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金陵明故宮及孝陵秦淮舊板橋

《游金陵明故宮及孝陵秦淮舊板橋》是清代文學家康有為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詩的前兩句描繪了詩人遊覽南京明故宮及秦淮舊板橋的所見所聞,後兩句描寫明孝陵的石人像,表露出悵望和感慨。全詩寓情於景,感情幽深綿長。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游金陵明故宮及孝陵秦淮舊板橋
  • 作者:康有為
  • 創作年代:清代
  • 出處:《萬木草堂詩集
  • 作品體裁:七言絕句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游金陵明故宮及孝陵秦淮舊板橋
夕陽老柳板橋樓,頹盡明宮落瓦秋。
虎踞龍蟠猶有夢,摩挲翁仲立螭頭。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 明故宮:明朝首都應天府(南京)的皇宮。孝陵:明太祖朱元璋與其皇后的合葬陵墓。因皇后馬氏諡號“孝慈高皇后”,又因奉行孝治天下,故名“孝陵”。板橋:指“長板橋”,在秦淮河畔,向來是妓院聚集之地,明末尤為繁盛,余懷《板橋雜記》曾記述這時期土大夫遊冶、玩樂的風氣與習俗。
  2. 翁仲:明孝陵神道上的石人像。螭(chī)頭:古建築或器物的龍首形裝飾物,這裡指明故宮殿基前排水的雕刻石。

白話譯文
逐句全譯

秋天的夕陽映照著板橋樓下蒼老的柳樹,明故宮連瓦片都落了,一片衰頹景象。
仍然還有國家興盛的夢想,站在明故宮殿基前的石頭上撫摸著石人像。

創作背景

康有為寫此詩的時間為清光緒八年(1882),當時他才25歲。這年,康有為遊覽了古城南京的不少勝跡,包括明故宮、孝陵和秦準河等,這在他年輕卻充滿了豪情壯志的胸懷裡,激起了層層波瀾。因此創作了此詩。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夕陽老柳板橋樓”一句,採用了“夕陽”“老柳”“板橋”和“樓”這四種景物,聯在一塊兒,經過混成產生出一種全新的意象,其妙處與元代馬致遠的小令《天淨沙·秋思》相彷佛。詩中康有為將“板橋”與“樓”並舉指向自明;只不過秦淮盛況到清末已一去不復返,其衰敗景象正如“夕陽老柳”,使人難免有“世上沒有不散的筵席”之嘆。第二句“頹盡明宮落瓦秋”,描繪了金陵另一古蹟——明故宮的敗落景象。余懷之子余賓碩所撰的《金陵覽古》里有一段敘述,則更詳明:“舊內(明故宮),元南台遺址也。明太祖(朱元璋)初為吳王時居之,雙闕巍然,重垣周匝,丹朱堊飾,燦若霞輝。歲既久,宮宇傾頹,遂為居民藝植地。”康有為來時,已在太平天國起義失敗之後,兵燹之餘故宮更見頹圮寥落。三、四兩句,作者則更直捷地吐露了自己在明太祖墓前的感受,實際上也是全詩所反映的作者的心境。詩中提到了“翁仲”和“螭頭”,這兩樣都是孝陵前有代表性的事物,同時又是觸動詩人情懷的契機。這兒康有為的情懷,並不是一般風流才子式的附庸風雅,而是寄寓著一位年輕國士的感慨。作為帝王京都象徵的“虎踞龍蟠”,給作者帶來了有關國家興廢的聯想;想到自己應負的歷史責任,心中不免有幾分激動、幾分惆悵。
後來在“戊戌變法”中出了名的康有為,一生著述頗豐,卻並不以詩人身份見重於世。梁啓超在《飲冰室詩話》中講:“南海先生(康有為)不以詩名,然其詩固有非尋常作家所能及者,蓋發於真性情,故詩外常有人也。”其後錢基博又論及康詩的風格:“出之以狂盪豪逸之氣,寫之以倔強奧衍之筆,如黃河千里九曲,渾瀕流轉,挾泥沙俱下,崖激波飛,跳踉嘯怒,不達海而不止,返虛人渾,積健為雄。”(《現代中國文學史》)這兒所指的是康有為壯年以後成熟期的詩歌創作。可從他這首小詩當中,也可以發現一點兒作者詩歌風格變化與發展的端倪。

名家點評

江蘇省中華詩學研究會顧問馮亦同:從他在明故宮深秋的夕陽下,一邊感嘆“虎踞龍盤猶有夢”,一邊“摩挲”著神道旁的石翁仲,我們似乎看到了這位在未來中國政治舞台上大顯身手後又倏然消失的廣東才子的風神儀態。(《南京歷代經典詩詞》)

作者簡介

康有為(1858~1927),原名祖詒,字廣廈,號長素,又號更生,廣東南海人,人稱康南海。光緒二十年(1894)進士,授工部主事,未赴任。早年從學朱次琦,深究今文經學。接觸西方資本主義文明,並遍讀譯本西書,察知香港、上海工商秩序,從而形成改良主義思想。光緒十四年(1888)起先後七次上書皇帝,建議變法圖強。甲午戰爭次年,發起赴京會試千餘舉子“公車上書”,要求拒簽和約,維新變法,遂成為“戊戌變法”領導者。變法失敗後,逃亡海外,組織保皇會,反對民主革命,主張君主立憲。辛亥革命後參加張勛復辟,日趨反動。其前期詩作多反映重大事變,發抒憤郁之情,形象瑰麗,造語自然,並在運用傳統詩歌形式上多有獨創。後期詩作常流露對清王朝的哀悼之情。著有《新學偽經考》《大同書》《康南海先生詩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