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開皇十八年浮陽縣改稱清池縣,屬景州。大業二年(公元606年)廢景州還屬滄州,三年廢滄州改屬河間郡。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改渤海郡為滄州,天寶元年改滄州為景城郡,至德二年復設滄州,清池縣先後屬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清池縣
- 屬於:景州
- 改稱年份:隋開皇十八年
- 曾用名:浮陽縣
隋開皇十八年浮陽縣改稱清池縣,屬景州。大業二年(公元606年)廢景州還屬滄州,三年廢滄州改屬河間郡。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改渤海郡為滄州,天寶元年改滄州為景城郡,至德二年復設滄州,清池縣先後屬之。
隋開皇十八年浮陽縣改稱清池縣,屬景州。大業二年(公元606年)廢景州還屬滄州,三年廢滄州改屬河間郡。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改渤海郡為滄州,天寶元年改滄州為...
清池鎮]在高新區境東部,坊子鎮東北15公里。東經119°13′,北緯36°43′。東鄰湧泉鄉,西接濰城區梨園鄉;南與車留莊鄉、溝西鄉毗連,北同寒亭區寒亭鎮接壤。...
清池街道位於山東省濰坊市奎文區東部,委託濰坊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理。南靠膠濟鐵路,東外環路、濟(南)青(島)高速公路、榮(城)蘭(州)國道、濰縣南路縱橫穿過...
清池川 即今天陝西省洛南縣城關鎮 秦統一中國後,屬內史地,設華陽縣,故治在今縣城東南武谷川的古城街。西漢置上洛縣,公元441年置拒陽縣。秦、西漢、東漢、...
清池村位於演禮鄉北片,全村4個自然莊,總人口882人,耕地,1650畝村內共有黨員43名,兩委幹部4名,該村經濟收入主要以種養殖和務工為主,村內有民營企業 4個。...
東清池:在西清池東首,西浞河東岸,濰石公路南側。元至元二年(1265年)龐氏由昌邑縣遷濰縣龐家莊,後一支遷此立村。因居河東池邊,池水清澈見底,故名清池。...
清池村位於角杯鄉西北方向,南北兩條村級硬化道路,南通角杯至楊范鄉村公路,北通張栲公路,交通十分便利。全村共有2258畝土地,耕地面積2100畝,分三個居民組,全村...
清池萬壽宮,又名“江西會館”,位於貴州省金沙縣清池鎮,始建於清初,清光緒十九年(1893年)重建,占地面積2000平方米,建築面積1372平方米,坐北朝南,依中軸線自南...
清池街道辦事處面積39平方公里,行政村34個,戶籍人口數4.5萬。...... 清池街道辦事處位於濰坊高新區東部, 面積39...完成健康東街、濰安路、 濰縣中路、309國道...
清池羅祁氏梅氏節孝坊位於金沙縣清池鎮街口古鹽道上,建於清道光五年(1825年),高約4米,青石砌築,四柱三間三樓式,頂飾魚吻吞脊,飛檐挑角。檐下坊間及柱...
作品原文清池皓月①月向地中照,池圓月亦圓。當頭光皎潔,澈底影澄鮮。玉鏡虛涵水②,冰輪倒映天③。蟾輝沉不沒④,空色悟淵然⑤。...
北宋熙寧四年(1071年),省饒安入清池,今縣境隸屬清池縣、鹽山縣地,仍屬滄州。元代,縣境隸屬於中書省河間路滄州清池縣和鹽山縣地。...
北宋熙寧四年(1071年),省入清池縣。明洪武九年(1376年),因鯗魚書院興起遷縣治於東隅(即今縣城)。民國期間,析鹽山“四鎮”中的舊城、韓村、羊二莊三區及...
北魏太和十一年(公元487年)析勃海、章武二郡地設浮陽郡,浮陽縣為郡治。隋開皇十八年,浮陽縣改稱清池縣。V百科往期回顧 詞條統計 瀏覽次數:次 編輯次數:1...
唐分新鄭、清池二縣,後清池縣復歸新鄭。五代後設新鄭縣。1994年5月,經國務院批准撤縣設市,為新鄭市,屬河南省,由鄭州市代管。[1] ...
北宋末期,塘沽南岸地區屬宋河北路滄州清池縣;北岸地區屬遼南京道析津府武清縣。[1] 金代,隸屬關係初沿宋制。金貞元年(公元1155年),塘沽北岸地區屬中都路大興...
也有一說法是卷粉起源於河內清池縣。 分類 1. 清池卷粉(Bánh cuốn Thanh Trì) 清池卷粉是河內著名的小吃,屬於河內城外清池區特產。 清池卷粉用簸箕狀...
唐朝貞觀元年(627年)屬河北道,天寶元年(742年)改滄州置景城郡,治清池縣(今河北滄州市東南)。轄境相當今天津市海河以南,靜海縣和河北省青縣、泊頭市以東,東光...
金代,清池縣、鹽山縣屬河北東路滄州。元代,清池縣、鹽山縣屬中書省河間路滄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清池縣併入滄州,鹽山亦為滄州轄縣。洪武九年(137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