幹流概況
青竹江, 又名清江河, 發源於四川省廣元市青川縣西北部海拔 3837. 1m 的大草坪和摩天嶺南麓, 分布在境內西部和中南部, 由西北向東南, 流經唐家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青溪鎮、 橋樓鄉 、 曲河鄉 、 前進鄉 、 關莊鎮、 涼水鎮、 七佛鄉 、馬鹿鄉 、 竹園鎮匯入黃沙河(又名青竹江、 下寺河) , 在廣元市利州區寶輪鎮注入白龍江。 河流全長 204 km , 流域面積 28732km 。 青竹江自古以來具有流量大、水質好、 沿江污染小、 生態保護相對較好等特點, 但 20 世紀後半期, 由於流域人民盲目 、 無計畫的取沙、 修築攔河壩、 捕魚、 侵占濕地等使青竹江河床縮小,水生生物多樣性降低, 水生生態環境受到一定程度威脅。
清江河,上游青竹江, 古稱醍醐水、 啼孤水、 清水、 清溪, 又稱清江河、 清水河、 清水江、清江、 清溪河、 下寺河、 黃沙河、 上寺河, 是嘉陵江上游重要支流。 河流呈東西走向, 發源於四川省廣元市青川縣青溪鎮西北的摩天嶺大草坪, 河源海拔高程 (高 度) 3839m, 全長 204km 公里, 流域面積 28732km , 河口流量 61. 33m ∕s, 總落差 3098m, 水能理論蘊藏量 16. 6 萬 kw , 流域河段平均坡降為 4. 59‰。 上源稱唐家河, 轉南過關虎、 棉紗壩, 至青溪鎮右納青溪河(南河) , 以下乃稱青竹江(又稱下寺河) 。 轉東過大水, 又東北過橋樓鄉 , 左納三鍋石溝(又稱兔子河、東陽溝) ; 急折東南至曲河鄉 , 右納大石河; 再轉東北過康壩, 至古城溝左納樂安河(古城溝) ; 又轉東南過大坪、 康樂, 右納石壩溝(陶龍河) ; 過關莊鎮,右納樟河溝、 蘇河溝; 又折東北, 左納毛壩溝(白石河) ; 東至涼水鎮, 左納大院河; 又轉東南至芙坪, 左納樓子河; 轉南偏東過大佛灘、 馬鹿鄉 , 右納雁門河(六河溝) ; 曲折轉東北流, 過竹園鎮, 入劍閣縣境, 過上寺鎮, 右納三江河(涼水溝) ; 折北轉東又北入廣元市利州區赤化鎮, 轉東北至寶輪鎮, 轉東偏南, 在寶輪鎮安全壩(安全壩村) 處注入白龍江後在昭化區(古稱昭化縣, 原元壩區) 昭化鎮兩河口(現昭化鎮土基壩村境內) 處流入嘉陵江。
水文特徵
青竹江地處唐家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一帶。 上游一線森林茂盛、 植被良好,水系發育好, 支流較多, 且成樹狀較均勻地分布於沿江兩岸。 中上游屬高山峽谷,河面狹窄, 河流坡陡流急, 河水清澈, 含沙量小, 泥沙侵蝕輕微, 河中沙石主要來源於崩塌體, 只有少量來自地表沖刷, 大暴雨時常有泥石發生。 下游為淺丘地區, 植被相對較差一些, 河面逐漸開闊, 坡降減緩, 水流相對平緩, 主河道平均寬度 200m 左右(廣元市水文局供) 。 青竹江屬龍門山脈麓頭山暴雨區, 主要特點為雨量大, 強度大, 籠罩面積較大, 集雨面積約在 1000—100002km[68], 但是暴雨歷時較短, 一次暴雨歷時約一天左右, 主雨峰歷時一般在 12 小時以內。 且青竹江中上游段以高山峽谷為主,降雨產生的地面徑流滯流時間短, 暴雨往往在流域內形成大洪水, 且一般多產生在每年的 6 至 9 月之間。 大洪水和特大洪水發生時間一般在 7-8 月 , 個別年份也 可能出現在 9 月 和 10 月 , 其中 7-8 月發生大洪水占歷年的 80. 0%以上, 近年來 9月和 10 月發生大洪水的機率有較大的增長。 青竹江流域的徑流主要來自於降水, 其次為地下水和融雪水補給。 由於降水量在年內分配極不均勻, 汛期降水量占全年徑流的 90. 0%左右。 汛期時有暴雨洪水發生, 非汛期又因降水偏少徑流較少。 時空分布差異較大, 降水由東南向西北遞減。
泥沙特徵
青竹江流域森林茂密, 植被良好, 由於青竹江流域位於龍門山脈麓頭山暴雨區, 河道中上游屬高山峽谷地帶, 河面狹窄, 河流坡陡流急, 河水清澈, 含沙量小, 泥沙侵蝕輕微。 河中沙石主要來源於崩塌體, 少量來自 地表沖刷。 由於 2008年“5. 12” 地震對上游山體的破壞影響較大, 如今遇大暴雨時常有土石流發生。據馮家壩河段觀測資料, 青竹江年平均流量 5. 13sm3, 洪峰最大流量曾達1000sm3, 年平均徑流總量 1. 35 億3m , 年均輸沙 145. 4 萬 t(廣元市水文局供) 。
流域概況
氣象特徵
流域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的四川盆地西北部邊緣地區, 屬北亞熱帶山地濕潤季風氣候類型。 其氣候特徵主要表現為: 冬半年受偏北氣流控制, 氣候乾冷少雨; 夏半年受偏南氣流控制, 氣候溫熱、 多雨、 潮濕。 四季分明, 降水充沛, 熱量充足, 無霜期長, 冬春常有旱象, 夏秋易發生洪澇災害。 青竹江流域地形較複雜, 地勢高差懸殊, 海拔高度在 450-3000m 之間, 氣候差異明顯, 流域中、 下游逐漸過渡到淺丘平壩濕潤季風氣候地區, 終年氣候較溫和, 降水豐沛, 多年平均降水量在 1000-1200mm 左右。 青竹江流域由於受大氣環流、 季風氣候和地勢高差等因素的影響, 降水在時間、 地域分布上極不均勻。
社會發展概況
青竹江橫跨廣元市青川、 劍閣、 利州三個區縣, 全長 204 km 公里, 對其流域人畜飲用水、 工農業生產、 旅遊及生態環境等具有重要意義。 在青竹江流域上分布多處自然和人文遺產。 其中有著名的蜀道(古代稱金牛道) 、 陰平道[即今甘肅文縣的鴣衣壩(今文縣老城所在地) , 途徑文縣縣城,翻越青川縣境的摩天嶺, 經唐家河、 陰平山、 馬轉關、 靖軍山, 到達平武縣的江油關(今南壩鄉 ) , 全長 265 km ]等, 如今很多地方已經開發為旅遊景點。 如陰平村 (清溪鎮北部, 距唐家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20 km , 因三國時鄧艾偷渡陰平,因陰平古道從境而過得名。 ) 正打造為“川北旅遊第一村” 。 青溪古鎮已於 2013年成功申報為國家 4A 級風景區。 唐家河已於 1986 年晉升為國家級自 然保護區,是以保護大熊貓、 金絲猴、 扭角羚等珍稀動物及其棲息地為主要保護對象的森林和野生動物生態綜合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總面積 4 萬公頃。 東河口地震遺址公園, 是汶川大地震第一個地震遺址保護紀念地, 目 前已經升格為國家 4A 景區、國家地質公園。 該公園呈“Y” 型布局, 集中連片近 50 平方公里, 含五鄉 一鎮,輻射人口近 10 萬。 順江而下, 劍門關風景區是國務院 1982 年公布的首批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 是劍門蜀道風景名勝區的核心景區, 屬國家級森林公園、 省級地質公園, 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也是國家確定的全國 100 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景點之一, 2010 年 9 月被列為國家 4A 級風景名勝區。 翠雲廊, 又稱“皇柏” 、“張飛柏” , 是近萬株蒼翠的行道古柏組成的綠色長廊。 位於劍閣縣境內, 分布在 300 余里的古驛道上。 雖歷經千古滄桑, 仍然生機盎然。 是世界罕見的人工植造的古老行道樹群體, 被譽為世界奇觀, 蜀道靈魂, 現為國家 4A 級風景區。 如今, 青川生態文化園(縣城) 創建國家 4A 級旅遊景區工作全面啟動; 劍閣縣的鶴鳴山 3A 級旅遊景區已經通過驗收、 劍門關文化旅遊產業園區正全面建設、 上寺鄉 “仙女” 溶洞景區全面招商以及劍門關、 翠雲廊創 5A 步伐緊促。
在城鎮發展和經濟建設上, 彰顯出青竹江流域如今的熱鬧與繁華。 青川縣竹 園鎮, 是青川南大門, 素有九寨黃龍旅遊北環線的要衝之稱, 是青川縣的經濟強鎮, 廣元市的工業重鎮, 全鎮幅員面積 602km , 人口約 3 萬。 劍閣縣下寺鎮,縣城於 2003 年 9 月 由普安鎮遷至這裡。 2004 年, 該鎮被國務院確定為“國家級重點城鎮” 。 經過幾年的大力開發建設, 城市基礎設施初步完善, 城市發展已從“搬遷期” 轉變為“發展期” , 城市建設和劍門工業園區等一大批項目 大力推進,各項功能逐漸配套和完善。 目 前, 城區面積已達 4. 5 平方公里, 人口近 5 萬人,不久將發展成為青竹江上一顆璀璨的明珠。 利州區寶輪鎮地處青竹江河與白龍江匯合處, 自秦漢以來, 即為蜀道重鎮, 距今已有近 2000 年的集鎮史。 該鎮幅員面積 155. 512km , 人口近 7 萬, 年均工業總產值 5. 7 億元, 是廣元市的衛星城市和新興的工業區。 該鎮經濟活躍, 實力較強, 是川陝甘的重要物資交流集散地,鎮域稅收排列廣元市鄉 鎮綜合經濟實力第一名。目 前, 該鎮農業產業化初具規模,循環經濟與新農村建設發展迅速。 工業與商貿經濟發展態勢強勁, 水電與礦山能源、 冶煉軋鋼、 機械製造、 建築建材、 商貿餐飲五大產業已形成。 廣元市經濟開發區的三江工業園區落戶該鎮的青竹江邊, 目前正緊張建設之中。
青竹江水生生物資源現狀 青竹江流域雖然水能、 礦產、 魚類等資源十分豐富, 但受到多種因素影響,其魚類養殖及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受到嚴重影響和破壞。 目前, 國家、 社會以及廣大人民民眾對環境、 生態保護的意識不斷加強。 青竹江流域各級政府加大了保護青竹江生態環境執法力度, 部分不利因子如砂石開採、 挖沙、 取水、 電魚、 侵占濕地、 修築石堰等因當地環保、 漁政、 水務等管理部門加強執法和管理而改善。但是, 在青竹江上, 現已規劃 15 座水電站(廣元市水文局供) , 這些水電站的逐步修建將對青竹江生物多樣性、 水生生態系統及物種變化將受到影響。 另外,在青竹江部分河段, 當地政府、 開發企業在防洪河堤、 景觀打造修建上缺乏考慮河流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 所採用的方法和手段比較傳統, 有的甚至簡單粗暴。 如廣元市利州區赤化鎮與寶輪鎮之間的青竹江段, 目前 正建設工業園區(廣元市三江新區工業園) , 施工企業對該段河堤採取直接水泥硬化, 這嚴重破壞了青竹江流域水生生物多樣性以及青竹江河流自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