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景觀,渭水源景區簡介,歷史由來,發展,渭水源現八景,灞陵橋,蓮峰山,首陽山,天井峽,太白山,渭水源,雙石門,秦長城,歷史,渭源縣八景,渭河南川八景,渭源縣16景點,君山夕照,蓮峰攬翠,首陽雙冢,石門夜月,天井幽谷,鳥鼠同穴鳥,長城古韻,五竹積雪,鹿鳴驚夢,南渾臥佛,太白雲海,雙門故道,索林濤聲,高崖花會,船崖巨舫,
基本信息
渭源縣地處隴西台地黃土高原邊緣與西秦嶺地槽西端兩大地質構造交匯地帶, 又是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境內自然風光優美, 歷史文化燦爛, 令人神往的景觀眾多。
景觀
渭水源景區簡介
渭水源景區位於渭源縣城南25公里,距蘭州省會城市160公里。交通便利,可達性較好,處大蘭州經濟圈,區位優勢突 出。渭水發源於渭源縣城西南的鳥鼠山系的渭水源景區,渭源境內長50公里。整個景區植被茂盛、綠草如茵,步移而景換,時而山環水抱、景色奇秀,時而地勢險 峻、飛泉流瀑,具有良好的自然生態基底。
歷史由來
縣內渭水流域現存的大量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寺窪文化遺址表明,早在六七千年以前,就有人類在這裡繁 衍生息,過上了以農業和畜牧業為主的定居生活,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尚書禹貢》載:“禹導渭自鳥鼠同穴山,渭水出焉。”《水經注》云:“渭水 出隴西首陽縣渭谷亭南鳥鼠山。”鳥鼠同穴之山來脈於崑崙西頃,是一座名列經傳的千古名山,這裡有秦獻公兵臨渭首留下的古老軍事遺蹟,有秦皇巡視長城、隋煬 帝西巡狩獵的人文歷史遺蹟。鳥鼠山“品字泉”湧出的惠澤秦隴的湯湯渭水,更孕育了博大多彩的華夏文明和獨特的渭水源文化。“追溯方知源頭遠,緣流始覺渭水 長”,渭水源是周、秦、漢、晉、北魏、北周、隋、唐中國歷史輝煌時代的淵源,是華夏文明的血脈之源,是秦隴大地的情感之源。
發展
2011年以來,渭源縣委、縣政府將文化旅遊產業做為戰略性支柱產業來培育,加大文旅融合力度,認真貫徹全省華 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按照“大渭水、大文化、大旅遊、大產業”發展思路,努力打造“甘肅生態文化旅遊名縣”和“渭水特色文化大縣”,強力推出了以“生態 之源、文化之源、活力之源”為支撐的“華夏文明渭水源”文化旅遊戰略品牌。2013年,渭水源大景區被省旅遊局列為全省20個核心大景區,納入全省旅遊產 業整體規劃建設。渭水源景區作為“華夏文明渭水源”文化旅遊戰略品牌的主要核心和帶動渭源旅遊發展的龍頭,按照“重規劃、強基礎、興產業、創品牌”的發展 要求和國家AAAA級景區標準,規劃以沿貫穿整個景區的渭水沿岸濱水景觀帶,作為聯繫各個片區的主軸線,結合當地農居的整治建設,鄉村美食,鄉村住宿,構 建為景區提供旅遊配套服務的鄉村休閒區;整合景區的核心遊覽資源,規劃建設,集中展示大禹導渭敬業奉獻、治世為民的始祖文化,渭水農耕文化,民俗風情等歷 史文化的禹王謁拜區;結合奇特的地形地貌,良好的自然生態基底,構建具有溪谷特色的生態涵養探源區。
項目估算總投資8600萬元,主要建設遊客 中心、景區大門、停車場、歷史文化展館、景區道路、游步道、棧道、觀景亭、電瓶車道等基礎服務設施,玉龍景觀道、九鼎台、開山斧、避水劍浮雕牆、大禹殿、 龍王廟、河圖洛書迷陣、摩崖石刻、鳥鼠同穴、品字泉等景觀結點及景區綠化美化、環衛設施和標識系統等。截至目前已累計完成投資3052萬元,完成了景區 4.3公里車行道路、遊客服務中心、生態停
車場、生態大門、玉龍景觀 道和禹王殿、龍王廟、歷史文化展館主體工程和部分彩繪工程;完成了部分游步道工程;完成了摩崖石刻前觀景亭廊、休息平台的安裝和生態垃圾桶、生態廁所的安 裝;完成了禹王謁拜區給排水工程管道鋪設及截水牆工程和投資120萬元的2300畝面山綠化工程。為進一步完善配套服務功能,提升景區遊覽價值和開發水 平,通過招商引資,吸引浙江商會在渭水源景區北側開發建設總投資2.38億元,占地約5萬畝,主要建設健身康樂苑、“渭水源賦”廣場、木屋會館、高爾夫練 習場、雙峰亭、野花谷、別墅組團、靜心廣場、會議中心、兒童樂園等的渭水源西美國際度假區開發建設項目。該項目現已完成建設用地的征地工作,並由國土部門 上報上級部門等待審批。
目前,各個在建項目正在按規劃和建設時限要求穩步有序推進,屆時將在敦煌行·絲綢之路國際旅遊節”華夏文明渭水源— 2014年甘肅·渭源大禹公祭大典中,充分發揮各項文化展示和服務功能。不久,渭水源景區將成為集文化探源、藝術研修、尋根朝覲、養生保健、商務度假的勝 地。
渭水源現八景
灞陵橋
始建於明
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是一座古典純木結構臥式懸臂拱橋,全長40米,跨度29.5米,高15. 4米,寬4. 8米,底部以並排10根粗壯圓木並列11組,為定西地區的旅遊標誌。
蓮峰山
蓮峰山位於渭源縣城東南34公里處的森林公園,因九峰環峙、形似蓮花而得名,又因馬鹿成群出沒于山林俗稱馬鹿山。景區內有大山、二台、三台、四台、五台、後五台、皇洞、釋迦庵、老君山等形態各異的九座陡峭山峰。
首陽山
首陽山與蓮峰山遙相呼應,位於渭源縣城東南30公里處,因列群峰之首,陽光先照而得名首陽山。商末周初,孤竹國二皇子伯夷、叔齊因互讓君位和恥食周粟而隱居於首陽山,採薇而食直至餓死於此,首陽山也因此名揚天下。
天井峽
天井峽位於渭源縣南部距縣城25公里的
石門水庫後面,橫亘十五里,峽谷兩邊山崖陡峭、怪石磷峋,谷底清流淙淙、樹木蔥蘢,上仰藍天,中開一縫,就像大鋸解開的板縫。
太白山
太白山位於渭源縣城西南25公里處,距省城蘭州150公里。相傳太白金星在這裡修行悟道,因此得名。
渭水源
渭水源,全稱“
鳥鼠同穴山”,距縣城西南十公里,是渭河的發源地。渭水源南側的山谷有3眼清泉噴涌而出,形成一個倒“品”字,為“品字泉”,便是渭河的源頭。品字泉邊建有禹王廟,是為上古時代治理水災曾“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夏禹所建。
雙石門
雙石門位於渭源縣城南40公里處,距省城蘭州 164公里,集險峰奇石、草地野花、珍稀動物、歷史傳說於一體的生態景區。
秦長城
渭源縣境內的
秦長城,修築於戰國時期,是中國最古老的長城地段之一。長城在渭源境內,經過4個鄉鎮14個村,蜿蜒起伏36公里進入隴西縣境。這段古長城大部分地段殘高在3米左右,少數地段超過8米,每隔1里有一小烽燧,10里有一大烽燧,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
渭源縣八景
渭源縣地處隴西台地黃土高原邊緣與西秦嶺地槽西端兩大地質構造交匯地帶, 又是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境內自然風光優美, 歷史文化燦爛, 令人神往的景觀眾多。所以, 歷代文人所列“八景”也非止一端, 有渭源縣境的“渭源八景”,有南川(會川) 一地的“南川八景”,等等。清康熙《渭源縣誌》中記載的渭源八景為:
鳥鼠同穴
渭川東注
七聖霧雨
慶坪夜月
鍬峪南橫
五竹積雪
龍湫靈異
分水春濤等。
渭河南川八景
石堡春耕
沙堤柳浪
燈盞元宵
西牛望月
麻坂霧雨
塔寺松風
露骨積雪
烏鴉晚朝
這些景觀中, 有些是名副其實、千秋永在的, 如“鳥鼠同穴”、“五竹積雪”等。有些則隨著時代變遷而消失。如“慶坪夜月” ,也叫“關山夜月”,這是因為歷代戍邊將士駐守關山,碧空靜夜,皓月東升,望月思親, 故有此景。或說關山腳下, 慶坪西邊有一片白色岩石, 每當入夜, 這片岩石上就有一匹金馬駒走到河中喝水, 岩石放射出耀眼的光芒。然而, 戍邊已成為歷史, 金馬駒的神話也無助於此景的永世長存。又如南川八景中的“烏鴉晚朝” , 原指會川臨街長滿參天白楊, 每當夕陽西下, 黃昏降臨, 有成千上萬隻烏鴉在空中盤旋, 而後棲息白楊樹梢, 形成“烏鴉晚朝”一大景觀。後來這些樹木被砍伐, 烏鴉無處棲身, 不再來朝, 景觀隨之消失。像這樣因自然界或社會變化而消失的景觀, 還有“分水春濤”、“沙堤柳浪” 、“燈盞元宵” 、“塔寺松風”等。有些景觀是由於某種偶然巧合而形成的。如“龍湫靈異”,說的是明朝末年渭源大旱, 當地百姓在渭水源頭品字泉求雨, 當天就有祥雲升起, 大雨傾盆, 連降三日, 當地百姓視為神靈感應,即有此景之名。此外,還有一些景是為湊“八景”而隨意所定,如“七聖霧雨”、“鍬峪南橫”、“麻坂霧雨”等。
渭源縣16景點
近幾年來, 結合編寫縣誌和發展旅遊業, 渭源縣委、縣政府對全縣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進行了全面考察, 發現有許多很美的景觀並未列入以前的八景之中, 有些實景又與名稱不符。為了使這些景觀能夠放出光彩, 為本縣經濟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服務, 在30 多個景點中選出了16 個, 可稱“十六景” , 也可看作渭源新的雙八景。這些景點分別是: 渭水長虹、君山夕照、鳥鼠同穴、長城古韻、蓮峰攬翠、首陽雙冢、石門夜月、天井幽谷、五竹積雪、鹿鳴驚夢、南渾睡佛、太白雲海、雙門古道、索林濤聲、高崖花會、船崖巨舫。
這些景點, 集中了渭源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的精華, 具有地方特色, 可供觀光遊覽、休閒度假, 也可供歷史考古、科學考察。它們既有很高的審美價值, 又有較深的歷史文化內涵, 是絲綢之路東段的重要旅遊區之一。
1. 渭水長虹。
在渭源縣城南的渭河源流清源河上, 有一座古典式純木結構伸臂拱形握橋———灞陵橋, 它是千里渭河上游的第一座橋樑。
灞陵橋, 北臨縣城重鎮, 南接君山翠屏, 東眺七聖峻岭, 西望露骨險峰,橋身拱起, 狀如蛟龍騰飛、長虹臥波,故有“渭水長虹”的美譽。
灞陵橋始建於明洪武年間。初為平橋, 1919 年改建為拱形握橋。橋身長40 米, 跨度29. 5 米, 高15. 4 米, 寬4. 8 米。兩岸橋墩, 各有挑梁5 層, 每層用10 根圓木組成, 層層疊壓, 由下向上, 逐層向河心挑出, 頂端搭圓木相接。橋身上建廊房, 共13 間, 由14 排吊柱構成, 每排4 柱, 計56 柱。橋兩端建有卷棚頂橋頭屋, 各有4 柱。整體而言, 結構獨特, 工藝精巧。歷史上曾有許多名人要員為灞陵橋題寫匾額、對聯。清代陝甘總督左宗棠題“南谷源長” 、國民黨要人林森題“輿梁利濟”、蔣介石題“綰轂秦隴”、孫科題“渭水長虹” 、于右任題“大道之行”,均懸橋上。愛國名將楊虎城寫有對聯“鳥鼠溯靈源, 雪浪雲濤, 東行匯涇瀆黃河, 函關紫氣;隴秦資利涉, 月環虹跨, 西望是金城楊柳, 玉塞葡萄。”何應欽寫了對聯“鳥鼠煙雲足畫圖; 灞陵飛雪饒詩思。”汪精衛寫了長篇碑文, 著名書法家裴建準題寫了“灞陵橋”匾額。1973 年, 灞陵橋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84 年, 甘肅省文化廳撥專款責成渭源縣進行維修, 著名書法家啟功題寫了橋名。
如今, 灞陵橋已成了渭源人民精神的象徵, 渭源縣的旅遊標誌。
君山夕照
與灞陵橋南端相連的老君山, 像一座綠色的屏障, 矗立在渭源縣城南面, 故有渭城屏障之稱。
老君山, 原名廟坡山, 是渭源道教勝地, 從唐代開始就有廟宇建築, 明清達到鼎盛。主要古建築有老君殿、藥王殿、地母宮、三霄殿、觀音閣、玉皇閣、靈官殿、清聖祠、關岳祠、文昌宮、八卦樓等, 錯落有致地分布於山林之中。夕陽西下, 君山古廟琉璃燦金,翠葉閃光, 耀眼奪目, 這就是君山夕照, 為縣城一大景觀。老君山原建築在“文化大革命”中拆毀。1990 年以來, 縣委、縣政府為了將老君山建成一座集文化、體育、科技、宗教、娛樂、遊覽於一體的山林公園, 新修了山門、長廊, 修通了盤山公路, 接通了照明線路, 使老君山嶄露新容。
蓮峰攬翠
蓮峰山位於渭源縣城東南34 公里處, 因九峰環峙、狀如蓮花而得名。又因馬鹿成群出沒于山林間, 故俗稱馬鹿山。
蓮峰山是古絲綢之路上的一處佛教勝地。景區內有大山、二台、三台、四台、五台、後五台、皇洞、釋迦庵、老君山等九座獨立山峰, 懸崖峭壁, 形態各異。山腰古松參天, 叢林密布, 山頂清泉涌波, 爽氣宜人, 置身其間, 大有坐蓮攬翠之感。清代詩人吳鎮《游蓮峰山》詩寫道: “孤鶴唳煙海, 遙投仙客家。五峰雲散盡, 湧出碧蓮花。”自漢代以來, 山上就有石窟寺廟, 至宋、元、明時期達到鼎盛。建國初期, 這裡有古建築群落34 處200 余間, 雕塑彩繪, 栩栩如生, 是一座藝術寶庫。自古以來, 蓮峰山以它奇秀的自然風光和豐富的人文景觀吸引了眾多的遊人。東漢揚虛侯馬武征西羌時, 曾屯兵此山, 大山腰有一棵數人合圍的千年古松, 相傳是馬武掛鞭樹。元朝鞏昌便宜總帥隴右王汪世顯將這裡作為王府遊覽地, 每年
夏季都要住在山上避暑度假。明清以後, 許多名士騷客、退隱官員, 常年住在這裡, 修身養性, 讀書寫詩。如今,蓮峰山每年接待的遊人數以萬計。1993年, 報批建立省級森林公園。蓮峰山將成為更具吸引力的一處旅遊勝地。
首陽雙冢
首陽山位於渭源縣城東南34 公里的蓮峰鄉, 是商末周初孤竹君長子伯夷、幼子叔齊隱居採薇直至餓死的名山。自孔子、孟子尊伯夷、叔齊為至賢至聖以後, 全國有五處首陽山爭稱是他們隱居的地方。東漢文學家曹大家(班昭) 注班固的《幽通賦》說:“夷齊餓於首陽山, 在隴西首陽。”渭源在秦末漢初建首陽縣, 至西魏文帝大統十七年( 551) , 才改名渭源縣。後代有些史地學家考證, 渭源首陽山是伯夷、叔齊隱居之地。
渭源縣首陽山, 巍峨高峻, 蜿蜒東去。其主峰像一位盤腿端坐的慈母, 伯夷、叔齊的墓冢在山灣的正中, 猶如一對酣睡在母親懷中的嬰兒。兩個墓堆就像兩座小山頭, 掩映在蒼松翠柏之下,幽靜肅穆。墓前有清朝陝甘總督左宗棠楷書的墓碑“有商逸民伯夷叔齊之墓” , 篆額“百世之師” 。兩邊對聯是: “滿山白薇, 味壓珍饈魚肉; 兩堆黃土, 光高日月星辰。”橫額“高山仰止”。出自隴西書法家王霖之手。墓後是供奉伯夷、叔齊像的清聖祠, 初建於唐貞觀年間, 幾經坍塌、修復, 最後一次修復於清同治十三年( 1874) 。1986年, 地區財政處撥款1. 5 萬元維修了大殿, 修復了山門。1995 年, 縣上又籌措6 萬元, 請著名雕塑家何鄂以優制玻璃鋼雕塑了伯夷、叔齊像。
石門夜月
位於首陽山西北側的石門, 因兩崖對峙、形似石門而得名。石門以內, 地勢開闊, 每當皓月當空, 古松倒映水中, 石門灘即出現一片恬靜迷人的景象, 古人稱之為“石門夜月”。此景曾被列為鞏昌府八景之一。清乾隆元年, 隴西知縣楊國贊寫詩讚道: “雙峰對峙石門開, 夾岸深深月照來。秦鏡才磨搖樹影, 蟬輝方吐晃山隈。老僧席地誦經去, 宿鳥沖天縱翅回。一線皎光照臨處, 同人相賞且銜杯。”如今, 這裡建成了淨水面積26. 2 公頃、庫容量500 多萬立方米的水庫一座。它像一面博大的明鏡鑲嵌在兩崖之間, 一灣平湖倒映藍天皓月, 這才是真正的石門夜月。庫內設有汽艇、遊船等遊樂設施, 並養有各種魚類可供垂釣, 是一處理想的水上遊樂園。
天井幽谷
在石門夜月的南部有一條8 公里長的史前峽谷, 谷中石縫有一清泉噴涌而出, 水質清涼沁骨, 傳說是王母娘娘的瑤池, 所以人們稱峽谷為天井峽。大自然的神工鬼斧成就了這片奇山秀水。峽谷分前峽、後峽、上峽、下峽四大塊, 各有不同的山形地貌。峽中有20 多個各具特色的景點,主要有仙女屏、歇佛岩、獅象崖、水簾洞、淋仙瀑、馬窯灣、天馬洞、玉皇城、迷仙巷、天井泉、南天門、腰崖寺、金頂、臥龍潭、洞庭湖等令人目不暇接。8 公里畫廊, 充滿奇、險、壯、絕、清、秀、幽、靜、古、野的情趣,使人美不勝收。奇特的山形地貌伴隨著神奇的傳說, 天井深幽, 神秘莫測。
鳥鼠同穴鳥
鼠山位於縣城西北10 公里處, 是一座名列經傳的名山。《尚書·禹貢》就有“導渭自鳥鼠同穴山”的記載。《山海經》和《水經注》對鳥鼠同穴山也有記載。《史記·夏本紀》裴鄗《集解》引孔 安國語:“鳥鼠共為雌雄, 同穴處此山, 遂名山曰鳥鼠。”《爾雅·釋鳥》: “鳥鼠同穴, 其鳥為*, 其鼠為*。”郭璞說:“穴入地三四尺, 鼠在內, 鳥在外。”鳥鼠山南側有三眼泉水湧出, 形同倒“品”字, 稱品字泉。泉旁有禹王廟,相傳初建於周朝, 後代多次被毀和重建。現存建築, 系清宣統元年所建。
長城古韻
渭源境內的秦長城, 修築於戰國時期, 是中國最古老的長城地段之一。長城在渭源境內, 蜿蜒起伏經過四個鄉鎮14 個村、37 公里而進入隴西縣境。這段古老長城大部分地段殘高在3 米左右, 少數地段超過8米, 每隔0. 5 公里有一小烽燧, 5 公里有一大烽燧, 雄偉壯觀。城垣下板築夯層清楚, 瓦礫遍地。長城腳下有秦王寺, 傳說秦始皇西巡隴西郡時, 在這裡住宿一夜, 後人修建此寺以為紀念。寺院後有一眼深井, 名曰“秦王飲馬井”。井旁有一棵千年古樹, 叫“秦王拴馬樹”。渭源縣秦長城, 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五竹積雪
五竹寺在縣城西南15 公里處。該地原名秀峰岩, 是明朝建文皇帝西逃之遺臣郭節隱居修禪的地方。紅岩綠樹, 萬松大觀, 石窟寺廟,傍崖而建, 松林深處, 六月積雪不化,
故有“五竹積雪”一景。著名歷史學家顧頡剛游五竹寺時題聯贊道: “五竹交相暉, 萬松成大觀。”
鹿鳴驚夢
與五竹寺遙相呼應的鹿泉寺, 修建於鳳凰山腰的森林深處鹿泉旁邊。傳說有一位上京赴考的人,因為迷路被困餓暈倒在鹿泉山下。有一隻喝水回來的梅花鹿, 用鹿泉水和甘甜的乳汁救醒了他。這秀才在昏迷之中,好像看到觀音菩薩在給他餵水呼喚他,當他睜開眼睛時, 看見一隻母鹿在舔著他的嘴唇。原來是這隻母鹿救了他。後來, 這位公子金榜題名, 當了大官。為報答鹿母的救命之恩, 專程來這裡修建了這座寺廟, 雕塑了鹿母聖像, 親筆題寫了寺名和“恩愛永存”匾額。現存廟宇為後來重建, 有大佛殿、娘娘殿、菩薩殿等建築。
南渾臥佛
渭源縣城西南20公里的南渾山, 東西10 多公里的山峰就是一尊隱形臥佛。這臥佛頭枕南谷山(壑壑山) , 腳蹬天井峽五嘴崖, 仰身而臥, 頭帽、眉毛、眼睛、鼻樑、嘴唇以及微挺的胸脯、蓋著袈裟的身軀都清晰可辨, 活靈活現, 令人驚嘆。當人們坐車沿316 國道從楊莊鄉向半陰坡行駛時, 就可清楚地觀賞這尊大臥佛。
太白雲海
太白山在渭源縣城西南25 公里的楊莊鄉, 海拔3300米。因山勢險峻酷似華山, 有人稱它為小華山。傳說它是太白金星修道的仙山。太白山, 穿雲摩天, 鬱鬱蔥蔥。從山頂向下俯瞰, 只見雲海翻騰, 眾山環拱, 使人大有“會當凌絕頂, 一覽眾山小”的感覺。山上唐代已有廟宇, 清道光年間又重建。原建築毀於60 年代,現在鄉民又建有太白殿、三清殿、三霄殿、雪山太子殿、玉皇閣、雷祖殿、山神廟等。每年農曆六月初六, 山上舉行廟會, 熱鬧非凡。
雙門故道
位於渭源縣城西南35 公里的露骨山。“露骨積雪” , 原是渭源南川八景之一。海拔3 941 米的露骨山, 岩石裸露, 有如積雪, 因而成了一景。露骨山高大雄偉, 像一位身穿鎧甲的武士, 當地人稱之為雪山太子。傳說它是雪山大士修道的地方。山頂峰建有雪山太子廟。山腳下的雙石門, 萬丈石崖, 中開一縫, 陡險奇絕, 湍急的激流從石縫中穿過。這裡曾經是三國鄧艾偷渡陰平開鑿棧道的起點。宋熙寧五年( 1072) 通遠軍首領王韶征疊宕, 走的就是這條故道。後來, 這條故道便成了臨洮通岷縣的重要通道。如今故道遺蹟猶存, 只是再沒有木樁板道, 穿行這裡的人要踩著滲骨的水浪前進。故此景又被稱為“雙門踩浪” 。這裡山奇水秀, 風光優美, 可供遊人觀光遊覽或進行歷史考古。
索林濤聲
索林, 是索爺林的簡稱。索爺即索陀龍王, 為臨洮八位神官之一。索林位於會川鎮南部, 是一處天然雲杉森林, 林地面積13. 5 萬多畝。林中泉水丁冬, 鹿鳴鳥歌, 空氣清新, 生長著各種菌類植物和野生藥材,是一座山珍野味的寶庫, 又是建立旅遊山莊和高爾夫球場的理想之地。在這裡臥聽松濤是人生一大享受。
高崖花會
高崖, 指高石崖。高石崖在渭源縣城西57 公里的麻家集鄉。七座陡峭山崖拔地而起, 並列峙立; 崖頂森林茂密, 風光誘人。此地是渭源花兒的故鄉, 每年農曆六月初六,附近幾縣的花兒歌手雲集這裡, 漫花兒對歌。密林深處, 馬蓮叢中, 花傘搖動, 歌聲悠揚。花兒會有攔路、對歌、游山、敬酒、告別等程式。從白天到黑夜, 花海歌潮, 令人陶醉。
船崖巨舫
在渭源縣城西南77公里的峽城鄉, 有一船形石崖, 昂然矗立於洮河岸邊。傳說石崖是碧霄娘娘降伏鎖林峽水妖時駕乘的神船變的。石崖頂端建有寺廟, 名船崖寺。崖下清泉涌流, 四周圍森林茂密, 怪石嶙峋。每年農曆六月初六船崖寺舉行廟會, 花海歌潮, 一派歡騰景象。
渭源十六景, 既有深厚的文化內涵, 又有明顯的景觀價值; 既有牢固的歷史根基, 又有永恆的生命力。有許多已經被開發利用, 成為名揚省內外的旅遊景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