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高劍僧梅鶴圖

清高劍僧梅鶴圖

《清高劍僧梅鶴圖》是清代高劍所作的中國古畫,文物原屬於民間收藏,現等待拍賣。該畫是一幅中西合璧的寫意花鳥佳作。作品描寫的是初春一鶴佇立賞梅的情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清高劍僧梅鶴圖
  • 類別:中國古畫
  • 年代:清代
  • 文物現狀:待拍賣
  • 文物原屬:民間收藏
作品介紹,作品賞析,作者簡介,

作品介紹

梅、鶴作為文人畫的重要表現題材,有其特殊的含義。梅與竹、松並稱“歲寒三友”,“象徵孤傲堅貞之人格和高雅脫俗之情趣”;後者為長壽的象徵。與一般畫鶴法不同,此圖中的鶴具有很強的體量感。畫家大處落墨,著力突出了鶴的背部,鶴背先以線條勾勒出羽毛,然後以淡墨染,再以濃墨破,點出羽毛。以硃砂塗眼圈,不但為物象傳神,而且成為畫麵點睛之筆,並與鶴腿、右下角的印章相呼應。同時,誇張了鶴腿,腿雖纖細,卻如“金剛杵”,可承千均之重。鶴背之重與鶴腿之細形成鮮明的反差。

作品賞析

作品以淡墨畫梅。從畫外斜出的梅乾占據了畫面的右上方,使畫面具有高遠感。而下面的梅枝經過巧妙地利用,則使畫面具有深遠感。梅枝用墨更淡,沿對角線展開,將觀者的視線引向遠方。梅枝之上蓓蕾點點,含苞待放,散出淡淡的幽香。鶴頷首作聞香狀。鶴嘴與梅枝方向相同,從鶴背到鶴嘴,再到梅枝用墨漸遠漸淡。如此處理,增強了畫面縱深感。梅枝亦起到平衡鶴前身的作用。一梅三雕,尤其同一顆梅樹使畫面同時具有高遠和深遠感——此為畫家不同於前人的意匠所在。可以說,它對於畫面構成及意境的營造有著非同尋常的作用。兩者的結合使畫面蒼茫而寥廓,氣象宏大。
畫家以淡墨和赭相合的橫向線條依次排比刷出地面,雖然著墨不多,卻層次分明,從另一方面強化了出縱深感。鶴的雙腳踏於散亂的枯枝之上。鶴腳周圍若即若離的點既可暗示樹葉,又起到活躍畫面的作用,尾羽下面地面的大斑點不但和羽毛濃墨相互應,而且進一步加強了畫面的縱深感。為此,鶴左下部的尾羽在勾勒之後施以白粉,而未用墨。按傳統的文人畫法,鶴腳下的殘枝似屬多餘,但是沒有它們,畫面不但失衡,而且顯單調。殘枝的出現不但彌補了這些闕失,而且有助於畫境的營造。一方面殘枝的散亂營造了蒼茫的氛圍,另一方面,畫家又巧妙地利用羽毛的有序平衡了地面殘枝的無序。可以說,畫家十分善於把握整與亂的關係,亂而不亂。
康有為認為,書法重“勢”,得勢便操勝券。繪畫又何嘗不是如此。畫家善於布勢,不但體現在梅乾、梅枝的處理上,更體現於落款於印章上。本來落款和印章多用於補白,平衡畫面。畫面左疏右密,因此,落款“劍僧”與印章均可置於左側,但為了增強畫面的縱深感,畫家反其道而行之,將其與前兩處紅色置於一條直線上,在取勢上,和梅枝方向一致。如此鶴眼、腿、印用皆用紅色表現,相間分布,不但富於節奏感,而且使畫面疏處愈疏,密處愈密。此外畫面的處理運用了西畫的光影明暗對比,鶴的左面為遮光部,故地面用淡墨染暗,而鶴身下面及右面則較為明亮。整個畫面從右下角看去,殘枝、鶴、梅枝、竹葉、梅乾渾然一體,呈放射狀分布。需要補充的是,竹葉的出現,不僅可以增加疏密的對比,也在與殘枝的對比中增加了生機。
此畫最大的突破是在“經營位置”上。清代王昱《東莊論畫》曰:“位置須不入時蹊,不落舊套,胸中空空洞洞,無一點塵埃。”作品雖然引入西畫的一些造型手段,但並未改變文人畫的根本性質。無論從題材、主題,還是意境與格調上看,它都具有濃郁的文人畫特徵。寫意花鳥作為文人畫家最傾心的畫種,最難於出新。同時由於形式美的過於集中,花鳥易討巧,流於小氣、脂粉氣、浮薄而難臻恢弘;易於“悅耳悅目”,也可“悅心悅意”,而難於“悅志悅神”——蒼茫而寥廓。可以說,此畫既不失文人畫的清雅,又將寫意花鳥推向新的境界——蒼茫而寥廓。須知,兼有清雅和蒼茫殊不容易。
嶺南畫派崛起於20世紀初,主張中西合璧,融會古今。於此可見一斑。

作者簡介

高劍僧(1894—1916)名劍淨,號劍僧,年生,廣東番禺人。他是“嶺南畫派”創始人高劍父的六弟,與兄劍父、奇峰合稱"嶺南三高"。 劍僧早慧,幼從劍父習畫,得居派真傳, 十餘歲已顯示在繪畫藝術上的天分,擅花草、鳥獸、山水。1912年,未足18歲的他即隨兄赴滬,創辦審美書館,發行《真相畫報》。1916年隨高劍父東渡日本,同年病逝,傳世作品不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