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口區位勢

港口區位勢反映的是該港口區位條件和發展潛力,某一港口在區域系統的地位和作用,即港口區位競爭力可由該港口區位勢與區域系統中其他所有港口區位勢總和的比較表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港口區位勢 
  • 類型:經濟術語
模型
20世紀80年代以來,經濟全球化和運輸貨櫃化的迅速發展為港口帶來豐富貨源,打破了港口與腹地之間傳統的運輸聯繫網路。在貨櫃時代到來之前,件雜貨港口服務的腹地普遍很小,大部分港口貨物的來源地與目的地距離不大,一般不超過幾百公里。貨櫃運輸多式聯運的發展,極大擴展了港口的吸引範圍。貨源地和目的地可以距離港口數千公里以上。現代港口腹地呈現明顯交叉重疊特徵與動態變化的趨勢,港口間競爭更趨激烈。
Hayuth等研究表明:一些港口(如巴爾的摩)由於解除了政府管制,加強與鐵路協作從而強化了原有的區位優勢,腹地得到擴展,另一些港口卻失去了原有腹地。如,由於跨太平洋航線的興起及北美大陸橋的興建,致使紐約喪失了對其傳統腹地所具有的中心性;相反地,洛杉磯、長灘、塔科馬和奧克蘭侵入紐約的腹地。因此,必須從全球航運的整體背景來考察港口與腹地關係。
區域系統內,對腹地貨源的爭奪是相關港口間競爭的主要內容。港口對腹地運輸能力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港口競爭力。本文將經濟地理學空間相互作用區位勢概念模式引用到港口區位與腹地相互關係,從區域系統整體的角度,定量分析港口對腹地貨物運輸方面的區位競爭力。
20世紀40年代,西方學者將物理學的“位勢”概念移植到區位相關問題的分析,建立起空間相互作用理論的“區位勢”模式。一個地方i的區位勢Vi表示為周圍其他所有地方j對它施加的總影響,反映的是區位與區域系統內不同群體間的相互作用的機遇或機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