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唇線平直,微上揚。嘴唇與下巴呈均黑色。從顎部延伸至
胸鰭有1~3條斑紋。暗色胸鰭位於身體的白色部位,小而略呈圓形,前緣可能有小隆起。
背鰭位於體中央稍偏後方,前緣較長可能有小隆起(有個體差異);末端圓鈍,基部寬大;背鰭後緣稍向內凹(有個體差異)。
軀幹越向尾部越小。
尾鰭兩面都呈深色,
後緣稍微向內凹,中央有小凹刻。
體小而粗壯。體色因斑紋而呈現深色漸次轉成淺色。腹部呈白色,但有白或灰色部位(有個體差異)。背部呈黑或深灰色。兩側體色不對稱。
初生者體色較成年者單調,背鰭上沒有隆起,有初生紋(剛出生數小時內可見到)。
上、下頜每側有16~28枚鏟形牙齒。
成體長:雄性1.9米、雌性1.9~2.2米;重45~65公斤。
棲息環境
棲所通常選擇較淺的寒冷沿海,多在距岸十公里以內水域。頻繁出沒於
淺灣、
河口以及深約200米的潮汐水道,甚至遠及內陸河流。
生活習性
社會化物種,成對或5~10隻小群出遊,合作捕食與遷徙時會集成大群,大群可多達100隻個體組成。通常貼近水面遊動,每隔約25秒浮出水面呼吸。它們不十分嬉戲,對
船隻不感興趣,也極少躍出水面。游速不快,窮追獵物的時速可達23公里。平均潛水時長4分鐘,可潛至200米的深水,潛水時尾鰭很少揚升出水。
覓食時,每隔10~20秒會浮升至海面呼吸,而且大約一連4次,然後再潛水2~6分鐘。遊行時會連續浮升8次,間隔約1分鐘。追尋獵物時,有時採行弧狀跳躍。在水面休息時,可能長時間維持不動彈,也可能翻轉、閃現白色的腹部。很少看見噴氣,但是可能聽到。
主要以
頭足類和光滑少刺的魚類為食,常見食物如鯡魚、
青鱈、狗鱈和
沙丁魚,其次是魷魚和蝦。覓食時以齒鯨類的
回聲定位鎖定獵物。
分布範圍
分布於北大西洋、
北冰洋、北太平洋以及地中海和黑海的近岸水域。
原產地(海域):比利時、保加利亞、加拿大、維德角、中國、丹麥、愛沙尼亞、法羅群島、芬蘭、法國、喬治亞、德國、
直布羅陀、格陵蘭、冰島、愛爾蘭、日本、拉脫維亞、立陶宛、茅利塔尼亞、摩洛哥、荷蘭、挪威、波蘭、葡萄牙、羅馬尼亞、俄羅斯、塞內加爾、西班牙、瑞典、突尼西亞、土耳其、烏克蘭、英國、美國(喬治亞州)、西撒哈拉。
繁殖方式
港灣鼠海豚的交配期一般在6~9月份,5~8月份繁殖後代。
妊娠期約11個月,撫幼期7或8個月。雌性每年可產一仔。初生幼仔重約6~8公斤,長70~100厘米,出生後第5年
性成熟。壽命6~20年。
亞種分化
序號
| 中文名
| 學名
| 命名人及年代
|
---|
1 | 港灣鼠海豚指名亞種 | Phocoena phocoena phocoena | Linnaeus,1758 |
2 | 港灣鼠海豚黑海亞種 | Phocoena phocoena relicta | Abel,1905 |
3 | 港灣鼠海豚北太平洋亞種 | Phocoena phocoena vomerina | Gill,1865 |
種群現狀
太平洋
美國西海岸估計有73,000頭,
阿拉斯加海域有89,000頭。
大西洋
從
緬因灣或上芬迪灣到聖勞倫斯灣口有約75,438(CV=0.42)頭,
聖勞倫斯灣有27,000頭(Waring
et al. 2007);
冰島海域估計有27,000頭(Stenson 2003);挪威北部的
巴倫支海沿岸有11,000(CV=0.44)頭(Bjørge and Øien 1995)。2005年的種群統計,歐洲大西洋水域約有385,600頭(CV=0.20),其中335,000(CV=0.21)頭在
北海及毗鄰水域。
波羅的海約599(CV = 0.57)頭(Hiby and Lovell 1996)。黑海的種群約為10,000~12,000頭(Reeves & Notarbartolo di Sciara 2006)。
保護級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