館藏資源
期刊合訂本約52萬冊
年訂購紙質期刊3300餘種
本校博、碩士論文8.7萬餘篇
縮微資料2萬種
各類電子資料庫450個
中外文全文電子期刊4.8萬餘種
中外文電子書247.5萬冊
電子版學位論文約134.5萬篇
歷史沿革
進入九十年代之後,
清華大學圖書館迎來了歷史上最好的發展機遇。1991年9月,由香港
邵逸夫先生捐資和
國家教委撥款興建的新館落成,後被命名為
逸夫館;。新館由清華大學
關肇鄴院士設計,與老館渾然一體,曾多次獲國家各類優秀建築獎。新館建成後圖書館館舍總面積達27820平方米,閱覽座位2800餘席。進入九十年代,圖書館的自動化、網路化建設取得了重要進展。逐步建立起比較先進、完備的信息基礎設施。先後引進了ILIS、INNOPAC圖書館集成管理系統;通過網路提供館藏中外文圖書和期刊目錄的公共查詢、館內業務工作如採購、編目、期刊管理以及流通等業務均在INNOPAC管理下進行;還建立了光碟網路查詢系統,通過
校園網為全校師生提供文獻信息檢索服務。自1998年以來,圖書館在繼續增加印刷型館藏的同時,大力發展電子資源,已形成了以自然科學和工程技術科學文獻為主體,兼有人文、社會科學及
管理科學文獻,包括中外文圖書、期刊和報紙合訂本、音像製品以及計算機文檔等在內的多種類型、多種載體的綜合性
館藏體系。至2003年底,館藏總量已經超過300萬冊(件),文摘索引類
二次文獻已基本覆蓋學校現有學科,中、外文學術性全文電子期刊逾25000種。
新館設施
清華大學圖書館新館1991年建成,是
清華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設計的。新館位於
清華園的中心區,與1919年及1931年兩次建成的老圖書館連成一體,成為校園中心最大的建築。新館建築面積2萬多平方米,為了與老館和大禮堂協調,新館把高大的中心部位後退,並置主入口於院內,豐富了環境系列,形成了一個典雅寧靜有較濃厚文化學術氣氛而富有生氣的讀書環境。
新館設計充分遵循“尊重歷史,尊重環境”的原則,在體現時代精神和建築個性的同時,努力使建築與周圍環境和諧統一,相互呼應、渾然一體,在空間、尺度、色彩和風格上保持了清華園原有的建築特色,紅磚牆、坡瓦頂、拱門窗,精雕細刻,樸實無華,富於歷史的延續性,但又不拘於原有建築形式而透出一派時代氣息。
一層 中文人文社科圖書借閱區
中文新書閱覽室
古籍閱覽室
二層 中文科技圖書借閱區
外文圖書借閱區
新館大廳借還書處/閉架庫
外文新書閱覽室
三層 工具書閱覽室
現刊及報紙閱覽室
四層 中文過刊閱覽區
信息服務中心
電子化培訓教室
五層 查新工作站
人員配備
該館設有採訪部、編目部、典藏部、流通閱覽部、期刊部、情報與參考部、自動化部、技術服務部、文獻檢索與利用教研組、
外國教材中心圖書室以及館辦公室等。有工作人員154名,其中高級職務19人,中級職務39人。服務體系 圖書館具有良好的網路設施,建有面向全國提供服務的國內高校最大的鏡像服務基地,擁有各種伺服器100多台,新近升級改造完成的網路支持
IPv6和萬兆接入,百兆到桌面,無線網覆蓋全館,圖書館
數字資源集成管理系統實現了對館內各類資源快捷方便的 “ 一站式 ” 檢索,電子資源
遠程訪問系統使讀者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均可方便地訪問電子資源。
每周開館70小時;各閱覽室全部開架閱覽,中文圖書大部分開架外借,年外借量70餘萬冊,閱覽人數70萬人次。為全校研究生和本科生開設了"文獻檢索與利用"課程。該館還設有國際
在線上情報檢索終端,可
在線上檢索"戴羅格"(Dialog)系統各文檔,接受
定題服務。
該館從1987年開始積極開展
計算機管理的研究和試驗,配置了微機-光碟編目系統,基本實現西文編目自動化處理;引進了K670/40 計算機和圖書情報綜合管理系統軟體,有力地推進了該館自動化的進程。該館研製的《中國高校學報論文文摘》(英文磁帶版)
文獻資料庫(CUJA),有國內300多所大學參加,並在美國“戴羅格”
在線上情報檢索系統中建立了試驗文檔,可供世界各地在線上終端檢索利用。
該館是國際圖書館協會和機構聯合會機構會員,積極參加國際和國內學術活動,廣泛開展資料交換,並與北京市各館進行書刊互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