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孝廉白壽宸虛受堂韻

清順治十八年,時任清澗縣令的廖元發在修纂完成《清澗縣誌》之後,與當地名士白壽宸的和詩。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和孝廉白壽宸虛受堂韻
  • 創作年代:清順治十八年
  • 作品出處:清道光版《清澗縣誌》卷八“詩歌”篇
  • 文學體裁:七言律詩
  • 作者:廖元發
詩詞正文,注釋,創作背景,

詩詞正文

憶 昔 停 車 圁 水 東
遙 瞻 紫 氣 映 關 中
澗 流 不 斷 前 賢 脈
山 寺 猶 綿 太 古 風
假 使 彈 琴 堪 領 益
誰 雲 膠 柱 憚 虛 公
前 籌 借 箸 心 期 遠
願 掃 懸 床 揖 若 翁

注釋

和[hè]:和詩,根據別人詩詞的題材或體裁作詩,傳統文人之間交往常見的風雅之舉,以示互為欣賞。此處是指白壽宸賦詩贈與廖元發後,廖元發亦賦詩一首以和之。
孝廉:原指漢武帝時設立察舉考試、以任用官員的一種科目,取“孝順親長、廉能正直”之意。明清時期,“孝廉”成為舉人的雅稱。
白壽宸:字頌五,號松盟,陝西清澗高傑村人。清順治十一年舉於鄉,後屢試不第,絕意仕進,遂登五嶽、觀蒼海,足跡幾遍天下。順治十八年應廖元發之邀參與纂修《清澗縣誌》。晚年以著書教學為業,深通五經和程朱理學,一生著作頗豐。
虛受堂:明清時期縣衙的主體建築群中通常有虛受堂、思補齋等建築。虛受堂是知縣在受到上級表彰時面對榮譽進行反思的地方。通常虛受堂多掛楹聯“虛心竹有低頭葉,傲骨梅無仰面花”。
圁[yín]水:黃河支流,漢代名圁水,後名無定河,流經清澗縣附近。
膠柱:膠住瑟上的弦柱,以致不能調節音的高低。比喻固執拘泥,不知靈活變通。膠柱調瑟,典出《史記》;漢·揚雄《法言·先知》“以往聖人之法治將來,譬猶膠柱而調瑟。”
虛公:意為無私而公正。 明劉若愚《酌中志·內臣職掌紀略》“益知執法者,凡事宜虛公詳慎可也。”
前籌借箸[zhù]:指為人出謀劃策,典出《史記·留侯世家》“請借前箸以籌之”和《漢書·張良傳》,大意是張良借劉邦的筷子在飯桌上為其謀劃天下戰略。明劉伯溫詩“漢家四百年天下,盡在張良一借間”。
懸床:亦稱懸榻,喻禮待賢士。典出《後漢書·陳王列傳·陳蕃》。

創作背景

廖元發於清順治十二年至十八年期間任清澗縣令,此詩於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所作。
清澗縣地處邊關,自然環境貧瘠,歷史上長期動盪不寧,尤其是明末清初,更是兵禍相連、民不聊生。直至清順治十二年廖元發到任清澗時,距清朝從李自成手中收復清澗縣僅僅十年,整個縣治早已是千瘡百孔,民生凋敝、百廢待舉。經過多年的艱苦努力,民生初定、縣治初成,修成《清澗縣誌》便是其中的標誌性成果之一。
白壽宸應廖元發之邀參與纂修《清澗縣誌》,修成之後,兩人相互贈詩,此詩就是廖元發的“和詩”。詩中作者借回顧自己執政清澗之始末的感受,表達了中國傳統士大夫“修身齊家平天下”的家國情懷、以及作為基層主政官員篳路藍縷的艱辛歷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