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龍門奉先寺

《游龍門奉先寺》是唐代詩人杜甫創作的一首詩。此詩敘寫了龍門夜景及若有所悟的心境,表現了詩人青年時期的敏銳感受能力和對佛教的初步認識。前兩句說明游龍門後住宿於奉先寺,中四句描寫夜宿的景色,後兩句抒寫聽到晨鐘生髮深刻的警悟。全詩借景抒情,語言含蓄,極富表現力。

基本介紹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游龍門奉先寺
已從招提游,更宿招提境。
陰壑生虛籟,月林散清影
天闕象緯逼,雲臥衣裳冷
欲覺聞晨鐘,令人發深省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龍門:即伊闕,俗稱龍門山,在今河南省洛陽市南。自六朝以來,這裡就是佛教勝地,寺院眾多,佛事興盛。奉先寺:龍門石窟中的一座石窟。寺中有盧舍那大佛像及石刻群,雄偉壯觀,為龍門石窟之首。
⑵招提:梵語,譯義為四方,後省作拓提,誤為招提。四方之僧為招提僧,四方之僧的住處為招提房。此乃以招提名寺僧。
⑶陰壑(hè):幽暗的山谷。虛籟(lài):天籟,指風聲。
⑷清影:清朗的光影,指月光。
⑸天闕(què):天門,即伊闕。這裡指龍門的高險山勢。象緯:星象經緯,即日月五星。這裡當指夜空中的星辰。
⑹雲臥:龍門山高入雲,夜宿奉先寺,如臥雲中。
⑺省(xǐng):醒悟,慨嘆。

白話譯文

已經有幸在寺僧的引導下遊覽了奉先寺,晚間又住在了這寺中。
陰暗的山谷里響起了陣陣風聲, 月光下的樹林閃爍著斑斑清影。
高聳的龍門山好像靠近天上星辰,夜宿奉先寺,如臥雲中,寒氣透衣。
將醒之時聽到佛寺晨鐘敲響,一聲聲扣擊心弦,令人生髮深刻的警悟。

創作背景

這首詩當作於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年(735),當時杜甫自吳越歸東都洛陽,夜宿龍門奉先寺,有感而發,寫下這首詩。這是杜甫的早期作品,編年杜詩多把此詩列為第一首。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此詩前兩句說明作者游龍門後住宿於奉先寺。詩人在僧人的陪伴下游賞,晚上就在寺中借宿。詩的題目雖說是游寺,實際上把游賞的過程一筆帶過,重點描寫夜宿時的所見、所聞、所感。接下來六句都承接一個“宿”字寫景抒懷。
中間四句寫夜宿的景色。夜深人靜,附近石壁大小洞龕,風激發聲,泠泠可聞;月光下,林木被風吹得疏影搖動。詩人用一個“散”字描繪林木的動態,可以說是窮形盡相,妙不可言。詩人抬頭看,數量繁多的星辰高掛在晴朗明澈的夜空中,仿佛迎面而來。一個“逼”字,也是極富表現力的字眼,生動地展現了星辰直欲向人逼近的那種壓迫感。詩人夜臥,身上衣服單薄,蝕骨侵肌的清冷,令人不勝其寒,由此塑造了一個虛白高寒的環境。人在這樣的環境裡,塵俗之念必然為之一洗,悉數忘卻世間的紛擾與喧囂,心靈從而得到淨化。
後兩句含蓄而富有深意。詩人在快要睡醒時突然聽到清晨的鐘聲,內心為之一驚,產生深刻的警悟,意有所得,直如禪家頓悟。
這首詩描繪了夜宿奉先寺的所見所聞,表現了詩人青年時期的敏銳感受能力和對佛教的初步認識。詩中也流露出厭世高蹈的消極情緒。

名家點評

宋代陳岩肖庚溪詩話》:此詩“天闕”,指龍門也。後人為其屬對不切,改為“天關”,王介甫改為“天閱”,蔡興宗又謂世傳古本作“天窺”……以余觀之,皆臆說也。且“天闕象緯逼,雲臥衣裳冷”,乃此寺中即事耳。以彼天闕之高,則勢逼象緯;以我雲臥之幽,則冷侵衣裳,語自混成,何必屑屑較瑣碎失大體哉?
宋代張表臣珊瑚鉤詩話》:“天闕象緯逼,雲臥衣裳冷。”余曰:星河垂地,空翠濕衣。“欲覺聞晨鐘,令人發深省。”余曰:鐘磬清心,欲生緣覺。
明代周珽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劉辰翁曰:“臥”字可虛可實,周甸曰:次二語,言風聲月影皆佳致。末二句,佛境幽而平旦清朗。聞鐘警發,含蓄有深意,謂煩惱可除也。
明代王嗣奭杜臆》:此詩景趣泠然,不用禪語而得禪理,故妙。初嫌起語淺率,細閱不然。……蓋人在塵溷中,性真汨沒,不游招提,謝去塵氛,托足淨土,情趣自別。而更宿其境,聽靈籟,對月林,則耳目清曠;逼帝座,臥雲床,則神魂兢凜。夢將覺而觸發於鐘聲,故道心之微,忽然豁露,遂發深省,正與日夜息而旦氣清,剝復禪而天心見者同。鐘怕敬云:“此詩妙在結,前六句不稱。”無前六句,安得有此結乎?“天闕”、“雲臥”不偶,故有“天閱”、“天窺”之謬論;劉云:“‘臥’字可虛可實,極是。
明代唐汝詢唐詩解》:此言龍門景物種種超凡,是以聞鐘而有悟也。
明末清初王夫之姜齋詩話》:“天闕象緯逼,雲臥衣裳冷。”盡人解一“臥”字不得,只作人臥雲中,故於“闕”字生許多胡猜亂度。此等下字法,乃子美早年未醇處,從陰鏗,何遜來,向後脫卸乃盡,豈黃魯直所知耶?
清代何焯義門讀書記》:用兩層疊注,逼出末句,有力。
清代仇兆鰲杜詩詳註》:張綖註:三四狀風月之佳,五、六見高寒之極。聞鐘發省,乃境曠心清,倏然則有所驚悟歟!
清代楊倫杜詩鏡銓》:李子德云:氣體高妙,澹然自足,楊慎曰:“天窺”、“雲臥”乃倒字法:窺天則星辰垂地,臥雲則空翠濕衣,見山寺高寒,殊於人境也。《庚溪詩話》引韋述《東都記》,謂“天闕”即指龍門,究於對屬未稱。
清代浦起龍讀杜心解》:題曰游寺,實則宿寺詩也。“游”字只首句了之,次句便點清“宿”字,以下皆承次句說。中四,寫夜宿所得之景,虛白高寒,塵府已為之一洗。結到“聞鐘”、“發省”,知一宵清境,為靈明之助者多矣。“欲覺”正與“更宿”呼應。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嘗自稱少陵野老。舉進士不第,曾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宋以後被尊為“詩聖”,與李白並稱“李杜”。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窮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內容深刻。許多優秀作品,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被稱為“詩史”。在藝術上,善於運用各種詩歌形式,尤長於律詩;風格多樣,而以沉鬱為主;語言精煉,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杜甫像杜甫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