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清河道,歷史,建築風貌,保護與維修,保存歷史,保存現狀,
清河道
清河道為分巡道,始設於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管理保定、正定二府及易州、趙州、深州、冀州、定州五直隸州。現位於清河道署位於保定市興華路3號,並監管直隸境內的苑家口(今霸州城東南十八里)以西、北京以南諸河。全稱為“分巡道直隸清河道”。
歷史
在古城保定,有這樣一座衙署。它沒有直隸總督署一般威嚴大氣,亦不如審判過劉青山張子善等大案的直隸審判廳出名。但是,這座衙署曾在九河肆虐直隸省的時候,起到了“定海神針”的作用。這,便是有著280多年歷史的清河道署。
北京城南300里,京畿首善保定城。保定府地面有著拒馬河、大清河、唐河、一畝泉河、府河等9條河流,是歷史上有名的九河匯聚之地。清王朝初建,保定府連年遭遇連年大雨,“九河泛濫”、“大水決堤”,這類記載,在有關方誌中常有記載。作為京南重鎮、畿輔要地,保定的水利建設直接影響到皇城的安寧,對皇權統治也易構成威脅。因此,康熙年間,即屢派大員在華北修築堤防。雍正三年(1725年),“霖雨月余,河水泛濫,東西南北四堤衝決如平地矣”。雍正皇帝再派其弟怡親王允祥和大學士朱軾“查勘直隸水利”。次年二月,遂大力進行水利整修。 怡親王為加強華北地區治水管理,建議“將大名道改名清河道,移駐保定府”,主要官吏為道員,正四品,是省與府州之間主管河務的地方長官。保定周邊二十餘處州縣舊有管理河務的大小官員統統歸其調遣,後經“吏部議準”,轄保定、正定、河間三府,易、冀、趙、深、定五直隸州,仍管河務。保定府清河道由此誕生。
由於清河道署的設立,保定水患消減。“群泉涌,河縱橫”,保定城中“水之占城十之四,淵錦舒徐,青綠彌望……”一百多年前的保定,水運發達,無論是直隸總督還是清河道台,一年中夏季在天津辦公,冬季回保定辦公,日常事務,乘船往來。
清河道署是清河道台的辦公之所,歷史內涵豐富,清代清河道員在歷史上多為政清廉,有所作為。據記載,整個清代雍正、乾隆、嘉慶、道光、鹹豐、同治、光緒各朝,共有111位清河道員在此任職,其中有方觀承、周元理、劉峨、周馥、楊士驤等9人直接升任為直隸總督。
民國時期,清河道署曾作為軍閥王占元的公館。王占元,晚清投奔保定府淮軍行伍,清末北洋第二鎮統制,曾一度鎮守保定,民初為湖北總督兼省長。當時他在保定開辦了乾義麵粉公司和電燈公司,成為保定府名噪一時的首富,當年號稱“長江三督”之一。王占元公館是在清河道署基址上增建而成,占地1.4公頃,總建築面積2000平方米,布局嚴謹,由50餘間平房組成七套院落,與一座小花園毗鄰,建築形式均為硬山布瓦頂。這座建築群雖曾冠以“王占元公館”,但從整體定位上仍是一座中國典型的道台署衙建築。
王占元公館至1937年“七七事變”後日偽時期,由偽保定市政府占用, 1945年8月抗戰勝利後為國民黨暫編第28軍軍部。新中國成立後,河北省供銷社、河北省檔案館入駐。上世紀70年代成為民居。
1984年6月1日,保定市政府公布清河道署為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3年7月15日清河道署被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建築風貌
現存清河道署建於清道光年間(始建年代不詳),建築面積1840平方米。清河道署分東、中、西三路,布局嚴謹,南北方向的主軸線全長160餘米,沿線縱向串通一座大門、四套院落。共有大門、垂花儀門院、大堂院、二堂院、三堂院,以及東路東跨院、西路西花廳院、西花廳後院等古建築18棟。中軸線上四套院落布局規整,均為一正房兩廂房,正廂之間有廡廊相連。正房(北房)均為面闊五間,進深兩間;兩側東西廂房面闊三間,進深兩間。各院落兩側均開便門,以便進出。
整座清河道署不僅以保存完整聞名於國內,其建築做工也是非常考究。首先,七套院落的聯繫是由左、中、右三條軸線串通,由正門經二門穿二、三層院的北上房到第四套院,是中軸線。由大門的左右旁門進,可分別通其他各院,為左右軸線。由大門至後院,這四套院的房間都是外廊式,即房間都設有檐廊。此外,沿各房的外廊全部用迴廊相連,這樣主軸線上各院各房的聯繫便能順廊通過。同時,在各院的北上房和廂房間,又都有通向左、右院的旁門。
建築標準豪華,施工技藝高超,是這組建築的另一特點。前、後門樓高大宏偉,門旁曾經各有一對造型雄渾的青石立獅護衛。各院門窗全部是木雕藝術作品,雖吸取但又不拘泥於我國傳統的“冰菱紋”、“步步錦”的做法,各院門窗雕飾所採用的圖案各有各的基調,如後院是以“方”,中院是以“圓”,前院是以“方圓相配”的圖案為基調。這種造型各異、變化多端的門窗花飾,充分表現了建築藝人們的才智,是不可多得的建築珍品。門楣、柱礎、脊頂、前檐等關鍵部位多是雕刻花飾。尤其二門是一座卷棚頂式的垂花門,門楣上部近2平方米的空間,全部是紫檀透雕花鳥,可謂逼真、細膩,手法精巧,給人以莊嚴、文雅、清新、別致的感覺。清河道署木裝修可謂精雕細刻,構圖巧妙,均為花草式類,並為各種式樣施以不同顏色。
同時,清河道署全部工程的施工工藝和材質要求也相當高,各房皆歇山頂式,磨磚對縫,磚木結構,房屋內部不僅木條吊頂,木地板,進深寬,淨空高,還有相當厚的火牆。房內另有地下室。窗前遍栽丁香、木槿,冬暖夏涼,滿院生輝。環視整組建築,無不為它錯落有致的格局,新穎的建築構思和高超的施工技藝,以及精工細刻的磚石,透雕花飾的門窗所吸引。
與直隸總督相比,道台位低,所以衙門自然也就小了一號。雖然小,但精緻。歷經百年風雨,清河道署幾進院落依然保存完好,尤其是門上的鏤雕,十分精美。
保護與維修
保存歷史
保定古城西南隅,準軍公所以東,今興華路北,有一組造型優美、格局獨特、地方風味十足的衙署建築,這就是清河道署。在目前中國境內,黑龍江哈爾濱、吉林長春、江蘇徐州、四川閬中等地都存在著不成組群的道台衙署遺址,而保定清河道署則是中國目前唯一保存較完整的清代道台衙門。
清河道署簡要歷史清河道署位於保定市興華西路3號,是清代雍正年間(1733年)設立的河道道台衙門。清王朝建立之初,以保定府為中心的畿南便連年大水,“九河泛濫”、“大水決堤”、“四廬漂沒”這類記載,在有關方誌中不絕於書,對皇權統治構成直接威脅。康熙中葉,朝廷屢派大員在華北修築堤防,總算太平了“二、三十年”。到了雍正三年(1725年),“霖雨月余,河水泛濫,東西南北四堤衝決如平地矣”。朝廷忙派怡親王允祥(也就是著名的十三阿哥)和大學士朱軾“查勘直隸水利”。清雍正四年(1726年)二月,直隸興修水利,怡親王允祥為加強華北地區治水的管理,建議“將大名道改名清河道,移駐保定府”,主要官吏為道員,別稱道台,正四品,是省與府州之間主管河務的地方長官,“管轄苑家口以西各淀及畿南各河”,二十餘處州縣舊有管河同知、通判、州判、縣丞、主簿等員悉聽管轄,經“吏部議準”,轄保定、正定、河間三府,易、冀、趙、深、定五直隸州,仍管河務,這便是保定府清河道來歷。
清河道署是清河道台的辦公之所,歷史內涵豐富,清代清河道員在歷史上多為政清廉,有所作為。據記載,整個清代雍正、乾隆、嘉慶、道光、鹹豐、同冶、光緒各朝,共有111位清河道員在此任職,其中有方觀承、周元理、劉峨、周馥、楊士驤等9人直接升任為直隸總督。
民國時期,清河道署曾作為軍閥王占元的公館。王占元,晚清投奔保定府準軍行伍,清末北洋第二鎮統制,曾一度鎮守保定,民初為湖北總督兼省長。當時他在保定開辦了乾義麵粉公司和電燈公司,成為保定府名噪一時的首富,當年號稱“長江三督”之一。王占元公館是在清河道署基址上增建而成,占地1.4公頃,總建築面積2000平方米,布局嚴謹,由50餘間平房組成七套院落,與一座小花園毗鄰,建築形式均為硬山布瓦頂。這座建築群雖曾冠以“王占元公館”,但從整體定位上仍是一座中國典型的道台署衙建築。
1984年6月1日,保定市政府公布清河道署為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3年7月15日清河道署被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清河道署建築詳解保定清河道署這組衙署建築分東、中、西三路,布局嚴謹,自臨興華沿線縱向串通一座大門,四套院落。共有大門、垂花儀門院、大堂院、二堂院、三堂院,及東路東跨院、西路西花廳院、西花廳後院等古建築18棟,中軸線上四套院落布局規整,均為一正房兩廂房,正廂之間有廡廊相連,正房(北房)均為面闊五間,進深兩間,兩側東西廂房面闊三間,進深兩間,廊步山牆施花卉圖案。各院落兩側均開便門,以便進出。在中路二進院以東,存有清河道署東跨院;在中路四套院以西,有由左旁門出,有清河道署西花廳、西花廳後院。清河道署文物遺存現狀較完整,詳細道來,主要包括:
(1)大門:建築數量1棟,總面積95. 63平方米。大門為五開間,座北朝南,北出廊;東西各兩間為倒座,中間的一間為大門,將大門的南牆加寬加高,立面處理成大門式樣,保存基本完整。大門與二進院院門間為一長條形院,是清河道署的第一進院,此院與大門並列,一排倒座的南房,是傭人和警衛房間,在迎門照壁前的東、西圍中心位置,分別是八角形洞門。
(2)垂花儀門院:垂花門是清河道署內保存較好的一座建築,建築數量1棟,為懸山卷棚布瓦頂,總面積11. 11平方米。
施一斗兩升交麻葉,單間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尤其是該門的花罩,即“倒掛眉子”雕刻極為精美,可謂一絕。整塊花罩均為透雕,為左右兩棵樹,枝蔓相交,上面落有兩隻小鳥。枝蔓施紅色,綠葉,白花,兩隻鳥施黃身綠翅,可謂別出心裁。整個雕刻布局緊湊,繁複細膩,絢麗堂皇,該建築物保存完好。
(3)二進大堂院:建築數量3棟,總面積294. 44平方米。正房大堂是清河道迎來送往之所,為五開間硬山建築,合瓦屋面卷棚頂,正房與廂房間連廊相通。木構架、牆體、屋面及木裝修均完好保存,油飾彩畫清晰。二進院東、西配房各三間,合瓦屋面卷棚頂,前出廊。建築物保存完好。
(4)三進二堂院:建築數量3棟,總面積289 .69平方米。三進院二堂正房是清河道辦公治事之所,五開間,跨草盤子清水脊,合瓦屋面,前後出廊。正房與廂房間連廊相通。木構架、牆體、屋面及木裝修均完好保存,油飾彩畫清晰。三進院東、西配房均為三開間,跨萆盤子清水脊,合瓦屋面,前出廊。建築物保存完好。
(5)四進三堂院:建築數量3棟,總面積289.14平方米。四進院三堂正房是清河道員及家眷居住之所,五開間,跨草盤子清水脊,合瓦屋面,前出廊。正房與廂房間連廊相通。木構架、牆體、屋面及木裝修均完好保存,曲飾彩畫清晰。四進院東、西配房均為三開間硬山建築,清水脊,合瓦屋面,前出廊。建築物保存完好。
清河道署大堂院、二堂院、三堂院,各有北上房5至7間,各院均有東、西廂房3間,組成了院落大小不等,房屋高低有致的3座四合院。
(6)東路東跨院:位於清河道署中路二進院以東,建築數量3棟,總面積205.504平方米。東跨院正房三間帶西耳房兩間,東耳房已毀,東、西配房各兩間。三間正房為硬山建築,合瓦屋面,木構架、牆體、屋面均完好保存,裝修由金柱推至檐柱東西配房均為兩開間,硬山建築,合瓦屋面,前出廊,建築物保存完好。
(7)西花廳:由中路二進院左旁門出,在中路二進院的西側,有清河道署西花廳、西花廳後院。西花廳建築數量1棟,總面積147.18平方米。西花廳是清河道員及下屬聚宴之所,正房是三開間周圍廊歇山結構建築,前帶抱廈三間,東西兩側帶迴廊,大木構架,屋面保存完好,裝修及油飾彩畫部分完好,結構較為特殊,有很高的研究價值。花廳現被住戶非法改造,亂建小房。已經嚴重影響其風貌,但主體結構沒有大的改動。
(8)西跨院又叫花廳後院,建築數量3棟,總面積235.83平方米。花廳後院位於花廳的北側,為三合院,正房、東西廂房均為三開間前出廊硬山建築,建築主體保存完好,裝修及油飾彩畫部分完好。
清河道署建築特色整座清河道署不僅以保存完整聞名於國內,其建築做工也是非常考究。該組建築這七套院落的聯繫,是由左、中、右三條軸線串通,由正門經二門穿二、三層院的北上房,到第四套院,是中軸線,由大門的左右旁門進,可分別通其他各院,為左右軸線。由大門至後院,這四套院的房間都是外廊式,即房間都設有檐廊。此外,沿各房的外廊全部用迴廊相連,這樣主軸線上各院各房的聯繫便能順廊通過。同時,在各院的北上房和廂房間,又都有通向左、右院的旁門。
建築標準豪華,施工技藝高超,是這組建築的另一特點。前、後門樓高大宏偉,門旁曾經各有一對造型雄渾的青石立獅護衛。各院門窗全部是木雕藝術作品,雖吸取但又不拘泥於我國傳統的“冰菱紋”、“步步錦”的做法,各院門窗雕飾所採用的圖案各有各的基調,如後院是以“方”,中院是以“圓”,前院是以“方圓相配”的圖案為基調。
這種造型各異、變化多端的門窗花飾,充分表現了建築藝人們的才智,是不可多得的建築珍品。門楣、柱礎、脊頂、前檐等關鍵部位多是雕刻花飾。尤其二門是一座卷棚頂式的垂花門,門楣上部近2平方米的空間,全部是紫檀透雕花鳥,可謂逼真、細膩,手法精巧,給人以莊嚴、文雅、清新、別致的感覺。清河道署木裝修可謂精雕細刻,構圖巧妙,均為花草式類,並為各種式樣施以不同顏色。廊步山牆施花卉圖案。
同時,清河道署全部工程的施工工藝和材質要求也相當高,各房皆歇山頂式,磨磚對縫,磚木結構,房屋內部不僅木條吊頂,木地板,進深寬,淨空高,還有相當厚的火牆。房內另有地下室。窗前遍栽丁香、木槿,冬暖夏涼,滿院生輝。
保存現狀
興華路283號,這是如今清河道署的地址。在緊鎖的正門旁邊牆上,水泥刻出的“河北省文物保護單位”,經過20年的風雨侵蝕,已經不是那么醒目與清晰。取而代之的,是牆下一塊2013年7月立起來的新石碑,上面鎏金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預示著清河道署已經升級為“國保”單位。
走側門進清河道署,66歲的門衛王德老人攔住了記者,說這裡不讓隨便進人,得請示籌建處的領導。在獲得許可後,王德帶著記者參觀了這裡的四套院落。多年風雨侵蝕下,記者看到,這些古建築的立柱多數受損,嚴重的地方,連主牆體都出現了大裂縫,屋檐出現坍塌。此外,不少房間的木地板也遭到了破壞。探訪中,記者觀察到,這裡幾乎所有的下水井蓋都是1964年的,距今已整整50年。
在第一道儀門處,王德說,傳言曾有一個香港的客人來這裡遊玩,一眼就看中了這透雕的門頭。“聽說出價到10萬,咱不賣。以前淮軍公所也有這么一個,後來不知道去了哪裡。那時候社會有點亂,沒保存好。”王德說,在他們小時候,這裡還不算破敗,只是後來沒人維修,才慢慢成了這個樣子。
悲觀的文物保護現狀保定府有句民諺,“三十六座廟,七十二座衙”,足見昔日清代保定府衙門林立的景象。但如今,整座古城只剩下直隸總督署、清河道署兩座清代衙門了。1984年前,清河道署曾經一直保存非常完好,上世紀90年代,保定電視台還曾多次在這裡取景拍攝,只是近二十多年來因保護不力而日漸破敗。
保定清河道署有著極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但其文物保護現狀卻十分悲觀。目前保定市相關部門正在對清河道署進行維修,不久後將對公眾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