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金農采菱圖

清金農采菱圖

《清金農采菱圖》是清代金農創作的一幅國畫。該作品創作於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作品描繪的是江南水鄉人們秋日采菱之景。收藏於上海博物館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清金農采菱圖
  • 年代:清代
  • 文物現狀:上海博物館
  • 文物原屬:民間收藏
  • 作者:金農
作品介紹,作品賞析,作者簡介,

作品介紹

《清金農采菱圖》是金農晚年精品之作,創作作品時金農已經是72歲的老人了,藝術上已經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作品中一抹若隱若現的遠山顏色明亮乾淨,讓人充分領略到深秋季節里那碧空如洗、秋高氣爽的獨特韻味。一彎赭色沙丘在湖水中延伸開來,如鏡的湖面上,幾隻小舟在簇簇碧綠的青萍間競相划動。作品的頂端有作者作的題跋:“吳興眾山如青螺,山下樹比牛毛多。采菱復采菱,隔舟聞笑歌。王孫老去傷遲暮,畫出玉湖湖上路。兩頭纖纖曲有情,我思紅袖斜陽渡。此詩餘題趙承旨《采菱圖》之作也,清夏無事,畫以遣興,又書此詩,奉寄高流一笑。曲江外史記於廣陵僧舍。”這個題跋大概占據了畫面五分之一的篇幅。

作品賞析

美術史學界普遍認為,金農是在應博學鴻詞科落選後才開始學習繪畫的。這種說法雖然具有普遍性,但與史料記載存在差異,厲鶚《樊榭山房集》中就有“督牛犁我田,歐陽圭齋句也。壽門為圖,因題其後”的記載。這篇跋文作於康熙五十七年(公元1718年),當時金農31歲,這是見到的最早有金農繪畫活動的記載。在他自己的《冬心先生集》中也有他40歲以前從事繪畫的文字記錄,但這些時候的創作都是偶爾的事情,並不是主業,更不是為了衣食之需。在金農的心目中,詩是第一位的,書法次之,繪畫更次之,之所以在50歲以後他才開始賣畫,不僅是因當時的繪畫已接近成熟,形成了自己的風格面貌,更主要的是將它作為謀生的手段,不得已而為之。
金農的《采菱圖》,此圖創作於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當時的金農已經是72歲的老人了,藝術上已經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因為他平生所見的歷代名跡無數,博學多才,涉獵豐富,不僅在文學上造詣很深,而且具有精湛的書法功力,所以在繪畫創作中能夠作到“涉筆即古,脫盡畫家習氣”。這件《采菱圖》雖然只是一件案頭小品,但展現給觀者的視野卻相當寬闊,精湛的筆墨技巧和大膽的構圖都給人一種新穎別致、情韻高遠的感受。
在湖州水鄉,秋日采菱是一個常見的場景。每逢菱角成熟的季節,人們駕起小舟紛紛到水中采菱。畫中景物安排得相當簡單,一抹若隱若現的遠山顏色明亮乾淨,讓人充分領略到深秋季節里那碧空如洗、秋高氣爽的獨特韻味。一彎赭色沙丘在湖水中延伸開來,如鏡的湖面上,幾隻小舟在簇簇碧綠的青萍間競相划動。圖中采菱的人們衣著色彩鮮亮,這不僅強調了畫中的主體,同時又豐富了畫面色彩,令人賞心悅目。
畫面的頂端有一大篇題跋,占據了畫面近乎五分之一的位置,而且字型粗大,這種處理方式不僅沒有使簡約疏朗的畫面顯得壓抑閉塞,相反更有高雅別致、自然質樸的效果,可謂匠心獨具。跋文是:“吳興眾山如青螺,山下樹比牛毛多。采菱復采菱,隔舟聞笑歌。王孫老去傷遲暮,畫出玉湖湖上路。兩頭纖纖曲有情,我思紅袖斜陽渡。此詩餘題趙承旨《采菱圖》之作也,清夏無事,畫以遣興,又書此詩,奉寄高流一笑。曲江外史記於廣陵僧舍。”

作者簡介

金農(公元1687一1763年),清代書畫家,揚州八怪之首。字壽門、司農、吉金,號冬心先生、稽留山民、曲江外史、昔耶居士等,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布衣終身。好遊歷,卒無所遇而歸。晚寓揚州,以賣書畫自給,嗜奇好學,工於詩文書法,詩文古奧奇特,並精於鑑別。書法創扁筆書體。兼有楷、隸體勢,時稱“漆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