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農村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研究(盧青創作經濟學著作)

湖北農村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研究(盧青創作經濟學著作)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湖北農村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研究》是盧青創作的經濟學著作,首次出版於2018年12月。

該書主要內容是圍繞回答湖北農村能否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而展開的。對小康社會、國家現代化理論進行了較為全面的理論綜述,明確了農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內涵、特徵及主要測度方法。通過湖北省內各地市、湖北與國內其他省份的對比分析,查找自身存在的問題與差距,並深入分析產生的原因。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湖北農村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研究
  • 作者:盧青
  • 首版時間:2018年12月
  • 字數:302千字
  • 類別:經濟學著作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創作背景,作品思想,出版信息,

內容簡介

該書共十一章。第一章簡述了研究背景、研究方法與內容。第二章對小康社會、國家現代化理論進行了較為全面的理論綜述,明確了農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內涵、特徵及主要測度方法。第三章主要對改革開放以來湖北農村小康社會發展歷史進行了系統回顧,並結合湖北農業農村領域的階段性、標誌性事件和重要發展戰略舉措等,對農村小康歷史進行了階段性劃分,最後對湖北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成就進行了系統總結。第四章從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統計監測情況的實際出發,分析指出農村是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並從農業農村自身角度剖析其產生的原因。第五章跳出農業農村的圈子看問題,從歷史的角度分析農村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短板”的外部原因,系統論述了中國城鄉二元結構的形成與危害,並結合湖北的實際描述了二元結構相關制度的變革,以及由此造成的湖北城鄉發展不協調。第六章至第八章主要為實證分析部分,通過構建指標體系、計算權重係數等相關綜合評價方法,從經濟發展、農民生活、社會發展、民主政治、資源環境五個方面,對2010—2016年湖北農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水平進行定量測度。在此基礎上,對2020年湖北農村能否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所涉及的各項指標進行了預測分析,並從省內和省際兩個角度進行橫向對比分析。第九章緊緊圍繞黨的十九大提出的鄉村振興發展戰略,從經濟發展、生態環境、鄉風文明、基層治理、社會民生五個方面對湖北農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發展路徑進行系統重構。第十章站在深化農村綜合改革的角度,深入進行動力機制分析,在內部推力和外部拉力兩種動力作用下,促進湖北農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斷發展。第十一章對全書主要結論進行綜合整理說明。

作品目錄

第一章 導論
第七章 湖北農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測度
第二章 重要理論基礎
第八章 湖北農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差距分析
第三章 湖北農村小康社會發展歷史變遷
第九章 湖北農村加快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路徑重構
第四章 農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及內因剖析
第十章 加快湖北農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發展的動力機制分析
第五章 農村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短板”的外因分析及影響
第十一章 主要結論
第六章 湖北農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指標體系構建
參考文獻

創作背景

21世紀初,湖北農村經濟發展雖然正處於國家大力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持續實施一系列強農惠農政策,“網際網路+”新技術普及等外部有利條件下,但同時也面臨著資源約束趨緊與生態環境保護壓力增大,農民持續加快增收的難度加強,城鄉土地、資金、勞動力、公共服務等要素資源配置不合理等巨大挑戰,這直接影響著湖北農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進程。“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點難點還在農村。改革開放40年,雖然湖北農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從實際情況來看,湖北作為全國的農業大省,農村經濟基礎薄弱,農村社會事業發展相對滯後,教育文化和醫療衛生條件亟待改善,特別是與東部發達地區相比農村生產力還較低,農民生活水平不高;農村人口數量多,並且集中了大部分的貧困人口,農村扶貧任務繁重;城鄉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城鄉差距仍然較明顯。農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僅是中國“三農”問題得到有效解決的體現,也是國家現代化建設中的必然過程,還是最終實現城鄉融合和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徑。湖北農村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研究對順利實現“精準扶貧,不落一人”,補齊全省經濟社會發展關鍵“短板”,以及開啟“建成支點,走在前列”新征程具有重要的理論研究價值和實踐探索意義。基於上述背景和認知,《湖北農村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研究》圍繞回答湖北農村能否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展開了研究。

作品思想

該書通過研究,得出主要結論:(1)在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新形勢下,湖北總體上已處於工業化中期階段,並正在向工業化後期順利過渡。工業化發展階段的變化,意味著經濟社會發展的各方面將發生改變,湖北朝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道路上也將會呈現新的特徵,面臨新的形勢。在此背景下,湖北農村經濟發展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相互疊加影響,推進農村全面建成小康,任務十分艱巨。湖北農村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對順利實現“精準扶貧,不落一人”目標,補齊全省經濟社會發展關鍵“短板”,以及開啟“建成支點、走在前列”新征程具有重要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意義。
(2)農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農村處於溫飽與富裕之間的一種狀態。具體定義為:在農村地區實現總體小康的基礎上,通過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發展路徑,使農村社會生產力進一步提升,農民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農村文化更加繁榮,農村民主法制更加完善,農村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並逐步走向富裕,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的階段性狀態。在明確內涵的基礎上,結合有關專家學者們的研究,綜合分析出農村小康社會具有動態階段性和全面綜合性的特徵。
(3)改革開放以來,農村小康社會發展歷史進程大致可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從1978年至1990年,為解決溫飽時期;第二階段從1991年至2000年,為總體小康時期;第三階段從2001年以來,為全面小康建設時期。根據不同時期有關農民人均純收入和農村恩格爾係數的溫飽、小康、全面建設小康標準水平,分別判斷出湖北農村在1985年實現了從較低生活水平向溫飽的跨越,提前5年完成任務要求;2003年達到總體小康水平,比預期要求晚3年;2011年達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要求,比預期要求晚1年。
(4)全面建成小康是對全面建設小康的進一步延續與提升。根據2013年國家統計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統計監測指標體系》,從湖北2016年統計監測情況來看,湖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存在著發展不平衡的問題。湖北廣大農村和邊遠山區全面建成小康進程發展落後,特別是國家級貧困縣市實現程度遠遠落後於全省平均水平。湖北四大集中連片貧困地區常住人口只有全省的23%,但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占全省的60%。因此,湖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點和難點仍在農村,農村發展落後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而貧困地區更是“短板”中的“短板”。
(5)中國長期存在著城鄉二元結構,現代發達的工業和城市與傳統落後的農業和農村並存。農業和農村的基礎地位與重要性,以及發展不充分的實際情況,決定了新時期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湖北農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要以鄉村振興為總抓手,推進“五位一體”在農村的具體落實,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總體要求,通過“富裕農村”“美麗農村”“文明農村”“民主農村”“幸福農村”建設,確保湖北全省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實現全面脫貧,確保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目標,為全面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奠定基礎。
(6)湖北農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深化農村重要領域改革,著力推進農村綜合改革創新,堅決破除相關體制機制阻礙,全面激發湖北農村小康社會的發展動力。從推力來看,改革農村內部相關制度,不斷提升農村生產力。要強化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促進土地、資金、人力資源等生產要素在城鄉間的合理流動和有效配置;要在鞏固完善農村生產經營制度的基礎上,深化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最佳化調整農村生產關係,實現農村生產力和生產關係之間的相互促進。從拉力來看,站在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角度,以建立城鄉統一的戶籍制度為突破口,配套完善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等城鎮公共服務,構建完善合理的成本分擔機制,建立健全有效的相關激勵機制,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形成湖北農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外在拉力。

出版信息

書名
出版時間
出版社
ISBN
《湖北農村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研究》
2018年12月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978-7-5203-3139-5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