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江引·春晚

《清江引·春晚》是元代散曲家張可久所作的一首小令。這首曲寫了一位閨中女子在收到戀人的來信的歡喜心情,女子同時也為心上人的遠行而擔憂,盼望著能夠早日與他成家,子孫如蔭。全曲採用白描手法,首尾遙相呼應,構思精巧。這首曲中作者生動形象地把所懷有的憂愁轉移到待嫁的女子,女子的相思之苦之深亦是作者自身不得志的愁怨。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清江引·春晚
  • 作品別名:雙調·清江引·春晚
  • 創作年代:元代
  • 作品出處:《小山樂府》
  • 文學體裁:散曲
  • 作者:張可久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雙調】清江引1·春晚
平安信2來剛半紙3,幾對鴛鴦字4。花開望遠行,玉減5傷春事。東風草堂6飛燕子7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清江引:雙調曲牌名,北曲常用。又名“江兒水”。可代尾聲用。與南曲不同。
2、平安信:即報平安的信。
3、剛半紙:思念多,故嫌信中字少。
4、鴛(yuàn)鴦(yang)字:指一般性的祝福文字,很少有實際內容。
5、玉減:玉體漸漸消瘦。
6、草堂:古時文人謙稱自己的住所為草堂。
7、飛燕子:燕子雙飛。

白話譯文

報平安的信傳來寫的不過半張紙,信中寫的只有幾對鴛鴦字。花開時節盼望著遠行人,玉容消損滿懷傷心事,東風漫吹,草堂上空飛燕子。

創作背景

這首曲具體創作時間已不詳。張可久之作“或詠自然風光、或述頹放生活、或為酬作、或寫閨情。”而這首散曲正是作者抒寫閨情哀怨的作品之一,作者一生鬱郁不得志,而這種閨情哀怨之曲也正可為其消遣,所以作者寫此篇,以志其怨。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前兩句寫女子接到情書時十分欣喜的狀態以及女子內心久積的相思煎熬。戀人相隔山長水闊,相見時難別亦難,不得已離別,書信成了傳遞思念的載體。“平安信來剛半紙,幾對鴛鴦字”寫女子接到情書的歡樂情景。“剛半紙”已經是“幾對鴛鴦字”,信才剛開頭,男子已經在熱烈地表達著相思。可以想像或許信中寫到了倆人在一起的美好時光,相識相知的點點滴滴,或許還有男子的思念牽掛和山盟海誓。接到信,女子或許為他心裡惦著自己而歡樂,為他長久不回來而埋怨責備,為他容顏憔悴而無心梳妝,為他衣帶漸寬而承受著相思的煎熬。
中間二句寫離別及離別後女子的相思。詩詞中寫春天離愁別恨者甚多,如南唐李煜《清平樂》“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又如北宋歐陽修《踏莎行》“草薰風暖搖征轡。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都寫了悠長的離愁別緒。“花開望遠行”,多少次在繁花滿樹的春天女子送戀人遠行,每次都是戀戀不捨。剛開始或許是“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閨怨》),抑或是“人面桃花相映紅”(《題都城南莊》),感覺到處都是美,感覺還有很多的時間團聚。漸漸地站在送別的地方,心中有莫名的憂愁。而女子在無數次的送別、盼望、團聚中,韶光流逝,容顏蒼老。暮春的殘景,如女子等待而久經滄桑的身心。“玉減傷春事”,寫了女子面對暮春的惆悵,“一片飛花減卻春,風飄萬點正愁人”(唐杜甫《曲江二首》),她傷心的不僅有燦爛的春花在暮春凋零,更有那隨春光流逝的青春,還有美人遲暮的深深感嘆。
最後一句是寫閨中女子盼望著早日與戀人成家。“東風草堂飛燕子,”寫女子看到春燕銜泥築就溫馨的家,大有人不如燕之感。燕子自由翱翔的快樂,反襯出女子的孤獨。
這首小令文字淺顯易懂,在看似平靜的描寫中暗藏著女子波瀾起伏的心事,一個憂愁滿懷的思婦形象呼之欲出。全曲敘事寫景,全用白描,簡潔凝練,鮮明生動。

名家點評

南京師範大學教授王星琦《元曲三百首注評》:“小曲寫閨人接書乍喜,陡然又陷入更深切的相思,花時悵望,傷春玉瘦。意甚悠遠。且首尾照應.愈顯思念之苦,獨處之痛也。”

作者簡介

張可久(約1270—1348後),一說名久可,號小山,元曲作家。慶元路(今浙江寧波)人。多年任下級官吏,時官時隱,足跡遍及江、漸、皖、閩、湘、贛等地,一生坎坷不得志。他是元代散曲清麗派的代表作家,與喬吉並稱元散曲兩大家,與喬吉並稱元散曲兩大家,並與張養浩合為“二張”。現存作品有小令八百五十五首,套數九套,為元人中最多者。其散曲多為欣賞山光水色,抒寫個人情懷和應酬懷古之作。作品講究格律音韻,著力於鍊字鍊句,對仗工整,字句和美;融合運用詩、詞作法,講究蘊藉工麗,而且常常熔鑄詩詞名句,藉以入於典雅。明清以來頗為文人推重,《太和正音譜》譽之為“詞林之宗匠”。有《小山樂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