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清樊圻桃花源圖
- 類別:國畫·山水
- 年代:清代
- 作者:樊圻
基本信息,畫作賞析,作者簡介,
基本信息
【名稱】桃源圖
【類別】國畫·山水
【年代】清代
【作者】樊圻
【規格】軸,綾本,設色,縱94.4厘米,橫47.4厘米
【館藏】遼寧省博物館
畫作賞析
根據題跋可知,該圖作於康熙二十八年三月,時值樊圻74歲。整幅畫的構圖採用高遠與平遠相結合的方法,山體以高遠法表現,而其他景物則用平遠法繪出。作為背景的山峰被畫家處理得較奇險,山體氣勢雄偉,山中雲霧繚繞,大石聳立,小峰重疊,一片平緩的山地被溪水環抱著,水面波光粼粼,帆影點點。岸邊小舟旁,桃花盛開;柳樹後,房舍錯落有致。山坳上人來人往,或獨行、或交談、或放牧……作品洋溢著一種不染世塵、清爽安謐的氣息。
《桃源圖》軸中,山石以小斧劈皴加以水墨渲染,皴法細碎而乾淨利落,復以濃墨點苔。山體輪廓用筆以“粗筆”為主,且有粗與細、斷與續的變化,有“粗山”的特點,給人以雄壯之感。由此可以看出,樊圻此圖受五代關仝《關山行旅圖》的影響很大。所不同的是,《關山行旅圖》中所有物象的用筆都是粗放的,是一致的;而《桃源圖》軸中,除山體之外的其他景物用筆都由山體的“粗筆”一下子變成“細筆”。如樊圻畫房舍、舟船、人畜用線精勁,似在蘭葉描與鐵線描之間,由他規整求細的筆法可見他寫實功力之高;對樹木等的描繪又有明代“吳門畫派”淡遠、輕靈的意趣。畫中景物是江南景物的真實再現。整幅作品把北方畫派蒼健雄勁的筆法和南方畫派平和秀雅的筆法融合在一起,用筆於蒼茫中不乏潤澤之氣。山體用筆的粗放與房舍、人畜描繪的精細形成鮮明的對比,增強了畫面的節奏感。
作者簡介
樊圻(1616—?),字會公,更字洽公,金陵人。山水、花卉、人物畫無不精妙。樊圻的繪畫師法很廣,對五代的荊浩、關仝,南宋的劉松年、馬遠、夏圭,元代的黃公望、王蒙,以及明代的“吳門畫派”等都有所涉獵。但最能代表他繪畫風格的是以師法北宋初北方畫派為主,並融合諸家畫風而形成的方硬蒼健、渾厚沉著的個人畫風,如《江浦風帆圖》卷等。他的恬淡平和一類的畫也十分出色,如《柳溪漁樂圖》卷等。這一類畫取景源自江南,洋溢著生機勃勃的氣息。樊圻還有將方硬蒼健與恬淡平和兩種風格結合起來的一類畫,如《桃源圖》軸。
樊圻在“金陵八家”中成名最早。據周亮工《讀畫錄》記載,60歲的王鐸於旅途中遇到三十出頭兒的樊圻,很欣賞他的畫,並題其小景:“此幅全摹趙松雪、趙大年,穆然恬靜,若厚德醇儒、敦龐湛凝、無忒無佻……”
傳世作品有《江浦風帆圖》卷,現藏於遼寧省博物館;《柳溪漁樂圖》卷,現藏於故宮博物院;《雪景山水圖》軸,現藏於上海博物館;《春山策杖圖》軸,現藏於南京博物院;《山徑騎驢圖》軸,現藏於中國美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