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江引·九日(明代康海散曲作品)

清江引·九日(明代康海散曲作品)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這是一個有名的作品,寫作手法獨特,文章內涵較深,深受廣大人民民眾的喜愛。

基本介紹

基本信息,作品原文,作品注釋,作品簡析,作者簡介,

基本信息

名稱:【雙調清江引·九日

  
曲牌:清江引

作品原文

清江引.九日
流年算來三十七,折盡英雄氣。
難收張禹頭,未就朱雲義⑵,
死林侵醉模糊因甚的。

作品注釋

⑴“流年”句:這首小令於康海落職歸田後不久寫成,這年康海三十七歲。
⑵“難收”兩句:張禹是漢成帝時丞相,帝待之如師禮。當時外戚王氏家族專權,朝野議論頗多,成帝曾以此事問張禹,張禹不敢直言,並曲意維護。槐里令朱雲向皇帝上書要求斬張禹頭。帝大怒,執朱雲於殿上,欲殺之。朱雲正氣凜然,堅持己見,成帝感而赦之。此處用張禹、朱雲典故,意謂當初劉瑾專權時並無人像朱雲那樣仗義執言,挺身而出。而當劉瑾事敗,自己卻無辜遭難。

作品簡析

康海被罷官,使他終身受黜而又無法明辨是非,這對康海來說是一次大挫折。因此,他耿耿於懷,在許多散曲中說到這件事,為抱負未展、是非莫辯感到窩囊和不平。正如鄭振鐸在《中國文學史》中所說:“他盛年被放,一肚子牢騷,皆發之于樂府,故處處都盈溢著憤慨不平之氣。”
這是一首憤世訴悲之曲,在康海的同類作品中,其蘊涵最為厚重者,是把對權奸當道的感憤,與自己無辜受黜的憤懣融為一體。這支小令便奔涌著壯志難展的憤激並迴旋著蒙冤受屈的悲涼。他痛恨皇上的昏醉荒淫與權奸的阿諛蒙蔽,並借漢成帝時朱雲未能請得尚方寶劍斬佞人張禹之頭的典故,感慨自己未能親自為國鋤奸,而“折盡英雄氣”。從這支小令的字裡行間,可見作者抑鬱不平之氣始終難以平息,在那“折盡英雄氣”的人生感慨中,不知包含著多少難言的隱痛。相對於作者樂隱樂閒之曲表現出的一種不亞於元人的隱逸閒情,這首曲子則飽含著一種獨特的冤憤悲音,其風格則是在雄豪中寓沉鬱悲憤。

作者簡介

康海
(1475-1540)明代文學家。字德涵,號對山、沜東漁父,陝西武功人。公元1502年(弘治十五年)狀元及第,任翰林院修撰。武宗時宦官劉瑾被殺後,他名列瑾黨而免官,此後以山水聲伎自娛。為“前七子”之一,詩文有《對山集》,雜劇有《中山狼》、《王蘭卿》二種。散曲有《沜東樂府》,風格豪放跌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