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黃陵背斜核部金、石墨礦調查評價》是由湖北省地質局第七地質大隊擔任第一完成單位,由張揚、向萌、何欽、閆磊、熊淵、李永超、裴銀、詹鵬、劉銀、雷靂為主要完成人的科研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湖北省黃陵背斜核部金、石墨礦調查評價
- 第一完成單位:湖北省地質局第七地質大隊
- 主要完成人:張揚、向萌、何欽、閆磊、熊淵、李永超、裴銀、詹鵬、劉銀、雷靂
- 項目類別:科研項目
成果信息,成果摘要,
成果信息
成果登記號 | 20210355 |
成果名稱 | 湖北省黃陵背斜核部金、石墨礦調查評價 |
第一完成單位 | 湖北省地質局第七地質大隊 |
主要完成人 | 張揚、向萌、何欽、閆磊、熊淵、李永超、裴銀、詹鵬、劉銀、雷靂 |
研究起始日期 | 2015-06-01 |
研究終止日期 | 2019-10-01 |
主題詞 | 黃陵背斜、金礦、石墨礦 |
成果摘要
這是湖北省國土資源廳於2015年6月下達的新開地質勘查基金項目,工區面積為2068km2。通過工作區內一系列地質、物探、化探、遙感等工作手段,共提交金、石墨礦預、普查區5處。初步估算松樹溝金異常查證區金礦資源量334金屬量66.21kg,劉家灣-石板坪石墨礦檢查區石墨礦資源量334固定碳為7.23萬噸。周家灣石墨礦檢查區石墨礦資源量334固定碳為9.64萬噸。王家台檢查區石墨礦資源量334為10.33萬噸。尋找金、石墨礦的前景樂觀。 通過對金礦典型礦床地質特徵、成礦要素、成礦階段的研究,確定了黃陵背斜核部金礦兩種礦床成因類型,即:核北部變質岩區石英脈型、核南部花崗岩區蝕變岩型。通過研究礦床成因類型,認為黃陵背斜核部地區金礦主要受晉寧造山期區域變質作用和岩漿熱液作用,脆-韌性剪下帶及次級斷裂構造控制形成的中低溫熱液型礦床。通過對石墨礦典型礦床地質特徵、物探特徵、成礦要素的研究,認為黃陵背斜核部地區石墨礦形成於早元古代,經過沉積、區域變質及混合岩化三個階段,受到後期褶皺構造作用改造而形成的。,這是湖北省國土資源廳於2015年6月下達的新開地質勘查基金項目,工區面積為2068km2。通過工作區內一系列地質、物探、化探、遙感等工作手段,共提交金、石墨礦預、普查區5處。初步估算松樹溝金異常查證區金礦資源量334金屬量66.21kg,劉家灣-石板坪石墨礦檢查區石墨礦資源量334固定碳為7.23萬噸。周家灣石墨礦檢查區石墨礦資源量334固定碳為9.64萬噸。王家台檢查區石墨礦資源量334為10.33萬噸。尋找金、石墨礦的前景樂觀。 通過對金礦典型礦床地質特徵、成礦要素、成礦階段的研究,確定了黃陵背斜核部金礦兩種礦床成因類型,即:核北部變質岩區石英脈型、核南部花崗岩區蝕變岩型。通過研究礦床成因類型,認為黃陵背斜核部地區金礦主要受晉寧造山期區域變質作用和岩漿熱液作用,脆-韌性剪下帶及次級斷裂構造控制形成的中低溫熱液型礦床。通過對石墨礦典型礦床地質特徵、物探特徵、成礦要素的研究,認為黃陵背斜核部地區石墨礦形成於早元古代,經過沉積、區域變質及混合岩化三個階段,受到後期褶皺構造作用改造而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