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稷行宮(湖北禹王廟)

禹稷行宮

湖北禹王廟一般指本詞條

禹稷行宮(禹王宮),位於漢陽龜山東麓的禹功磯上,是武漢歷代祭祀大禹之地,也是武漢市著名的歷史文化建築

2013年3月在國務院公布的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中,禹稷行宮被增補為新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禹稷行宮
  • 外文名:Wuhan Dayu's Palace
  • 類別:歷史人文景觀
  • 開放時間:每日
  • 地點:漢陽龜山東麓
  • 竣工時間:清同治三年(1864年)
  • 館藏精品:禹碑、無字碑
  • 歷史人物:大禹
  • 獨特風光:兩江交匯,江漢朝宗
  • 周圍景點:晴川閣、長江大橋
歷史淵源,古今地位,修繕時期,布局結構,文物保護,主要景點,刻石紀念,民間傳說,

歷史淵源

南宋始建的“禹王廟”,大禹,炎黃子孫都熟悉,是歷代公認的水利事業鼻祖。秦始皇於公元前210年曾“上會稽,祭大禹,坐於南海,而立石刻頌秦德”,開帝王親祭之首創,嗣後歷代官府和民間祭禹活動歷久不衰。
明景泰《寰宇通志》載:原禹王廟“在大別山(即龜山)麓,宋紹熙間(1190—1194),司農少卿張體仁以此地江漢朝宗之會,乃建廟以祀大禹,而以益稷配焉”。而清人胡鳳丹在《大別山志》中則說:南宋紹興(1131—1162)年間,司農少卿張體仁督修大別山禹王廟
兩種說法中,建禹王廟的時間雖相距數十年,但都建於南宋,距今已八百餘年了。

古今地位

明天啟年間(1621—1627),改禹王廟為禹稷行宮,在原祭祀大禹的基礎上又加祀后稷八元八愷等18位傳說中的先賢。天啟五年(1625年),湖廣布政使右參議張元芳為禹稷行宮寫了碑記,禹稷行宮之名自此沿襲至今。
清同治三年(1864年),禹稷行宮再次重修,改為具有濃郁地方風格和精湛民間工藝的磚木結構建。此“宮”由大殿、前殿、左右廊廡、天井等構成,占地面積380平方米。後經歷百餘載風雨和年久失修,至20世紀80年代初,“宮”內文物遺失殆盡,屋面滲漏,木蛀梁朽,牆體傾斜,岌岌可危。

修繕時期

1983年至1984年,武漢市文物管理部門按照“保持現狀、恢復原狀”原則,對禹稷行宮進行大修。精心修葺後的禹稷行宮朱漆彩繪、雕樑畫棟、古色古香。大殿中央立有玻璃鋼材質的大禹塑像,背襯《禹跡圖》,上懸“德配天地”巨匾,還陳列著紀念大禹治水的各種資料。大殿軒廊兩側分別置鎮水鐵牛和祭祀鐵鐘,天井中置一鐵鼎;大展廊上方為現代書法家沙孟海先生所書:“萬世蒙澤”匾,廊柱上鐫有書畫大師劉海粟書寫的楹聯:三過家門,虛度辛壬癸甲;八年於外,平成河漢江淮。
禹稷行宮
修繕一新的禹稷行宮,是武漢地區現存不多的具有代表性的清代木構建築,占地面積為380平方米,由大殿、前殿、左右廊廡、天井等構成院落式建築。

布局結構

正立面為磚體牌樓式(四柱三樓三門)面牆,其他三面為青磚半砌風牆。大殿為硬山頂式廳堂,正立面前檐用如意半拱裝飾並承托出檐,正脊兩端升山較大,但屋面無折水。天井兩廂如廊式,均為單坡屋面。行宮屋面蓋青小瓦,檐頭屋脊裝飾溝頭、滴水、脊吻、坐獸等。
禹稷行宮內景禹稷行宮內景
禹稷行宮大殿門兩旁窗子下面的檻板上,正中是碩大的圓珠圖案,左右各有一龍頭張口相向,上面是蝙蝠,下面是雙錢,也是橫看二龍戲珠,縱觀福壽雙全。然而這裡的“壽”卻不是變形字型,而是由碩大的圓珠中的一隻鶴(象徵長壽)來寓意的。那珠中除鶴外,還雕有一隻鹿和梅花及梧桐枝,合起來則為“鹿鶴同春”。大殿下正中的替木上,中間是一輪紅日,兩邊各有一隻鳳鳥相對而立,擺動著長長的尾翼對著太陽翩翩起舞,這叫“雙鳳朝陽”。

文物保護

2013年3月在國務院公布的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中,禹稷行宮被增補為新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主要景點

楚波亭:始建於明代,為紀念大禹治水而建。重建於1986年,為平面呈扇形的暖亭。
朝宗亭朝宗亭
荊楚雄風碑:此碑刻於清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為荊南觀察使李拔所書。碑文意為讚揚荊楚民眾與洪災水患頑強拼搏的精神。
朝宗亭:相傳大禹治水成功於此。《尚書·禹貢》中有大禹治水“江漢朝宗于海”的說法。 “朝宗亭”上的對聯:山勢西分巫峽雨;江流東壓海門潮。
朝宗亭的來源據說是大禹治水成功於此,所以《尚書·禹貢》中有大禹治水“江漢朝宗于海”的說法。這對聯撰的實在是好,雄壯磅礴,甚有氣勢。當時在公園中遊蕩一圈後,禹稷行宮檐柱上的那副“三過其門,虛度辛壬癸甲;八年於外,平成河漢江淮”的對聯已經記不全了,此聯卻一直刻在腦海中。

刻石紀念

相傳大禹治水成功後刻石紀念。碑文77字,奇特難識。意為禹治水,使百姓安居樂業。碑亭東面的禹碑為清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所刻。
禹碑禹碑
相傳大禹治水“功成刻石衡山”。這塊石刻被後人稱為“禹碑”,由於原刻在湖南衡山的岣嶁蜂,故又稱“岣嶁碑”。
禹碑禹碑
唐朝時期就有關於禹碑的傳說,當時的大文豪韓愈還為此賦詩。但是好多人尋遍衡山卻未曾見過此碑。直到南宋嘉定年間這塊碑才被人們發現,並被人摹刻於三峽的夔門和長沙的嶽麓書院。禹碑上共有77 個字,文字奇特難識,有人認為是“蝌蚪文”,有人認為是“鳥蟲篆”,還有人斷其為“篆書”,歷代想辨識者眾多,但都不能解其中義。
雖各家解釋都不相同,但都認為碑文大意是: 禹受舜命,堅苦卓絕地治理了洪水,使百姓豐衣足食,安居樂業。至此以後,禹碑聞名天下,被摹刻於全國各地的名山之中,大江之畔。晴川閣的禹碑就是清朝著名文人毛會建歷盡千辛萬苦自衡山摹刻於此,後又摹刻於西安碑林。
這塊是從西安碑林摹刻於此。歷經了百轉千回,才得以呈現於此。

民間傳說

明代的遺物,用整塊的漢白玉雕刻而成。1983年出土時是斷裂的,經修復成現狀。或許大家在全國各地見過不少類似的碑,但我們此刻所見的這塊卻同大禹治水有著不解之緣。古神話傳說龍生九子,九子九樣,都似龍非龍。這隻看起來像龜的,也是龍子之一,名叫贔屓。
傳說贔屓好負重,背負著三山五嶽到處興風作浪,而大禹降伏它以後,它轉而幫助禹治水,並立下汗馬功勞,大禹為表彰其功績,便讓它背著這無字碑漫遊神州大地。大家想想看,禹表彰其功績,卻為什麼碑上一個字也沒寫呢? 之所以隻字未寫,是為表明它功績卓著,書之不盡。告訴大家區別贔屓和龜的一個簡單的方法:看它的腳,龜足像鴨掌,有蹼;而贔屓的腳和龍爪一樣,五指是分開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