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醒暗示法

清醒暗示法

清醒暗示法是指在個體清醒的狀態下使用暗示的方法,而暗示,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它可以轉變人們對事物的觀念,改變人們的初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清醒暗示法
  • 外文名:waking suggestion
簡介,作用特性,暗示的作用途徑,案例,

簡介

暗示分為兩種,在個體清醒狀態下的暗示,和非清醒狀態下的暗示(催眠和睡眠狀態)。所謂暗示 ,就是用含蓄的、間接的方法 ,對人的心理和行為產生影響的過程。這種心理影響表現為通過語言、手勢、表情、環境等 ,使人在不加考慮的情況下按一定的方式行動 ,或接受一定的意見和信念。曹操“望梅止渴”的故事是大家熟知的,這位曹公是率先把暗示用於軍事領域的先驅之一。醫療界和教育界也開始逐漸利用心理學家們關於心理暗示的研究成果,“暗示療法”和“暗示法教學”已嶄露頭角。積極的暗示對於發掘人的生理潛力、心理潛力 ,使人接受一定的意見或信念 ,鼓勵和調動人的積極性 ,促進各項任務的完成 ,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作用特性

暗示不象勸說那樣是建立在通過邏輯論證來取得接受信息者同意的基礎上 ,由接受者獨立作出結論。而是通過直接啟示有關心理狀態出現的方式在起作用 ,不需要證明和邏輯推理 ,不要求接受者表示同意 ,而是要求他在不知不覺中 ,自然而然地接受現成的結論。因此有人說暗示“不是從正門而是從後門”進入人的意識 ,它避開了看守人———意識的批判 ,使受暗示者在無意識狀態下接受 ,不由自主地按照一定的方式行動 ,或不加批判地接受一定的意見或信念 ,有效的、直接的暗示能引起預期的反映 ,而又不會引起對立情緒和可能的反抗。暗示套用的範圍很廣 ,人在感覺、知覺、記憶、想像、思維、情感、意志等方面都能受到暗示。暗示性是每個人都具有的一種心理現象,是人類心理方面的正常特性 ,任何人在任何情況下 ,都有接受暗示的可能性。用暗示做思想工作具有適應面廣、靈活、機動等優點 ,在各項工作中不論時間、地點、條件如何變化都可以使用。

暗示的作用途徑

一是語言暗示法。就是通過語言來影響人的心理和行為的過程。在運用語言暗示時 ,特別要注意運用那些受暗示者願意聽的 ,容易接受的話對他們進行刺激。語言暗示的要求非常高 ,要特別注意暗示語言的選擇和表達。
二是動作暗示法。就是通過打手勢或其它動作、姿勢影響人的心理和行為的過程。有時由於受某種條件的制約 ,不能用語言進行暗示時 ,可用動作進行暗示。運用動作暗示時 ,動作要簡單明了 ,使受暗示者容易理解和領會 ,否則會引起受暗示者的迷惑和反感。
三是表情暗示法。就是暗示者通過自己的不同表情來影響受暗示者的心理和行為的過程。通過暗示 ,使受暗示者通過暗示者的表情變化來改變自己的心理和行為。
四是權威暗示法。就是根據受暗示者樹立的正確的法紀、權威心理 ,對領導人物、傑出人物的崇拜心理及對法紀、權威的畏懼心理 ,來影響受暗示者的心理和行為的過程。
五是榜樣暗示法。就是根據受暗示者善於模仿的心理特點 ,暗示者用自己的模範行為來影響受暗示者的心理和行為的過程。模仿是人類的一種本能傾向 ,這種傾向表現得很明顯 ,特別是在情緒興奮時 ,模仿更容易產生。
六是反暗示法 (或叫負暗示法 )。就是以外界刺激物的暗示引起相反的反應的方法。反暗示法如果運用得好 ,就能起到正暗示法所不能起到的作用。如在政治學習討論時 ,某人本來主張一種觀點 ,但在發言時卻提出相反的觀點 ,這時聽眾中立即有人起來反駁、辯論 ,於是某人的本意就得到了闡明 ,這就是反暗示法。另外 ,象人們平常說的“請將不如激將”等 ,也都是反暗示法。
七是關係融洽法 (或叫情感交融法 )。就是根據受暗示者對和自己關係融洽的、說得來的人的觀點容易接受的心理 ,對他們進行暗示 ,以影響其心理和行為的過程。實驗結果表明 :暗示者和受暗示者的關係越融洽 ,他的暗示就越容易被接受。所以 ,必須搞好官兵關係和上下級關係 ,以便有利於用暗示做好思想工作。
八是知識暗示法。就是根據受暗示者的求知慾望和對知識性、趣味性強的暗示容易接受的心理 ,對他們進行暗示 ,以影響其心理和行為的過程。實驗結果表明 :知識性、趣味性越強的暗示材料越容易被受暗示者接受 ;知識性、趣味性差的暗示材料不易被受暗示者接受。

案例

1955年的一天,格奧爾基·洛柴諾夫博士在他的心理診療所為一個電焊工施治。此人極度疲勞、神情沮喪:訴說晚上還得上夜校,還得背首詩,可他怎么也背不出。洛柴諾夫給他施行暗示療法下的刺激是兼顧極度衰弱和記憶減退的。這一次沒用催眠,病人是清醒著的。第二天,此人跑來大叫"奇蹟"。原來他昨晚不僅背出教過的詩,還背出了只聽過一遍的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