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澇漬地開發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湖北省澇漬地開發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繫1997年由省政府批准,為實施中日技術合作項目而組建的,該中心同時擁有一個省級重點實驗室,即澇漬災害與濕地農業重點實驗室,該實驗室是利用實施中日政府間技術合作項目“中國湖北省江漢平原四湖澇漬地綜合開發計畫”所積累的基礎設施和人才隊伍而組建的綜合性實驗室。依託單位是長江大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湖北省澇漬地開發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批准時間:1997年
  • 研究人員:37人
  • 依託:長江大學
人員設備,研究成果,研究範圍,發展目標,

人員設備

中心和實驗室現有研究人員37人,其中該校在編的固定研究人員26人,教授12人、副高職稱10人,博士16人、碩士9人,校外客座研究人員11人。國家和省級有突出貢獻的專家7名,有5名成員進入湖北省新世紀人才培養工程計畫。工程中心擁有獨立的辦公實驗大樓,實驗室現設有9個分實驗(研究)室,即:GIS實驗室、濕地生態研究室、農業氣象實驗室、濕地土壤實驗室、農田排水研究室、抗漬生理實驗室、IPM實驗室、生物技術實驗室、水生生物實驗室。總面積2850平方米,儀器設備總值2650萬元,配套設施完善,運轉正常。每年學校投入的運轉維護經費90萬元。

研究成果

近五年中,累計獲得省級科技獎勵項目15項,其中一等2項,二等5項;發表學術論文687篇,三大檢索收錄的文章15篇;共主持國際合作和國家級科研項目9項,省部級重大項目11項,省重點項目13項,累計科研經費587萬元。

研究範圍

主要研究:以我國南方平原湖區水土資源和生物資源為對象,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和湖區可持續發展能力為目標,圍繞濕地農業生態、濕地水土資源利用、濕地特色生物資源開發利用三個方向開展研究,是國內唯一以濕地農業為主的研究基地。在濕地農業生態研究方面,系統研究了江漢平原地區澇漬災害特徵和澇漬地演變特徵,揭示了澇漬微地域地貌分異規律和碟形地貌單元梯級變異規律,建立了江漢湖群資源資料庫,制定了以澇漬特徵為主導因素的土地分類方案,探討了圍湖墾殖的環境效應對澇漬災害的影響,提出了梯級開發為主的生態農業模式,完成了兩個生態農業示範區的建設。在濕地水土資源開發研究中,提出了以地下水連續動態為特徵的排水控制指標和作物關鍵生育期澇漬兼治排水控制指標,發現並鑑定了澇漬地兩個新的土系,系統研究了澇漬地土壤理化特性並對無公害有機肥施用、流入施肥方法等進行了研究。濕地生物資源開發研究方面,在高效生態農業的最佳化模式研究與推廣、黃鱔營養特性與產業化養殖技術、月鱧人工繁殖與規模化養殖技術等方面的研究均居國內領先水平。在國際合作研究方面,以澇漬地、濕地農業開發研究為特色,以“工程、生物、農業、生態”四方面複合成果商品化、社會化為突破口,以長江流域為主戰場,實施“產、學、研一體化”滾動發展戰略,走出了一條國際化、社會化的發展道路,力爭10年內,將工程中心建立為我國一流、國際知名,獨具濕地特色的工程技術中心、人才培訓基地和國際科技合作基地。實施好中芬科技合作項目,全力爭取中、歐科技合作第六個框架計畫,力爭將現有的中芬合作計畫納入到中歐合作框架。

發展目標

工程中心將以江漢平原為重點,充分利用已經形成的研究網路,推動中國南方濕地農業研究,以繼續保持在濕地農業研究領域內的國內領先地位。堅持國際化合作為主的工作特色,進一步開拓對外合作的渠道,提高研究開發能力。堅持交叉綜合化的多學科特色,以建設濕地農業生態示範區和江漢平原特色生物資源開發為突破口,加大成果轉化力度,提高中心的自我發展能力,為推進濕地農業的可持續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