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澗縣誌

清澗縣誌

廖元發於清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主持修纂的《清澗縣誌》,是現存最早的清澗縣地方志,也是與清澗的社會歷史文化相關最早的完整歷史文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清澗縣誌
  • 作者廖元發
  • 年代:清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
  • 收藏:中國國家圖書館
清澗縣,古名寬州,位於黃河晉陝峽谷西岸,榆林東南部與延安交界、無定河與黃河交匯處,自古就是邊關要地。史稱白狄,秦漢時屬上郡,後長期被羌族和匈奴占據、匈奴與漢錯居,戰亂不斷。唐貞觀九年(公元635年)設寬州,宋元豐七年(公元1084年)設青澗縣。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改縣名為清澗。成化九年(公元1473年)隸榆林道,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改屬延安府。崇禎十六年(公元1643年)李自成占領陝西,改清澗縣為天波府。
清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復稱清澗縣,仍屬延安府。
清澗縣地處邊關,自然環境貧瘠,歷史上長期動盪不寧,尤其是明末清初,更是兵禍相連、民不聊生。直至清順治十二年廖元發到任清澗時,距離清朝從李自成手中收復清澗縣僅僅十年,整個縣治早已經是千瘡百孔,百廢待舉。由於連年兵禍,舊縣誌“兵燹之後,殘編毀於蠹魚,梨棗付之回祿,版籍弗存,考衷何由”,若要重修,必定是項浩大繁複的系統工程,且須在民生恢復之後才可能具備實施的條件。這對任何一個地方主政官員而言,都是一個艱巨而重大的考驗。
必須指出一個不可迴避的客觀事實是:在清朝初期,中央政府對清澗縣及其附近地區的統治實際上是極不穩定的( 順治六年,仍有舉兵反清、連克延安清澗等19州縣之局勢。直到和擔漏促康熙十四年,居然仍有反兵攻克清澗縣城、知縣被擒之事 ),當地的民心所向也顯然與清廷背道而馳(順治六年,當地有秀才帶頭剃髮以示歸順清廷、休養生息,竟被族人處死)。
作為中央政府派駐地方的主政官員,敢於前往此地赴任,必須具備非凡的勇氣和膽識。而如果要在乾坤初定、百廢待興的當地,恢復民生、親化民心,更需要主政者秉承先賢“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束蘭束樂而樂”的精神,付出艱苦卓絕的不懈努力危精勸。
經過多年努力,完整的《清澗縣誌》編纂完成,於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付梓,全書四冊。現存最早刻印本原藏於京師圖書館,現作為古籍善本藏於中國國家圖書館。
綜觀許多地方志的編修者自作序文,可以發現其風格大都是謹小慎微、畢恭畢敬,甚至曲意迎合。文如其人,作為封建時代促戲糊的地方官員,其為官做事的風格也大抵如此。但在順治十八年版的《清澗縣誌》里,廖元發的自作序文《清澗縣誌序》則恰恰表現出了完全不同的另一面。該序文中有如下文字:
“……欲授之梓,旋承大方伯陳公纂修通省不遺於清,屢捧檄催,爰錄冊。而上之人曰:“省有翻嘗尋志矣,茲何庸贅!”余曰:“否。省志其要,清志其詳,辟如擔元汽妹身之有臂,臂之有指,大小雖殊,血脈流貫,無少間也。語不云乎:海為百穀之王,支流余派,亦自成渠;泰為群岳之宗,寸壤卷石,亦自為壘。清雖彈丸黑子,職方氏之所不遺,則星拱棋置,以翊全秦之盛,以成一邑之觀者,豈贅龐也哉!”余故付之剞劂氏,……”
當年在重修《清澗縣誌》之時,正逢時任陝西省布政使主持全省通志,其下轄延安府之清澗縣當然也在其列。而就在修縣誌之時,廖元發卻遭當時頂頭上司斥責,大意是“現在省里已經在修全省通志了,你又修縣誌完全是多此一舉!”
遭此斥責,時任清澗縣令廖元發沒有慌亂退縮、更沒有唯唯諾諾,相反,不但以一個“否”字回答彰顯慨然正氣,更是以身體臂膀手指 “血脈流貫無少間也” 和 “百穀之王、全秦之盛” 引經據典深加反駁,甚為精彩。
尤其是在其修成付梓的縣誌序文中,敢於將此事的緣由始末一一照錄、使之留諸史冊,正直文人應有之風骨躍然紙上!中國古代傳統士大夫的家國情歡跨懷,發端於聖賢經典,經篳路藍縷之不懈踐行,終歸於史冊民聲。
古寬州,現清澗縣,陝西省榆林地區。
後續版本有若干,如:
道光八年(1828年)鐘章元版《清澗縣誌》
乾隆十八年(1753年)吳其琰修《清澗縣續志》 
等等……
清澗縣誌目錄1清澗縣誌目錄1
清澗縣誌目錄2清澗縣誌目錄2
尤其是在其修成付梓的縣誌序文中,敢於將此事的緣由始末一一照錄、使之留諸史冊,正直文人應有之風骨躍然紙上!中國古代傳統士大夫的家國情懷,發端於聖賢經典,經篳路藍縷之不懈踐行,終歸於史冊民聲。
古寬州,現清澗縣,陝西省榆林地區。
後續版本有若干,如:
道光八年(1828年)鐘章元版《清澗縣誌》
乾隆十八年(1753年)吳其琰修《清澗縣續志》 
等等……
清澗縣誌目錄1清澗縣誌目錄1
清澗縣誌目錄2清澗縣誌目錄2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