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九疑山日記

游九疑山日記

徐霞客(1587~1641)名弘祖,字振之。中國明代旅行家地理學家、散文家。中國以旅行為畢生事業的第一人。1587年1月5日(萬曆十四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出生在南直隸江陰(今屬江蘇)馬鎮南暘岐一個沒落士紳家庭。祖父以上四世均有文名,父親徐有勉隱跡田園,母王氏豁朗節儉,能“貿布以易糈”。徐自幼聰慧過人,好讀書。15歲博覽祖遺“絳雲樓”藏書,特好古今史籍、地誌圖經,萌遠遊五嶽之志。18歲,父親受群豪欺侮,憂憤而死。他決意不應科舉,不入仕途,遍游名山大川。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游九疑山日記
  • 創作年代:明代
  • 文學體裁:散文
  • 作者:徐霞客
作品原文,作品注釋,作品賞析,

作品原文

二十四[1]雨止而雲氣蒙密。平明,由路亭西行,五里為太平營,而九疑司亦在焉[2]。由此西北入山,多亂峰環岫,蓋掩口之東峰[3],如排衙列戟[4],而此處之諸岫,如攢隊合圍,俱中環成洞,穿一隙入,如另闢城垣。山不甚高,而窈窕回合,真所謂別有天地也。途中宛轉之洞、卓立之峰、玲瓏之石、噴雪驚濤之初漲,瀠煙沐雨之新綠,如是十里,而至聖殿。聖殿者,即舜陵也。余初從路岐望之,見頹垣一二楹,而路復荒沒,以為非是,遂從其東逾嶺而北。二里,遇耕者而問之,已過聖殿而抵斜岩矣[5]。
遂西面登山,則穹岩東向高張,勢甚宏敞。洞門有石峰中峙,界門為兩[6],飛泉傾墜其上,若水簾然。岩之右,垂石縱橫,岩底有泉懸空而下,有從垂石之端直注者,有從石竇斜噴者,眾隙交亂[7],流亦縱橫交射於一處,更一奇也。其下復開一岩,深下亦復宏峻,然不能遠入也。岩後上層復開一岩,圓整高朗,若樓閣然,正對洞門中峙之峰,兩瀑懸簾其前,為外岩最麗處。其下有池,瀦水一方[8],不見所出之處,而水不盈。池之左復開一門,即岩後之下層也。由其內墜級而下,即深入之道矣。余既至外岩,即炊米為飯,為深入計。僧明宗也,曰:“此間勝跡,近則有書字岩、飛龍巖,遠則有三分石。三分石不可到,二岩君當先了之,還以余晷入洞[9],為秉燭游,不妨深夜也。”余頷之[10]。而按志求所謂紫虛洞,則茲洞有碑稱為紫霞,俗又稱為斜岩,斜岩則唐薛伯高已名之[11],其即紫虛無疑矣。求所謂碧虛洞、玉琯岩、高士岩、天湖諸勝,俱雲無之。乃隨明宗為導,光探二岩。
出斜岩北行,下馬蹄石,其陰兩旁巉石嵯峨,疊雲聳翠,其內亂峰復環回成峒[12]。蓋聖殿之後,即峙為簫韶峰,簫韶之西即起為斜岩。山有嶺界其間。嶺北之水,西北流經寧遠城,而下入於瀟江,即舜源水也。嶺南之水,西北流經車頭,下會舜源水而出青口,即瀟水也。簫韶、斜岩之南北,俱亂峰環峒,獨此二峰之間,則峽而不峒,蓋有嶺過脊於中[13],北為寧遠縣治之脈也。馬蹄石南,其峒完整,問其名,為九疑洞。余疑聖殿、舜陵俱在嶺北,而峒在嶺南,益疑之。已過永福寺故止,礎石猶偉,憶犁為田。又南過一溪,即瀟水之上流也。轉而西共三里,入書字岩[14]。岩不甚深,後有垂石天矯,如龍翔鳳翥。岩外鐫“玉琯岩”三隸字,為宋人李挺祖筆。岩右鐫“九疑山”三大字,為宋嘉定六年知道州軍事莆田方信孺筆[15]。其側又隸刻漢蔡中郎《九疑山銘》[16],為宋淳祐六年郡守潼川李襲之屬郡人李挺祖書[17]。蓋襲之既新其宮,因鐫其銘於側,以存古蹟。後人以崖有巨書,遂以“書字”名,而竟失其實。始知書字岩之即為玉琯,而此為九疑山之中也。始知在簫韶南者為舜陵,在玉琯岩之北者為古舜祠。後人合祠於陵,亦如九疑司之退於太平營,滄桑之變如此。土人云:永福(寺)昔時甚盛,中有千餘僧常住,田數千畝,是雲永福即舜陵。稱小陵云:義以玉琯、舜陵相迫,欽癸繹擾,疏請合祠於陵。今舜陵左碑,俱從永福移出。後玉琯古祠既廢,意寺中得以專享,不久,寺竟蕪沒,可為廢古之鑑。
余坐玉琯中久之,因求土人導往三分石者。土人言:“去此甚遠,俱瑤窟中[18],須得瑤人為導。然中無宿處,須攜火露宿乃可。”已而重購得一人,乃平地瑤劉姓者[19],期以明日晴爽乃行。不然,姑須之斜岩中[20]。乃自玉琯還,過馬蹄石之東,入飛龍巖。岩從山半陷下,內亦寬廣,如斜岩外層之南岩,有石坡中懸,而無宛轉之紋。岩外鐫“飛龍巖”三字,岩內鐫“仙樓岩”三字,俱宋人筆。
出洞,復逾馬蹄石,復共三里而返斜岩。明宗乃出火炬七枚,與顧仆分攜之,仍爇炬前導[21]。始由岩左之下層捱隙歷磴而下[22],水從岩左飛出,注與人爭級,級盡路竟,水亦無有。東向而入,洞忽平廣。既而石田鱗次[23],水滿其中,遂塍上行[24],下遂墜成深壑。石田之右,上有石池,由池涉水,乃楊梅洞道也。舍之,仍東下洞底。既而涉一溪,其水自西而東,向洞內流。截流之後,循洞右行,路復平曠,洞愈宏闊。有大柱端立中央,直近洞頂,若人端拱者[25],名曰“石先生”。其東復有一小石豎立其側,名曰“石學生”,是為教學堂。又東為吊空石,一柱自頂下垂,半空而至,其端反卷而大。又東有石蓮花、擎天柱,皆不甚雄壯。於是過爛泥河,即前所涉之下流也。其處河底泥濘,深陷及膝,少緩,足陷不能拔。於是循洞左行,左壁崖片楞楞下垂[26],有上飛而為蓋者,有下庋而為台者[27],有中凹而為床,為龕者,種種各有名稱,然俚不足紀也。南眺中央有一方柱,自洞底屏立而上,若巨笏然。其東有一柱,亦自洞底上穹,與之並起,更高而巨。其端有一石旁坐石蓮上,是為觀音座。由此西下,可北繞觀音座後。前爛泥河水亦繞觀音座下西來,至此南折而去。洞亦轉而南,愈宏崇,游者至此輒止,以水深難渡也。余強明宗渡水,水深逾膝,然無爛泥河濘甚。既渡,南向行,水流於東,路循其西,四顧石柱,參差高下,白如羊脂,是為雪洞,以其色名也。又前為風洞,以其洞轉風多也。既而又當南下渡河,明宗以從來導遊,每歲不下百次,曾無至此者。故前遇觀音座,輒抽炬竹插路為志,以便歸途。時余草履已壞,跣一足行[28],先令顧仆攜一緉備壞者[29],以渡河水深,竟私置大士座下,不能前而返。約所入已三里余矣。聞其水潛出廣東連州,恐亦臆論,大抵入瀟之流,然所進周通,正無底也。還過教學堂,渡一重河,上石田,遂北入楊梅洞。先由石田涉石池,池兩崖石峽如門,池水滿浸其中,涉者水亦逾膝,然其下皆石底平整,四旁俱無寸土。入峽門,有大石橫其隘。透隘入,復得平洞,寬平廣博。其北有飛石平鋪,若樓閣然,有隙下窺,則石薄如板,其下復穹然成洞,水從下層奔注而入,即前爛泥諸河之上流也。洞中產石,圓如彈丸,而凹面有蝟紋[30],“楊梅”之名以此。然其色本黃白,說者謂自洞中水底視,皆殷紫,此附會也。此洞所入水,即岩外四山窪注地中者。此塢東為簫韶峰,西即斜岩,南為聖殿西嶺,北為馬蹄石,皆廓高里降[31],有同釜底,四面水俱潛注,第不見所入隙耳[32]。出洞,已薄暮,燒枝炙衣,炊粥而食,遂臥岩中。終夜瀑聲、雨聲,雜不能辨,詰朝起視[33],則陰雨霏霏也。
此岩之瀑,非若他處懸崖瀉峽而下,俱覆石之底,懸穿竇下注,若漏卮漏斗然[34]。其懸於北岩上洞之前者,二瀑皆然而最大;其懸於右岩窪洞之上者,一瀑而有數竅,較之左瀑雖小,內有出自懸石之端者一,出於石底之竇而斜噴者二,此又最奇也。
二十五日……
二十六日……
二十七日……是日仍觀瀑炙薪於岩中,而雲氣漸開,神為之爽。因念余於此洞有緣,一停數日,而此中所歷諸洞,亦不可無殿最順序[35],因按列書之為永南洞目[36]。月岩第一,道州;紫霞洞第二,九疑;蓮花洞第三,江華;獅岩第四,江華;朝陽岩第五,永州;澹岩第六,永州;大佛嶺側岩第七,江華;玉琯岩第八,九疑;華岩第九,道州;月岩南嶺水洞第十,道州;飛龍巖第十一,九疑;麻拐岩第十二,江華。此外尚有經而不勝書,勝而不及到者,不罄附於此。
二十八日,五鼓,飯而候明。仍過玉琯南覓導者。其人始起炊飯,已乃肩火具前行。即從東上楊子嶺,二里登嶺,上即有石,人立而起,獸蹲而龍蝘,其上皆盤突。從嶺上東南行坳中,三里,皆奇石也。下深窩,有石崖嵌削,青玉千丈,四面交流,搗入岩洞,墜巨石而下,深不可測,是名九龜進岩,以窩中九山如龜,其水皆向岩而趨也。其岩西向,疑永福旁透岩而出者,即此水也。又東南三里,越一嶺,為蟠龍峒水口,峒進東尚深,內俱高山瑤。又登嶺一里,為清水潭。嶺側有潭,水甚澄澈。其東下嶺,韭菜原道也。又東南二里,渡牛頭江。江水東自紫金原來,江兩崖路俱峭削,上下攀援甚艱。時以流賊出沒,必假道於此,土人伐巨枝橫截崖道,上下俱從樹枝,或伏而穿其胯,或騎而逾其脊。渡江即東南上半邊山,其東北高山為紫金原,山外即藍山縣治矣。其西南高山為空寮原,再南為香爐山。空寮原山上有白石痕一幅,上自山巔,下至山麓,若懸帛然,土人謂之“白綿紬”。香爐山在玉琯岩南三十里,三分石西北二十里,高亞於三分石,頂有澄潭,廣二三畝,其中石筍兩枝,亭亭出水三丈余,疑即《志》所稱天湖也。第《志》謂在九疑麓,而此在山頂為異,若山麓則無之。由半邊山上行五里,稍下為狗矢窩。於是復上,屢度山脊,狹若板築[37],屢涉山頂,下少上多,共東南五里而出鰲頭山。先是積霧不開,即半邊、鰲頭諸山,近望不及,而身至輒現。至是南眺三分石,不知所在。頃之而濃雲忽開,瞥然閃影於高峰之頂,與江山縣江郎山相似[38],一為浙源[39],一為瀟源,但江即高矗山半,此懸萬峰絕頂為異耳。半邊、鰲頭二山,其東北與紫金夾而為牛頭江,西南與空寮、香爐夾而為瀟源江,即三分石水。此乃兩水中之脊也。二水合於玉琯東南,西下魯觀與蒲江合,始勝如葉之舟而出大洋焉。由鰲頭東沿嶺半行,二里始下。三里下至爛泥河,始得水而炊,已下午矣。由爛泥河東五里逾嶺,嶺側小路為冷水坳,盜之內藪也。下嶺三里為高粱原,乃藍山西境,亦盜之內藪也。此嶺乃藍山、寧遠分界,在三分石之東,水亦隨之。
余往三分石,下爛泥河,於是與高梁原分道。折而西南行,又上一嶺,山花紅紫斗色,自鰲頭山始見山鵑藍花。至是又有紫花二種,一種大,花如山茶;一種小,花如山鵑,而艷色可愛。又枯樹間蕈黃白色,厚大如盤。余摘袖中,夜至三分石,以箐穿而烘之,香正如香蕈。山木乾霄。此中山木甚大,有獨木最貴,而楠木次之。又有壽木,葉扁如側柏,亦柏之類也。巨者圍四、五人,高數十丈。瀟源水側渡河處倒橫一楠,大齊人眉,長三十步不止。聞二十年前,有采木之命,此豈其遺材耶!上下共五里而抵瀟源水。其水東南從三分石來,至此西去,而經香爐山之東北以出魯觀者。乃絕流南渡,即上三分嶺麓。其嶺峻削不容足,細徑伏深箐中,俯首穿箐而上,即兩手挽之以移足。其時箐因夙霧林漓,既不能矯首其上,又不能平行其下,惟資之為垂空之繘練[40],則甚有功焉。如是八里,始漸平。又南行嶺上二里。時夙霧仍翳,望頂莫辨,而晚色漸合,遂除箐依松,得地如掌。山高無水,有火難炊。命導者砍大木積而焚之,因箐為茵[41],因火為幃[42],為度宵計。既暝,吼風大作,卷火星飛舞空中,火焰游移,倏忽奔突數丈,始以為奇觀。既而霧隨風陣,忽仰明星,忽成零雨,擁傘不能,擁被漸濕,幸火威猛烈,足以敵之。五鼓雨甚,亦不免淋漓焉。

作品注釋

[1]二十四日:指公元1637年(崇禎十年)三月二十四日。
[2]九疑司:即九疑巡檢司,為掌管當地治安的機構。
[3]掩口:地名,即掩口營。
[4]排衙:舊時長官升座,陳設儀仗,僚屬依次參見,分立兩旁,稱“排衙”。列戟:舊時宮廟、官府及顯貴之家排列在門前架上的木製戟。
[5]斜岩:即紫霞岩。
[6]界門為兩:將門一分為二。
[7]眾隙交亂:眾多石縫交錯雜亂。
[8]瀦水:水停聚。
[9]余晷(guǐ):剩餘的時間。晷:古代用來觀測日影以定時刻的儀器。
[10]余頷之:我點頭同意。
[11]薛伯高:唐元和間官道州刺史,游九疑山,改紫霞岩名為斜岩。
[12]峒:四周高中間低的田洞。
[13]蓋有嶺過脊於中:是因為有嶺脊穿過其中。
[14]書字岩:即玉琯岩。傳說西王母曾來此獻玉琯,故名。
[15]嘉定:南宋寧宗年號,嘉定六年為公元1213年。知道州:知,主持,主管。道州:治所在今湖南道縣,寧遠為其所屬。
[16]蔡中郎:東漢文學家、書法家蔡邕,曾官中郎將。
[17]淳祐:南宋理宗年號。淳祐六年即公元1246年。屬:通“囑”,囑託,囑咐。
[18]瑤窟:瑤族人聚住的地方。
[19]平地瑤:相對山地瑤而言,指生活在平地地域的瑤民。
[20]須:等待、停留。
[21]爇(ruò):燒,點燃。
[22]捱隙:靠著石縫。捱,通“挨”。
[23]石田:微型喀斯特地貌,形同水田,石埂由鈣華沉積而成。
[24]塍(chéng):田埂,小堤。
[25]端拱:端坐拱手。
[26]楞楞:即“稜稜”,有稜角。
[27]庋(guǐ):放東西的架子。
[28]跣(xiǎn):赤腳。
[29]緉(liǎng):一雙(鞋)。
[30]蝟紋:刺蝟遇敵時捲曲成球,身多紋路,稱蝟紋。
[31]廓高里降:外圍高,裡面低。廓:外周,外部。
[32]第:但,只是。
[33]詰朝:明旦,明天早晨。
[34]卮(zhī):古代盛酒的器皿。
[35]無殿最順序:沒有最後和最先的順序。
[36]永南洞目:永州南部岩洞的排列目錄。
[37]狹窄板築:狹窄得象用木板築起的土牆一樣。
[38]江山縣:今屬浙江省,位於浙江和江西的交界處。江郎山:又稱三爿石,在江山城東南五十里,三石拔地如筍,石呈五色。
[39]浙源:浙江。
[40]資之:利用它。繘練:井上汲水用的繩索。
[41]因箐為茵:用草叢作座墊。
[42]幃(wéi):同帷,帳子,羅帷。

作品賞析

本詩選自《徐霞客遊記·楚游日記》。徐霞客丁丑年(1637)三月初十,過浯溪後經永州、雙牌、道州、江華、復返道州東南部,於三月二十四日進入九疑山。他在九疑山進行了廣泛考察,於四月初二日離開寧遠進入藍山境內。足跡踏遍紫霞岩、玉琯岩、飛龍巖、三分石、永福寺舊址、舜陵,為時8天。其中在紫霞岩洞中住四晚,三分石山上露宿一晚。他對石灰岩洞的考察有偏愛,執火深入紫霞岩洞中仔細觀察、詳細記錄,探究岩洞中水流的來源去向。不住民家住岩洞,“閒則觀瀑、寒側煨枝,飢則炊粥”,為探求自然山水奧秘,艱苦卓絕,矢志不移。為了尋找三分石,多次迷路,費盡周折,風餐露宿。前人訛傳三分石“東南之水下廣東,西南之水下廣西,西北之水下湖廣”,徐霞客終於來到三分石下的澗谷,方才明白三分石得名,是由於“石分三歧”,即石的上部分叉成三峰,三分石下的水最後都注入湘江,從而解決了地理學上的一宗懸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