裔。他們普遍認為西元前至年是巴人的國土巴子國今重慶市最興旺的時期但到西元前年巴子國卻被秦國所滅。巴子國滅亡前後的一段時期巴人開始從重慶一帶往東遷移。從西元年開始這一帶的居民逐漸被統稱為“土家”。
巴人演變成土家族的論據 1、巴人和土家族族稱發音相同。土家族自稱“比茲卡” 其中“比茲” 是名稱本身“卡” 等於“族” 或“家”。而古代與中古的巴人 自稱中也有帶“比” 的音節如地名方面巴人曾經活動過的區域內有湖南的白抵城、百曳灘湖北的百節峒、北佳坪、白脊山、柏子山、白雉山貴州的必際縣重慶的百節、柏枝山 以及一些帶有“鱉” 或“別” 的地名如“鱉縣” 等。在人名、姓氏、族稱方面在巴人活動過的區域或歷史中有胚氏、“斑子” 與班氏、“復夷”、比足齊、必際、鼻息等。
巴人演變成土家族的論據
2、巴人和土家族均生活在一個多虎的環境且都有白虎神崇拜。巴人與土家族生活過的西南和中南地區 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虎的環境這在古籍《山海經》、《漢書》、《華陽國志》、《南齊書》、《蠻書》、《談苑》、《虎薈》等古籍中比比皆是。
巴人自稱白虎後裔有白虎神崇拜。《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傳》說 “廩君死魂魄化為白虎。巴氏以虎飲人血遂以人祠焉。” 《華陽國志》記載漢初的“板檐蠻” 又稱“白虎復夷”。東漢繁長、張祥等題名的碑里列有兩個“白虎夷王”名叫資偉與謝節。入晉以後 “板檐蠻” 又有“弓弓頭虎子” 的稱號。南北朝末葉鄂東長江沿岸的巴人中有自稱屬於“虎蠻”部族的。樊綽《蠻書》卷十說 “巴中有大宗廩君之後也。……巴氏祭其祖擊鼓而祭 白虎之後也。” 可見從西漢初年到唐代 巴人或自稱為“白虎夷”或“虎子”、“虎蠻”。
3、巴人和土家族語言中有相同的辭彙。這就是虎稱“李” 和魚稱“娠隅”。巴人與土家族都有虎稱“李” 的辭彙。巴人稱魚“娠隅”這個字例與今天土家族的同類稱呼相通。
4、巴人和土家族姓氏的相同據《世本》和《華陽國志·巴志》載廩君之巴有五姓而板檐之巴有七姓。關於巴人姓氏的研究是與其起源、演變和融合有關的重要內容因而歷來學者均較為注意。潘光旦先生在其著作中對巴人五姓與七姓的發展及下落作了詳盡的考述。關於前五姓他說巴除了廩君自己姓巴名務相以及戰國時代有一個巴蔓子而外作為一個姓氏似乎沒有在巴人區域裡流傳下來而在漢人的區域裡卻出現了一些姓巴的人-樊有些帶樊字的地名如樊口、樊城等或許與巴人的樊姓有關可以和樊氏一起說到的是范氏和繁氏。瞫直接以瞫字為姓的人文獻無證但和在音讀與形象上相同或相近的姓如覃、潭、譚等則盡有其例它們都或多或少與巴人及其後裔土家人有關。相據傳後來演變為土家族的大姓向。鄭今土家人中亦有存在。
湖南土家姓氏 《擺手歌》中有很多土家族人名他們是雍尼、布所、日客額、地額額、匠帥拔佩、洛雨、墨比卡巴、春巴嬤嬤、墨貼巴、儺貼巴、依窩嬤嬤、頭嘎、西朗等。其中雍尼、春巴嬤嬤、依窩嬤嬤、西蘭是女性頭嘎是中性人物可男可女。他們都有自己的一份職業。雍尼、布所是繁衍人類的始祖(相當於漢文化中的儺公儺母)日客額、地客額是土家族先民中見義勇為的兩個能人匠帥拔佩是土家族先民中的英雄洛雨是射日勇士墨比卡巴是土家族先民中的大富豪春巴嬤嬤是嬰兒的守護神墨貼巴是土家族先民中至高無上的天神儺特巴是土家族先民中的吝嗇者依窩嬤嬤是土家族傳說中造人的始祖西蘭是土家族先民中的織錦能手。
湖南土家姓氏
《梯瑪歌》是土家族巫師梯瑪唱的原始巫歌。其中也有些土家語人名。他們是梯瑪、春巴涅、巴沙、擇土拔普、巴列查七等。他們各有一份職業梯瑪是土家族做法事的巫師春巴涅、惹巴涅是土家族傳說中追趕太陽的兩姐弟巴沙是土家族傳說中的命運之神擇土拔普是土家族先民中得高望重的長者巴列查七是土家族先民中十分能幹的女人。
關於土家族田氏的來源容美土司先祖叫——墨施什用“墨施”在土家語中稱為“天王”之意或“首領”之稱隨著容美土司逐步與漢文化交融由“墨”到“天”再由“天”到“田”墨→天→田就是容美田氏的真正來源。
其他的土家族姓氏向、彭、覃、冉亦可考證由當地巴人先祖所演化。
在渝東地南、黔東北及湖南鳳凰、龍山有一個較大的姓氏——楊氏。民族自稱為“廩卡人”字輩為再、正、通、光、昌、勝、秀楊氏是現今當地土家族的。“彭白李田冉楊、譚、向“所謂八大姓之一在秀山楊氏人口尤多光緒《繡山縣誌》卷13《土官志》即雲“於時種落豪長楊田彭、向稱大娃而楊氏尤強‘現令僅秀山一地此楊氏的人口即達6萬以上。關於楊氏的來源根據當地方志與《楊氏族譜》記載皆謂系唐末誠州刺史楊再思之後。但有的又根據《楊氏族譜》上記載“再思父居忠以隋宗室避唐隱於播州即古黔中夜郎故地也①從而推斷楊氏出自古代巴族。根據調查研究楊再思系侗人川黔邊楊氏即為楊再思後裔無疑應源於侗族但楊氏源於侗族並不排斥其為現今的土家族的一個組成部價。
思南田氏分布於黔東、黔東南、湖南鳳凰一帶。其先田佑恭是由蠻人首領而歸順朝廷而不是招服蠻人的世族史載:“皇朝平蜀思州不預大觀元年蕃部長田佑恭願為王民始建思州而夔路化外州郡凡十而思居其首[18]。”墓志銘有載:“元符二年以善幹蠱授教練使”。“善幹蠱”意為能繼承父業教練使也不是宋朝官制。田佑恭遺言:“吾自入仕僅五十年歷事三朝”說竟達五十年誇耀時間之長顯然不會超過五十年否則說:“五十餘年”更見其長。佑恭卒於紹興二十四年1154元符二年(1099)距此達五十五年而且紹興為高宗年號依次上推為欽、徽。而元符為哲宗年號不說歷事四朝。都證明“入仕”始自大觀元年(1107)則元符二年尚是蠻夷首領教練使為蕃部自設長官還有田佑恭自稱“素不讀兵書”或本不識漢字其漢禮習自“客夏大均”[19]或只識夷俗均說明田佑恭本為蠻人而不是客居蠻地的漢人
最早記載土家族人名的典籍是《論語》。《論語》中有位楚狂人叫接輿因為接輿的老祖宗是土家族祖先之一的彭鏗所以接輿為土家族人名是沒有多大問題的。接輿這個人名結構與土家語人名結構一致漢人絕不會取這樣的人名。
到了漢代土家語人名逐漸見於史冊。有一位活動於東漢建武年間(公元25—57年)的婁中(今桑植、慈利一帶)精夫(土家語“好漢”的意思)相單程系東漢充縣車革(土家語地名在今湖南省桑植縣廖家橋村)人。他曾與大名鼎鼎的伏波將軍馬援爭戰而被載入《後漢書》和《資治通鑑》等史冊。
隨著社會的發展土家族人名受漢文化的浸潤在取名的格式上逐漸向漢語人名格式靠攏形成了三字格姓名=姓+字派+名或者是二字格姓名=姓+名。土家族中的仿古人名。在中古時期的土家族人名中有一部分幾乎原封不動的仿古人名。如在五代時期湖南省龍山縣有兩位土家族酋首一位叫惹巴沖另一位叫春巴沖。土家語人名中的沖、送、寵、踵都是同一音節的不同記音。其意思是“好漢”。有的人說“沖”、“送”、“寵”、“踵”的意思是酋首或官很值得商榷因為土家語將酋首或官員稱之為“嘎麥”至今尚未發現土家語中的沖、送、寵、踵是酋長和官員的有力證據。而惹巴沖和春巴沖就是仿用《梯瑪歌》中的惹巴涅和春巴涅。本來春巴涅是女性由於春巴沖對春巴涅十分崇拜他不管女性與否還是照仿不誤。
土家族人名由原來無姓發展到有姓到後來還有自己的堂號和家譜基本上漢化了。土家族常常把表示“小”的土家語嵌入人名中表示愛稱。土家語中的“俾”就是小的意思。如小伙子土家語稱之為“阿可俾”如小姐土家語稱之為“阿打俾”。凡是土家語人名有小的愛稱常常加“俾”為後綴。土家語人名加“俾”為愛稱在中古時期十分盛行。如明朝容美土司第七代土司叫白俚俾 。他姓田不姓白。“白俚俾”是土家語意思為小孩子。他雖然是庶出但從小被父母溺愛使他個性惡性膨脹長大以後弒父兄奪取土司王位。還有明代保靖大喇司兩江長官司的一個長官叫彭藥哈俾其中“彭”是姓“藥”的土家語意思是排行末尾的小孩子“哈俾”就是父母對他的愛稱了直到今天在土家語地區還沿襲這一取名方式。在土家語地區“四佬俾”、“殼哈俾”、“務卡俾”、“安哥俾”等愛稱比比皆是。
漢文化對土家族的影響最早可以追溯到五代。當時的江西彭氏主政湘西後漢文化源源不斷涌了進來。原來湘西土家族地區沒有姓氏的酋首吳撮沖、惹巴沖、春巴沖等退下了歷史舞台代之而起的彭、田、向、覃等大姓堂而皇之地登上了歷史舞台他們一上台其勢力就浩浩蕩蕩不可阻擋。這些大姓的頭面人物粉墨登場成了割據一方的土司霸主。迫於權勢原來沒有姓氏的土家民眾紛紛附姓彭、田、向、覃等因此一連串的漢語人名出現在土家族的歷史冊簿中。
與此同時根據人類學的互滲律各種文化之間是相互滲透的。漢文化浸潤了土家語人名土家語人名也有一種反滲透的能力。如上文所說江西籍的溪州刺史彭仕愁他還有個土家語人名墨夫送他的大臣向宗彥的土家語人名叫涅殼賴。到了明代土家語人名出現土、漢結合的情況如兩江口土司叫彭藥哈俾、彭大蟲可宜保靖宣慰使彭南木杵、南謂州土司彭驢總可宜、彭始祖俾、彭惹郎送、彭慨主俾白崖峒土司張麥直踵百福司土司向坐海樂俾、漫水土司向墨貼送、卯洞土司向喇喏、向那吾等等。有的土司和土家族頭面人物完全是土家語人名擺脫了姓的束縛說明仍有歷史遺存。如南謂州土知州恕律、始主俾、惹即送上溪州土知州墨直衝麥著黃峒土長官墨和沖、答谷踵、答洛踵驢遲峒土長官達迪爾莫踵、麥貼踵田家峒土長官麥依送、麥和送、麥答送、梭亞等等只有這樣才能過的很好知道嗎

語言文字

土家族有自己的語言土家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語支未定還有說法主張白語白族的語言、土家語也屬於漢語族。大多數人由於長期與漢族雜居很早就開始使用漢語、漢文只有湖南的永順、龍山、古丈等聚居地區還完整地保留著土家語屬於土家語北系土家語南系土家族通用土家語和漢語相融合後形成的土語。本民族無文字通用漢文。但有學者認為土家話只是漢族的一個方言.
關於土家語的系屬問題羅常培、傅懋績二位合寫的《國內少數民族語言文學概況》一文中提到“……土家語言中有些特點跟彝語近似也應暫時列入彝語支”此外尚無定論。以下以北系土家語龍山坡腳鄉土家族為重點分別從語音、語法、辭彙三方面來簡要介紹一下土家語的部分特點。
土家語在語音方面的主要特點有四一是聲母中無唇齒音f和舌尖後音zh、ch、sh、r韻母中無U、ang、eng二是有專聲母ng、r舌尖前音和韻母io三是聲母g、k、h和韻母i分別合拼成gi、ki、hi四是有四個聲調但一聲和四聲差別不大很難區分。土家語的音位系統共有二十個聲母二十四個韻母四個基本調類。
詞類土家語的詞類除數詞和量詞並外其餘與漢語相同有名詞 、代詞、動詞、形容詞、數量詞、副詞、介詞、連詞、助詞、象聲詞等十多類。以下舉幾例來說明土家語中的詞類的用法。
bi zi ka(土家族) nga nie cuo我的屋 ri xi ca(做得好) ce* ke*(挑水)
畢 茲 卡 伢 捏 挫 日 西 擦 冊 克
土 家 族 我 的 屋 做 得 好 挑 水
土家語的辭彙較豐富構詞方法靈活多樣現舉幾例把詞語按表達的意義分類與漢語詞語對照記載並用漢語拼音和漢字無恰當漢字記音的用圓括弧內兩個漢字快讀成音雙重記音有的漢字讀音與拼音不符者讀龍山方音以便閱讀。
漢語-----土家語-----漢字記音
天----------me* ---------墨
太陽------lao ci--------勞辭
月亮------su su--------俗俗
今年----nong bai----- 農拜
風---------re su--------熱蘇
眼睛------luo bu ----- 羅補
女人----ma ma die---麻麻爹
男人----luo ba die--- 裸把爹
老師------po ga-------破嘎
…… …… ……
目前在張家界部分偏遠土家山寨仍有少部分土家族人使用此語言並能用土家語哭嫁、唱山歌等。
日常用語
1、你好 “泥/岔。”
2、請進。 “你/好”
3、坐一下。 “拉/翁。”
4、我問你一件事 “厄阿/泥/薩/拉/司/葉。”
5、你坐一下 “泥/蘭/翁”、“你/一/坐禁”
6、吃魚 “送/嘎”、“魚/吃”
7、我要回去了 “厄阿/送可胡。”、“我/回去”
8、再會 “情捏/衣”
問候語
1、早晨好 “早古爹/岔”
2、我是土家族姑娘 “厄阿/畢茲卡/麻麻。”
3、你是漢族 “泥/怕卡。”
4、你好嗎 “泥/岔”
5、我很好。 “厄阿/岔低岔嘎。”
6、你現在怎樣 “泥/木蘭/情莫南”
數詞
1、 一 “拉”
2、 二 “捏”
3、 三 “梭”
4、 四 “惹”
5、 五 “翁”
6、 六 “窩”
7、 七 “捏”
8、 八 “葉”
9、 九 “格”
10、十 “嘿”
土家語的一些基本語法
為了通俗易懂儘量與國語的拼音接近後面的1234數字與國語的聲調做相似處理。例如 zi4音自ka1pu1音“喀鋪”依次類推。
“土家語——漢語”
1、稍微複雜一點的句子(不同
eg.主語+從句+謂語實義動詞+情態動詞 如
ni2 nga2 li3 xi2 xi4.你 我 說 聽。你聽我說。
lau4ren3ga3 nie1 bi1li3die1 yi2si1 go2 pa3pa1 li3 xi2 ru3 ca2.(老人 和 孩子們 都 它 故事 講 聽 想 )老人和孩子們都想聽它講故事。
2、名詞中心詞+數詞+量詞—— 數量名
豬 三頭——三頭豬
牛 幾頭——幾頭牛
人 兩個——兩個人
3、名詞中心詞+ 形容詞——形容詞+名詞中心詞
牛小——小牛
被子 花——花被子
4、主語+謂語+賓語instead of主語+謂語+賓語
eg.ni2 qe4 li3你 什麼 說——你說什麼
an2cu1 lo4 ong1hu3 zi3ga2。我們家 人五個 飯吃。——我們家五口人
5、賓語+實義謂語動詞 instead of謂語+賓語
eg.ye3ga2=zi3ga2(飯吃——吃飯
li2bu1 nga4(稻穀 割割稻穀
ye3ri1(事情 做幹活
6、主語+實義謂語動詞+情態動詞not主語+情態動詞+實義謂語動詞)
eg.me2 ze3 la3(天 下雨 在。天在下雨。
7、主語+賓語+實義謂語動詞+情態動詞主語+情態動詞+實義謂語動詞+賓語)
eg.ma3ma3die1 ka1pu1 pu1 ca1.(姑娘們 花 買 想。姑娘們想買花。
go2 lai4 ye3ri1 da1.它 今天 幹活 沒。它今天沒工作。
ni2 qe4 ri1 la1?你 什麼 乾 在你在乾什麼
nga2 ye3ga1 la1.我 飯吃 在。我在吃飯。
8、其他
eg.ni2 kou2 bo1 hhi2i?你 哪兒 往 去你到哪兒去
ge4 nie1hu3 yi4mo3 en1ge1la1bi3 lie3 en3zi3.他們兩個剛 那邊 從 過來他們兩個剛從那邊過來。
9.形容詞+程度副詞instead of程度副詞+形容詞
eg.gai2 biu2 re4 xi3tai2.這 女孩 漂亮 很。這女孩很漂亮。
bi2zi1ka3 lo4 ca2 xi1tai2!(土家人 友善 很。)土家人很友善
10.比較句(注意完全不同
eg.go2 ni2 la2bie1 ngai4 nie3.它 你 一些 挨 更。你比它矮。
zao1gong1die1 ong1ga3ga2zu1 bie4 gi3 nie2.上午 下午 一些 熱 更。下午比上午熱一些。
9、補充
土家語言在很多辭彙在語調上多有與唐末民間語言相似如現存的溫州農村、潮汕、海南、廈門、廣東電白等地的閩南語系在研究其歸類時應多考慮土家族與漢民族雜居所造成的語言融合古漢語對很多少數民族的語言影響是巨大的其影響之遠甚至囊括現代日本語、越南語等而往往古漢語的發音並不是很多人熟悉和容易忽略的對此加以關注則對土家族語言的分類有所裨益。
南系土家語湖南鳳凰縣、瀘溪縣、漵浦縣貴州思南、印江、鎮遠、德江、銅仁等縣常用的辭彙與漢語對照
南系土家族服裝土家語 漢語
呷音QIA 吃
給音GEI 他
冒音MAO第四聲沒有
孬音NAO 看
咯音GUO 這那。
亞音YA 夜
尼音NI第一聲 日
尼頭 太陽
亞卡音GA 晚上
嗲嗲 父親
百百 伯父
滿滿 叔父
釀釀 姑媽
成 找
落第一聲 偷
尼卡 人家
給茲 他們
猜子 寨子
酬chou)屋 廚房
靠那靠 哪裡去
QIU第四聲佬 舅佬爺
冒輕聲第一聲 親弟弟
大大 親哥哥
老提 堂弟或年紀小的男人
太佬 堂哥或年紀大的男人
呀尼YA第四聲 野人
南系土家族通用土家語和漢語相融合後形成的土語 湖南省鳳凰縣《鳳凰廳志》記載土家語呢喃難辯給冒咯孬尼卡呷呀。由於南系土家族和漢族通婚較早完整的土家語已經不存在現在只能從南系土家族人的語言中找到一些土家語辭彙。

服飾

土家族婦女傳統服飾土家族女裝為短衣大袖左襖開襟滾鑲23層花邊鑲邊筒褲男裝為對襟短衫。“過趕年”即提前l2天過年是其重要節日。土家族男子穿琵琶襟上衣纏青絲頭帕。婦女著左襟大褂滾兩三道花邊衣袖比較寬大下著鑲邊筒褲或八幅羅裙喜歡佩戴各種金、銀、玉質飾物。在土家族的心中繁多的色彩中紅色則最受人青昧。紅色有著熱烈、鮮艷、醒目、樣和之感因此喜紅者諸多。有色必有紅久而久之不但在服飾上而且在生活上也形成了無紅不成喜有喜必有紅之俗。“改土歸流”後由於受封建王朝的壓制以及中原文化的強大影響土家族的服飾男女服裝均為滿襟款式改掉了“男女服飾不分”的民族服裝加以土家族的家織花邊保持著本民族服裝的濃厚特色。

民居

土家族愛群居愛住吊腳木樓。建房都是一村村一寨寨的很少單家獨戶。所建房屋多為木結構小青瓦花格窗司檐懸空木欄扶手走馬轉角古香古色。一般居家都有小庭院院前有籬笆院後有竹林青石板鋪路刨木板裝壁松明照亮一家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園寧靜生活。
現在的土家族大多居於木質吊角樓一般是“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 依山的吊角樓在平地上用木柱撐起分上下兩層上層通風、乾燥、防潮是居室下層是豬牛欄圈或用來堆放雜物。房屋規模一般人家為一棟4排扇3間屋或6排扇5間屋中等人家5柱2騎、5柱4騎大戶人家則7柱4騎、四合天井大院。4排扇3間屋結構者中間為堂屋左右兩邊稱為饒間作居住、做飯之用。饒間以中柱為界分為兩半前面作火炕後面作臥室。吊腳樓上有繞樓的曲廊曲廊還配有欄桿。 從前的吊腳樓一般以茅草或杉樹皮蓋頂也有用石板當蓋頂的現在鄂西的吊腳樓多用泥瓦鋪蓋。吊腳樓的建造是土家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第一步要備齊木料土家人稱“伐青山”一般選椿樹或紫樹椿、紫因諧音“春”、“子”而吉祥意為春常大子孫旺第二步是加工大梁及柱料稱為“架大碼”在樑上還要畫上八卦、太極圖、荷花蓮籽等圖案第三道工序叫“排扇”即把加工好的樑柱接上榫頭排成木扇第四步是“立屋堅柱”主人選黃道吉日請眾鄉鄰幫忙上樑前要祭梁然後眾人齊心協力將一排排木扇豎起這時鞭炮齊鳴左鄰右舍送禮物祝賀。立屋堅柱之後便是釘椽角、蓋瓦、裝板壁。富裕人家還要在屋頂上裝飾向天飛檐在廊洞下雕龍畫鳳裝飾陽台木欄。 土家人還在屋前屋後栽花種草各種果樹但是前不栽桑後不種桃因與“喪”“逃”諧音不吉利。 吊腳樓有很多好處高懸地面既通風乾燥又能防毒蛇、野獸樓板下還可放雜物。吊樓還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優雅的“絲檐”和寬綽的“走欄”使吊腳樓自成一格。這類吊腳樓比“欄乾”較成功地擺脫了原始性具有較高的文化層次被稱為巴楚文化的“活化石”
土家吊腳樓多為木質結構早先土司王嚴禁土民差瓦只許益杉皮、茅草叫“只許買馬不準差瓦”。一直到清代雍正十三年“改上歸流”後才興蓋瓦。一般為橫排四扇三間三柱六騎或五柱六騎中間為堂屋供歷代祖先神龕是家族祭祀的核心。根據地形樓分半截吊、半邊吊、雙手推車兩翼吊、吊鑰匙頭、曲尺吊、臨水吊、跨峽過洞吊富足人家雕樑畫棟檐角高翹石級盤繞大有空中樓閣的詩畫之意境。

分布

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湖南、湖北、重慶、貴州毗連的武陵山地區共有個土家族自治州個土家族自治縣現有人口萬人在全國民族人口總數中排名第七。

習俗

男女多經對歌相愛結婚。土家族婚俗女子出嫁前有“哭嫁”的風俗。為了準備哭嫁女孩稍懂事就要學習哭嫁。觀摩、學習如何哭很小時就陪哭。在哭嫁時口中念念有詞叫做“送嫁飯”。哭嫁時同村親友的女該都來陪哭。陪哭的人哭得越傷心越動聽越感人越好。在出嫁前姑娘如果不會哭嫁就會受到歧視和譏笑。男方必須送粑粑到女方家參加哭嫁的人多、範圍廣而且有專門的哭嫁歌。在婚前哭嫁的時間短則五、六天長則一二個月。要與家人、親戚、朋友之間哭。哭的內容有“哭爹娘”、“哭哥嫂”、“哭姐妹”、“哭媒人”、“滿堂哭”、“表姐妹哭”、“堂姐妹哭”等等。解放後哭嫁已逐漸淡化僅在深山僻野居住的部分土家人中還有遺風遺俗。
喪葬基本是土葬古代巴人也有火葬、懸棺葬、船棺葬的習俗。現已基本滅跡。土司制度前土家族實行火葬。土司制度時期至今實行土葬葬禮由土老司主持操辦土老司祭祀亡人時將天視窗的紡車倒紡三下念經送亡人過天橋上天庭。然後假扮亡人圍繞“哈哈台”轉圈出門死者子女跟隨土老司哭喪土老司唱喪歌吹牛角頓時火炮連天哭唱哀鳴極為悲痛歷時幾天幾夜。然後將裝好遺體的棺木抬上山埋葬。改土歸流至民國時期土家族喪葬由道士主持停屍三、五、七日後由道士根據主人家境做不同等級的道場有“小十王”、“大十王”、“隔夜素堂”、“一豎桅”、“二豎桅”、“七豎桅”等名稱。一般道場都履行下柳床、開路、薦亡、交牲、上熟、散花辭解、解燈、打燒棺、辭靈、掃堂等具體操作程式。死者親屬披麻戴孝跟隨道士行喪禮還請人唱孝歌以哀弔亡人。新中國成立后土老司、道士停止活動以開追悼會唱喪歌代替道場。
土家族節日民俗較多。從節日內容看有祭祀節日、紀念節日、慶賀節日、社交娛樂及生產性節日五類。其宗教信仰有對自然崇拜和信仰如土地、岩石、山、河、水等皆為崇拜對象。動植物崇拜牛、羊、狗等圖騰崇拜如鷹、白虎圖騰特別是以白虎為祖先神各地都有白虎廟立有白虎神位經常祭祀。還有對祖先、鬼神等崇拜。
牛毛大王節 土家人以四月七或十七四月八或十八為中毛王節。這天一定要殺豬做大坨肉祭祖擺筵席招待親友及出嫁姑娘當地流行講"牛毛大王的故事"傳說古時農民刀耕火種所獲無幾餓屍遍地牛王據實稟告玉皇大帝大帝看牛王勤儉刻苦命令牛王下凡到人間傳旨只準三日一餐牛王到凡塵了解到三日一餐難以活命於是改為一日三餐。牛王返回復命下帝聽了大怒立即貶牛王為民耕田終日食草。牛王為民出力土家人稱其為牛毛大王。據傳牛王下凡時間是四月七或十七有的則過四月八或十八作為牛毛大王的生日。每到這天牛不耕田。用最好的飼料餵養。
趕年節是土家族傳統節日以“趕年”最為隆重。土家人過大年時間比漢族提前一天小月為臘月二十八大月為二十九。為什麼要提前有幾種傳說為了抗倭寇打仗而提前。在明嘉靖年間其先民隨胡宗憲征倭。於十二月二十九大犒將士除夕倭寇不備遂大捷後人沿之遂成家風。關於抗倭立功符合歷史事實《明史》有載。還有關於為了打仗而提前。過趕年節要作糯米粑殺豬祭祖、煮酒。除夕之夜還要“守年”、“搶年”即吃過團年飯後手執吹火筒在房前屋後轉一圈名曰“出征”有的手持獵槍上山走一趟曰“模營”以紀念先人。雖提前一天“趕年”大年三十晚上還照樣過除夕。有的地方是“初一拜家神初二拜丈人初三初四拜友鄰”。還有各種文娛活動“玩龍燈”、“盪鞦韆”、“踩高蹺”、“唱難戲”等等。
擺手舞是土家族祭祀祈禱的一種活動一般在年節舉行並發展為祭祀、祈禱、歌舞、社交、體育競賽、物資交流等綜合性的民俗活動。“擺手”有大小之分。每隔三、五年舉行一次的叫“大擺手”。“大擺手”規模大、套數多、時間長曆時七、八天與集市貿易、文藝體育活動一起在“擺手堂”前舉行。“擺手堂”在土王祠。“小擺手”規模小套數少一般是一至三天多在本氏族祠堂舉行。土家人在擺手活動中追憶祖先創業的艱辛緬懷祖先的功績展示土家先民的生活場景整個活動都有著濃厚的祖先崇拜痕跡。
“福石城中錦作窩土王宮畔水生波。紅燈萬盞人千疊一片纏綿擺手歌。”讀罷清朝土家詩人彭施鐸的經典傳世之作令人不得不遙想當年鄂西、湘西、渝東一帶盛極一時的土家歌舞之恢宏場面。
擺手舞是土家族最有影響的大型舞蹈帶有濃烈的祭祀色彩。是一種祈求幸福、酬報祖先的舞蹈。它表現了土家族人的生產、生活、戰爭、神話傳說等內容。歌隨舞而生舞隨歌得名起源於遠古盛行於明清。土家人祭祀儀式畢擊大鼓鳴大鑼由“梯瑪”或掌壇師帶領眾人進擺手堂或擺手坪跳擺手舞唱擺手歌氣勢雄渾壯闊動人心魄。
土家族舞蹈——擺手舞按其活動規模分為“大擺手”、“小擺手”兩種按其舞蹈形式分為“單擺”、“雙擺”、“迴旋擺”等按其舉行的時間分為“正月堂”、“二月堂”、“三月堂”、“五月堂”、“六月堂”等。擺手舞又分大擺手和小擺手。大擺手活動規模龐大以祭“八部大神”為主表演人類起源、民族遷徙、抵禦外患和農事活動等小擺手活動規模較小以祭祀彭公爵主、向老官人、田好漢和各地土王為主表演部分農事活動。
大擺手是在擺手堂中舉行的。擺手堂正中央供奉著八部大王及其夫人"帕帕"的神像。擺手堂大坪中間立一根高二十四米的旗桿上面的兩面龍旗迎風招展旗桿頂端的一隻白鶴振翅欲飛。
大擺手活動按三年兩擺的傳統習俗於正月初九至十一日舉行。界時各寨依姓氏或族房組成擺手“排”每“排”為一支擺手隊伍各“排”人數不等均設有擺手隊、祭祀隊、旗隊、樂隊、披甲隊、炮仗隊。
首列為龍鳳旗隊。龍旗和鳳旗系用紅、蘭、白、黃四色綢料製成四面各一色的三角大旗。旗長丈余邊緣鑲有雞冠形花邊。以白龍旗和紅鳳旗為上承並排走在隊伍的最前列。
次列為祭祀隊。由寨上德高望重的老者組成多達二十餘人。他們身著皂色長衫手持齊眉棍、神刀、朝筒等道具一尊者捧著貼有"福"字的酒罐率領擔五穀、擔獵物、端粑粑、挑團饊、提豆腐等祭品的人隨掌堂師行祭事唱祭祀歌。
祭祀隊後面為舞隊。男女老少皆可參加他們均著節日盛裝手裡分別拿著朝筒或長青樹樹枝列隊入場。
繼於舞隊的是小旗隊。凡戶一面顏色多彩有長方形和三角形二種亦飾有荷葉邊。敬獻於“八部大王”壇下以感祖恩深澤。
接著是樂隊、披甲隊、炮仗隊。樂隊分餾子和擺手鑼鼓兩種。再配以牛角、土號、野喇叭、咚咚喹等奏出土家族節日的獨特旋律。
披甲隊由身披五彩斑斕“西蘭卡普”的青壯年組成。土家族人天性勁勇銳氣尚武在擺手舞中以錦為甲以示威武雄壯。
炮仗隊有鳥銃和三眼銃組成各隊按以上程式排列進入擺手堂。進堂後先掃邪後安神。章堂師手持掃帚以高揚激越的音腔強烈地譴責那些"大斗進小斗出少斤缺兩"的剝削者以道德的鐵掃帚清掃那些"起心害人行盜為*"的民族敗類充分表現了土家族嫉惡如仇、純樸善良的美德。祭祀時祭祀人在掌堂師的帶領下依序跪下左腳舞眾亦虔誠跪下與祭祀隊一領一合齊唱神歌歌詞委婉深沉氣氛肅穆莊重。歌畢各排將各自的供品呈於神案其上有“福祿壽喜”、“吉祥如意”、“五穀豐登”、“風調雨順”等字樣。
祭祀完畢後禮炮三響撼天動地摧人起舞全場沸騰。人們在掌堂師的指揮下整齊地變換著舞蹈動作時而單擺時而雙擺時而迴旋舞姿優美動作逼真剛柔相濟粗獷雄渾。擺手舞的內容分別展現出民族遷徙、狩獵征戰、農桑績織等一幅幅富有民族特色和生活氣息的藝術畫卷。
小擺手是土家族居住區普遍盛行的一種文化習俗活動,過去凡百戶之鄉皆建有擺手堂有的還建有排樓、戲台等。來鳳舍米湖、大河等地現有擺手堂遺蹟。舞時男女齊集擺手堂前的土壩擊鼓鳴鑼擺手。其特點是擺同邊手躬腰屈膝以身體的扭動帶動手的甩動。表演內容為拖野雞尾巴、跳蛤蟆、木鷹閃翅、犀牛望月等狩獵動作和砍火渣、挖土、燒灰積肥、種苞谷、薅草、插秧、割谷、織布等生產生活動作。
土家擺手舞的節拍
開始拜火
1、團圓手四次團圓手---向右展翅---擊掌兩次
2、車輪手二次車輪兩圈---團圓手兩次---展翅兩次------------ 過門展翅兩次
3、抖格子四次抖四拍---團圓手四拍---揣荷包右-左-蹲------------ 過門展翅兩次
4、拜觀音四次拜四拍---跳拜---蹲拜---展翅兩次手不收回---跳拜一次
5、雙擺八次前12拍不動---左三拍---右三拍---繞三拍---雙手前後拉三拍
6、纏腰三次上三拍---下三拍---纏三拍---起三拍。其中纏兩次後一次走六拍-----過門展翅兩次
7、大團圓手八次團圓手四拍---上打右手四拍---鬥牛手八拍右-左-右---------過門拍手八次
8、打浪四次1、2拍打左手---3、4、5拍繞"∞"---6拍停---7、8拍鬥牛手
9、舍巴
團火----結束

宗教信仰

土家族處於原始宗教崇拜階段。有祖先崇拜、自然崇拜、英雄崇拜、圖騰崇拜等多種形式。其祖先崇拜為土王、八部大神、向王、向王軍這些都是土家早期的祖先神認為其靈魂可以庇護本民族的繁榮昌盛。建有廟、祠堂定期祭祀。對自然崇拜認為萬物皆有神。日、月、星、辰、雷、雨等等。另外還信仰梅山神、梯瑪神。狩獵時要拜祭。“阿密麻瑪”、土地神、岩石神、火神、水神等等。圖騰崇拜其內容則是崇拜遠古時期的英雄或祖先。如土家族信仰"白虎圖騰"。傳說八部大神是喝虎奶長大的其先祖是虎。“虎”又是英雄形象傳說白帝天王三兄弟被 皇帝毒死後變成三隻白虎坐在金殿寶座上。皇帝驚恐萬狀只好封他三兄弟為白帝大王並立廟祭祀三隻白虎才離開。人死後變虎虎也可變人。敬祭白虎各地都有白虎廟有的家裡神憲上供有白虎神位以求保佑平安。
受漢族影響在宗教方面主要迷信鬼神崇拜祖先。這些神不是他們自己的神。過去有巫師驅鬼。有的地方信道教。每逢年節都要大敬祖先初一、十五也要進行小敬。祭祖的食品有豬頭、團饊、粑粑、雞鴨和五穀種等。有的在每餐飯前先用筷子夾少量的菜插在飯上敬默一會兒表示請已故先人先吃然後自己才開始食用農曆六月六日為祭土王每個村寨都要設擺手堂將豬頭、果品等祭品放擺手堂前。十月朔日祭冬宰雞鴨設筵宴客。此外土家族還敬灶神、土地神、五穀神、豕官神在修房造屋時祭魯班祭品除酒肉外還要一隻大公雞。
白虎崇拜白虎在土家人的心目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土家族自稱是“白虎之後”。相傳遠古的時候土家族的祖先巴務相被推為五姓部落的酋領稱為“廩君”。廩君率領部落成員乘土船沿河而行行至鹽陽殺死兇殘的鹽水神女定居下來。人民安居樂業自然廩君也深受人們的愛戴。後來廩君逝世他的靈魂化為白虎升天。從此土家族便以白虎為祖神時時處處不忘敬奉。每家的神龕上常年供奉一隻木雕的白虎。結婚時男方正堂大方桌上要鋪虎毯象徵祭祀虎祖。 除了進行宗教式的虔誠敬祭土家人的生活中也隨處可見白虎的影子。其意用虎的雄見來驅惡鎮邪希翼得到平安幸福。

飲食習慣

土家族平時每日三餐閒時一般吃兩餐春夏農忙、勞動強度較大時吃四餐。如插秧季節早晨要加一頓“過早”“過早”大都是糯米做的湯圓或綠豆粉一類的小吃。據說“過早”餐吃湯圓有五穀豐登、吉祥如意之意。土家族還喜食油茶湯。 日常主食除米飯外以包穀飯最為常見。有時也吃豆飯粑粑和團饊也是土家族季節性的主食有的甚至一直吃到栽秧時過去紅苕在許多地區一直被當成主食現仍是一些地區入冬後的常備食品。 土家族菜餚以酸辣為其主要特點。民間家家都有酸菜缸用以醃泡酸菜幾乎餐餐不離酸菜。豆製品也很常見如豆腐、豆豉、豆葉皮、豆腐乳等。尤其喜食合渣即將黃豆磨細漿渣不分煮沸澄清加菜葉煮熟即可食用。民間常把豆飯、包穀飯加合渣湯一起食用。 土家族的飲酒特別是在節日或待客時酒必不可少。其中常見的是用糯米、高粱釀製的甜酒和咂酒度數不高味道純正。 典型食品土家族人最愛吃粑粑糍粑臘肉、油茶等食品還有合菜團饊綠豆粉米粉油炸粑。

文化

土家族愛唱山歌山歌有情歌、哭嫁歌、擺手歌、勞動歌、盤歌等。
“擺手舞”是流行的古老的集體舞包括狩獵、軍事、農事、宴會等方面的70多個動作。是與祭祀祖先、乞求豐收相聯繫的。不論什麼盛大的聚會都要跳的。“擺手”選陰曆單日開始持續的天數也是單數。一般三天、五天、七天。一般在農曆正月初九或三月初三參加的人數有上萬人。節奏鮮明、動作優美、樸素、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史詩、山歌最為著名。
主要從事農業手工業方面刺繡、編織比較有名土花鋪蓋尤為著名。在經濟、文化的發展上受漢族影響較多但也保留有自己的特點。湘西的“金色桐油”鄂西的“壩漆”都是飲譽中外的名產。
“西蘭卡普”是土家族民族工藝中的一朵奇葩。又稱“打花鋪蓋”它是一種土家錦。以其獨特的工藝和美妙的構西蘭卡普——土家族的織錦題材為老鼠嫁親圖被列為中國五大織錦之列。 土家族文學以敘事詩、山歌及跳擺手舞時所唱之擺手歌等最為著名。擺手歌有大擺手歌和小擺手歌之分大擺手歌具有史詩性質;小擺手歌多為苦歌、戀歌,系抒情性作品。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和獨特的山鄉風味。長篇敘事詩《錦雞》是四句頭民歌的組合體用男女對唱方式表現它以愛情故事為主線反映出廣闊的社會生活面。 土家族的教育.
土家人的學校教育是漢文化逐漸被土家人所接受的過程。在土家地區傳播漢文化的學校歷史悠久。西漢武帝曾詔令全國設立官學。東漢光武帝建武年間(25—57年)宋均在五溪蠻居住地立學校以期改變他們“少學者而信巫鬼”的傳統。東漢和帝永興年間(89—105年)武陵郡太守應奉“興學校、舉側陋”但此前的學校多是招收漢族官員子弟。
隋唐時期中央王朝在土家地區立學校。唐初“巴酋長子弟量才授仁”《資治通鑑》卷一八八《唐紀》四田世康為唐代的第一位住黔州刺史開元、天寶年間(713—755年)牂牁酋長後裔趙國珍官至工部尚書《舊唐書》卷一五田英曾為溪州刺史進“上柱國”光緒《彭水縣誌》四。這些獲得高官厚祿的土家人都是受過良好的學校教育有較高的漢文化造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