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山夜宿僧寺》是詩人葉顒創作的一首五言律詩。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游山夜宿僧寺
- 作者:葉顒
- 創作年代:元末明初
- 作品體裁:五言律詩
《游山夜宿僧寺》是詩人葉顒創作的一首五言律詩。
《游山夜宿僧寺》是詩人葉顒創作的一首五言律詩。作品原文翠袖倚天風,雲封路萬重。屢登猿嘯嶺,頻撫鶴巢松。漁唱孤舟曲,僧撞半夜鐘。山空禪榻冷,月上礙星峰。2作者簡介葉顒,字伯愷,金華(今屬浙江)人。元末隱居不出,自刻其詩曰《...
《夜宿南山僧寺》是宋末元初著名畫家錢選所作的一首詩。原文 高樓一日賞新晴,白羽停揮倚繡楹。塵世可憐人易老,海門還見月長生。蓬瀛縹緲南山小,殿閣森羅北斗橫。今古登臨盡如此,不須遊子獨含情。作者 錢選(1239-1299)宋末元初著名畫家,與趙孟釗合稱為"吳興八俊"。字舜舉,號玉潭,又號巽峰,霅川翁,...
《宿山寺》是唐代詩人賈島的作品。此詩寫詩人夜宿山寺的所見所感。首聯突出佛寺之高,頷聯描寫夜景之奇,頸聯體現了山頂的高遠幽深,尾聯烘托出山上環境的幽僻。詩歌風格清幽淡雅,語言精練,尤其是頷聯兩句突出了詩人鍊字的精妙,為後人所激賞。作品原文 宿山寺 眾岫聳寒色,精廬向此分。流星透疏水,走月逆行雲。...
《宿山寺步壁間韻》是清代創作的詩詞,作者是廣徹 作品原文 宿山寺步壁間韻 獨宿雲堂一磬深,空山蓮漏滴沉沉①。月臨紺殿浮鬆氣,風動金鈴落梵音②。永夜禪燈懸客夢,高秋旅雁動鄉心③。虛窗漸覺晨光滿,惆悵行歌別舊林④。作品注釋 ①雲堂:禪宗之寺院,為僧人坐禪之所。亦稱僧堂、禪堂。蓮漏:蓮花漏...
《夜宿六合縣僧寺》是明代詩人郭諫臣創作的作品。作品原文 鳴騶入古寺,借榻近高僧。欲聽三乘法,因傳五夜燈。茶煙浮竹暗,花雨向階凝。猶自牽塵鞅,皈依惜未能。作者簡介 郭諫臣,明蘇州府長洲人,字子忠,號方泉,更號鯤溟。嘉靖四十一年進士,授袁州司理。嚴世蕃在家鄉分宜貪得無厭,往往假督撫之勢強行索取,...
《秋夜宿殊勝寺》是詩人李時行創作的一首詩。作品原文 看竹過山寺,開樽值素秋。風清眾籟寂,水落寒岩幽。僧定月當戶,鶴歸雲滿樓。醉來臥松石,天地等浮漚。作者簡介 李時行(1513—1569), 字少偕。番禺人。少時讀書於羅浮山青霞谷,自號青霞子。嘉靖二十年(1541)舉進士第。授嘉興令,升南京兵部主事...
同苗員外宿薦福寺僧舍 《同苗員外宿薦福寺僧舍》是唐代詩人李端創作的一首詩詞。詩詞原文 潘安秋興動,涼夜宿僧房。倚杖雲離月,垂簾竹有霜。迴風生遠徑,落葉颯長廊。一與交親會,空貽別後傷。
日西倒山寺,林下逢支公。昨夜山北時,星星聞此鐘。秦女去已久,仙台在中峰。簫聲不可聞,此地留遺蹤。石潭積黛色,每歲投金龍。亂流爭迅湍,噴薄如雷風。夜來聞清磬,月出蒼山空。空山滿清光,水樹相玲瓏。迴廊映密竹,秋殿隱深松。燈影落前溪,夜宿水聲中。愛茲林巒好,結宇向溪東。相識唯山僧,鄰家一...
夏至夜宿海幢僧閣 《夏至夜宿海幢僧閣》是明代梁以壯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作品原文 隔江燈火坐中看,四面潮聲欲上欄。山月鹿歸雙角解,寺鐘龍聽一珠蟠。河南書屋人何在,嶺上松風石自寒。無限幽懷不能寫,抱琴清絕水雲端。
蘇軾這首七律作於杭州通判任上,時年三十八。他本就好入名山遊覽,此時由於政治上的鬱郁不得志,便更加寄情山水,他曾說:“天教看盡浙西山”(《與毛令方尉游西菩提寺二首》)、“踏遍江南南岸山,逢山未免便留連”(《登惠山絕項望太湖》)這首詩便是他於熙寧六年(1073年)游賞九仙山、夜宿無量院所作。作...
《書雙竹湛師房二首》是宋代文學家蘇軾在宋神宗熙寧六年為杭州廣嚴寺住持禪師湛師和尚所作的組詩。這兩首詩抒寫詩人游宿山寺的日常生活情景。前一首寫詩人羨佛慕靜之意,後一首寫詩人夜宿寺院的心境。全詩承轉清晰,相生相悖,從表面的羨佛中透露出痛苦矛盾而又迷茫無依的複雜心緒。作品原文 書雙竹湛師房二首 ...
①靈鷲禪寺:又名寶積善院。位於江西省廣豐縣永豐鎮東北36里的社後鄉靈鷲山下。僧明道、智開創建於唐元和年間(806—820)。宋、明、清幾經廢興,規模達9棟13廳,寺僧百餘人。現主要建築有天王殿、大雄寶殿、觀音殿、齋堂、寮房等。有僧駐錫。曾被列為江西省14座重點佛教古寺之一。②“流到”二句:指前溪...
寺僧的殷勤,賓主感情的融洽,也都得到了形象的體現。“疏糲亦足飽我飢”一句,圖畫性當然不夠鮮明,但這是必不可少的。它既與結尾的“人生如此自可樂,豈必局束為人鞿”相照應,又說明主人公游山,已經費了很多時間,走了不少路,因而餓得很。寫夜宿只用了兩句。“夜深靜臥百蟲絕”,表現了山寺之夜的...
⑹雲臥:龍門山高入雲,夜宿奉先寺,如臥雲中。⑺省(xǐng):醒悟,慨嘆。白話譯文 已經有幸在寺僧的引導下遊覽了奉先寺,晚間又住在了這寺中。陰暗的山谷里響起了陣陣風聲, 月光下的樹林閃爍著斑斑清影。高聳的龍門山好像靠近天上星辰,夜宿奉先寺,如臥雲中,寒氣透衣。將醒之時聽到佛寺晨鐘敲響,一聲聲扣...
右山一徑可通人,其上為金鐘寺,蓋僧得金鐘而成此寺也。前有石曰“將軍岩”,岩上時有馬,人偶見之,或雲此天馬也。院東西皆有澗,合流於前,僧架竹引之入室,冬夏不涸,清洌異常,水而西澗尤勝。夜宿僧寮,但聞風聲水聲,最後聞鐘鼓聲,余亦隨眾僧起。出招提一步,四顧微茫,蓋山在雲氣中也。俄而日...
有僧寺,曰興國院。”除告訴我們這裡是習鑿齒隱居之地外,還告訴我們山上佛寺叫興國院。這興國院很有可能就是隋代的興國寺。果然的話,這裡則有開皇六年(586)李德林撰文,丁道護書寫的興國寺碑。又有柳公權所書的《唐襄州刺史蔣系先廟碑》。丁道護、柳公權皆天下著名書法家,他們的書碑,能不價值連城?名僧 ...
”這兩句由談笑至夕進一步寫到高齋夜宿。“還”字點出前面描敘的畢景談笑之場景是在戶外。高齋夜憩,透過暝暝夜色,時見遠山晃動著放火燒荒的火光。此處對窗外遠景似不經意的點染,傳出了主人公閒逸高曠的意態。刀耕火種,本是帶有原始色彩的農耕方式。這裡用平淡的語調信口道出,正見空上人所居的翠微寺幽僻樸野...
發鳩山腳下有一景觀稱“濁源瀉碧”,河水從山腳下流出,一片碧綠,湍流直瀉,西流東往。當遊人夜宿靈湫廟,靜夜時能聽到山下汩汩泉水的響聲,妙不可言。發鳩山的廟宇大多與精衛鳥有關。陶淵明的《讀山海經》詩:“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刑天舞乾戚,猛志固常在。”他把區區精衛小鳥與頂天立地的巨人刑天...
靈境無人桃自花,東風吹散赤城霞。山容對我橫天末,柳色將春到水涯。王粲憶秦空有恨,杜陵入蜀更舞家。干戈滿眼何年定,回雁悠悠白日斜。【夜宿南山僧寺】高樓一日賞新晴,白羽停揮倚繡楹。塵世可憐人易老,海門還見月長生。蓬瀛縹緲南山小,殿閣森羅北斗橫。今古登臨盡如此,不須遊子獨含情。【中秋月】...
發鳩山腳下有一景觀稱“濁源瀉碧”,河水從山腳下流出,一片碧綠,湍流直瀉,西流東往。當遊人夜宿靈湫廟,靜夜時能聽到山下汩汩泉水的響聲,妙不可言。發鳩山的廟宇大多與精衛鳥有關。陶淵明的《讀山海經》詩:“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刑天舞乾戚,猛志固常在。”他把精衛小鳥與頂天立地的巨人刑天相提...
發鳩山腳下有一景觀稱“濁源瀉碧”,河水從山腳下流出,一片碧綠,湍流直瀉,西流東往。當遊人夜宿靈湫廟,靜夜時能聽到山下汩汩泉水的響聲,妙不可言。傳說 《山海經.北山經》中說:“發鳩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鳥焉,其狀如烏,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衛,其鳴自詨。是炎帝之小女名曰女娃,女娃游於...
清 吳綺 《過惺寂上人》詩:“清談能竟日,山鳥共禪床。”清 孫枝蔚 《採桑子》詞:“安穩禪床,臥對江南古戰場。”清 毛奇齡 《宿江寺》詩:“歌樽通梵宇,歸夢滿禪床。”清 汪琬 《衲子嘆》詩:“果能踢倒禪床拗折杖,俊哉此衲真超群。”清 陳維嵩 《琵琶仙·泥蓮庵夜宿同子萬弟與寺僧閒話》詞:...
全詩可分兩個部分。第一部分寫夜宿山寺所見所聞,以寫景為主;第二部分抒發感情,表達渴望自由生活的心愿。寫景部分,詩人從大處落墨,描繪了一幅壯麗的山水畫卷,創造了一個澄澈明淨、生機盎然的高妙境界,表現了詩人在大自然中適然愉悅之情。這一部分又可分為寫“松風”與“夜雨”兩個層次。第一層挽住題面寫...
山園小梅 江上漁者 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宿甘露寺僧舍 陶者 畫眉鳥 別滁 豐樂亭遊春(其一)淮中晚泊犢頭 夏意 鄉思 憶錢塘江 蠶婦 村居 城南 梅花 泊船瓜洲 書湖陰先生壁(其一)江上 郊行 北山 元日 登飛來峰 雨後池上 新晴 題西林壁 望湖樓醉書 新城道中 飲湖上初晴後雨 海棠 惠崇《春江曉景...
②西林院:指廬山西林寺。公元377年,由開山祖師慧永法師創建。作品鑑賞 寫詩,貴在所選之景與所表之意和所抒之情的相合無間。這首詩是詩人夜宿僧寺,感到神朗氣清,有所悟入的一段經歷,那風雷一霎,復又星月皎然,微雲暗度,一片靜謐的景象,正是由紅塵中奔波而來的主人公心性得到淨化的一種象徵,妙在恰...
徐霞客遊歷江右,十一月二十日,夜宿石䂬寺。二十一日,登太極岩,遍訪石䂬寺周群山,並記之,見錄於《徐霞客遊記》明崇禎-康熙年間(1660-1663年)過化海岸老人、過化晦山戒顯禪師。“ 突有蘭城老人捉破虛空,以竹杖量世尊頂,遂從設髪處建梵剎訖,乃有海岸老拔草尋蛇、晦山公呵佛罵祖。”(清-石...
宿天竺寺① 方外全人名道林②,怕將水月淨身心。居然對我說無我③,寂歷山深將夜深。注釋譯文 詞語注釋 ①天竺寺,寺名,在浙江杭州市西湖西,位於佛教名山天竺山之上。②方外:猶言世外。《莊子·大宗師》:“彼遊方之外者也。”人稱僧道為方外。全人:通達天人之道為全人。《莊子·庚桑楚》:“聖人工乎天而...
據《續修博山縣誌》載:“八陡‘普安寺',昔有貧僧令玢,以鬻豆腐為生,忽一客來寄居,不言其何處人,作何事,惟日游鐵山,夜宿寺內,自是春來秋去,歷經十餘年,最後忽為令玢日:‘連年騷擾,愧無以報,今送本山茶一包,以志永別。',僧承謝後漫置臥室門棖間。後乾隆己卯歲大飢,特授登、萊、青道...
清同治八年(1869)重修菜市橋,俞樾撰碑記事中有“宋嘉熙年間(1237—1240),江流失道,徑奔菜市,吞吐沃野,日數百尺”之語,說明宋時潮水曾浸入菜市橋一帶,這和宋高宗(趙構)夜宿僧寺聞潮聲而驚疑金兵追至一事相合。即使天籟寂靜,能夜聞濤聲,焉知那時錢塘江河道離菜市橋(潮鳴寺)不過數里罷了。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