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海軍軍服

清末海軍軍服

清末海軍於甲午戰爭後組建,1909年各省艦隊統一編為巡洋和長江兩個艦隊,主要分官牟服和水兵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清末海軍軍服
  • 時間甲午戰爭後組建
  • 組成:巡洋和長江
  • 種類:官牟服和水兵服
  • 軍服樣式:更加接近於西方國家
背景,軍官著裝,軍帽,軍服,水兵著裝,軍帽,軍服,

背景

接連遭遇了甲午、庚子兩次對外戰爭失敗的清政府,在內外交憂之際,被迫決定對國家政體予以改革,1905年宣布準備實行君主立憲制。全社會預備立憲的熱潮中,自同光新政肇創的中國海軍此時也開始了變革。1907年,根據清政府改革中央政府官制的方案,傳統六部之一的兵部被改為了陸軍部,勢力弱小的海軍則屈居陸軍翼下,暫在陸軍部內設定海軍處加以管理。同時,為了擴充海軍,清政府還分別制定了多個海軍建設方案,其中最宏偉的一部,計畫12年投入1.2億兩白銀,擴充一支包括6艘戰列艦,總排水量11.7萬噸的艦隊,之後由於經費束縛大都不了了之。
1908年11月14、15日,光緒帝慈禧太后相繼去世,已故醇親王奕譞的孫子溥儀繼皇位,生父小醇親王載灃攝政王,控制朝政,一批滿族年輕貴胄開始走上政治舞台,接掌軍國重權。攝政王的六弟,特格富態的郡王銜貝勒載洵受命全面重建國家海軍,與原北洋海軍舊將薩鎮冰一起出任籌辦海軍大臣,中國近代海軍又進入一個新的時期,即新建海軍時期。
載洵與薩鎮冰上任後,在創設機構、改革艦隊編制,以及四處考察的同時,根據當時陸軍學習德國、海軍學習英國的模式,對於海軍的軍服開始了全面革新。1909年8月20日,載洵首先奏訂海軍軍銜的級別名稱,新的海軍軍銜制度模仿自陸軍,分三等九級,於西方的將、校、尉三等軍銜相對應。一等為:正都統副都統協都統;二等為:正參領副參領協參領;三等為:正軍校副軍校協軍校。為與陸軍有所區別,在軍銜前各冠以海軍兩字。
清末海軍旗幟清末海軍旗幟
在這套軍銜制度基礎上,1909年8月24日載洵奏請清政府頒行了中國近代海軍史上新的一部海軍著裝規範。這部名為《海軍旗式及章服圖說》的服裝制度,在中國海軍軍服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如同當時正在學習西方進行西化改革的國家一樣,海軍的軍服樣式都一改以往的中式風格,完全效仿英國海軍。

清末海軍軍服清末海軍軍服
清末海軍軍服清末海軍軍服

軍官著裝

新規範的軍官著裝分類與英國海軍一樣,分有大禮服、常禮服、公服常服夏服等名目,春、秋、冬季服裝的主色調為近乎黑色的深藍色,夏服則為白色,四季間有上藍下白的半白服。
海軍軍官服(大禮服 常禮服)海軍軍官服(大禮服 常禮服)
其中,海軍禮服的樣式如下:
夏季大禮服 夏季常禮服 夏季公服夏季大禮服 夏季常禮服 夏季公服
海軍軍官禮服(公服常服夏服)海軍軍官禮服(公服常服夏服)

軍帽

海軍禮服的禮帽分有兩種,一類是重大場合配合穿著大禮服時戴的歐式三角帽,及俗稱的拿破崙帽。另一類是歐式的大盤帽,配合穿著常禮服時戴,大盤帽為深藍色,帽子上的裝飾非常華麗,大致可以分為帽徽、帽檐、帽牆三處。首先是軍帽的帽徽,這是中國海軍服裝歷史上首次出現帽徽的規範,帽徽為金線繡制,圖案設計極有特色,從帽徽中央的海軍錨圖案,環繞陪襯的橡葉裝飾都可以看到英國皇家海軍帽徽的影子,另外在英國皇家海軍帽徽頂部皇冠的位置上,替換成了金龍戲珠圖案,有異曲同工之妙。
其次是帽檐,海軍軍帽帽檐的材料為黑色漆皮,帽檐上根據軍官職銜的高低有不同的裝飾:一等軍官(正都統副都統協都統)的帽檐上下兩邊都裝飾有金桂葉,與英國皇家海軍的制度相仿;二等一、二級軍官(正參領副參領)帽檐上只有下邊裝飾金桂葉;二等三級軍官(協參領軍帽帽檐沒有金桂葉裝飾,而是在上下邊各鑲一道金線;三等一、二級軍官(正軍校副軍校)帽檐只有下邊鑲有金線;至於最低等級的三等三級軍官,帽檐上就不在作任何裝飾。
最後是軍帽的帽牆。一等軍官的帽牆上鑲一寬道金線,二等軍官鑲二中道金線,三等一二級軍官鑲一中道,三等三級軍官則無此殊榮。為示區別,海軍中一些專業職能的軍官帽牆上的飾線採用了其他顏色,根據規定,輪機部門的軍官用藍色線,軍醫用紅色線,會計書記用銀色線。
除了上述三處裝飾外,軍帽上還裝有黑色皮質風帶,無論職銜高低並無區別。清末新建海軍的常服帽與禮帽略同,主要的區別是帽牆上沒有飾線,帽徽也改用圖案簡單的小帽徽,為圓形,由外至內分別是黃、藍、紅三色圈,三道色圈交接處各用金色勾邊。

清末新式海軍帽徽清末新式海軍帽徽
清末新式海軍軍官和水兵帽清末新式海軍軍官和水兵帽

軍服

海軍軍官穿著的大禮服,樣式上完全看不到中式服裝的影子,是徹底西化了的燕尾服。豎領,對襟,胸前有雙排14顆金色紐扣,袖口有金線袖章,雙肩有肩章。
清末新建海軍正參領公服清末新建海軍正參領公服
一等一級軍官的袖章是一寬道加三中道金線,二級、三級則在一寬道基礎上,分別加二中道和一中道。二等一級軍官如果擔任統帶者,袖章為一寬道金線,如果擔任的職務是管帶,則為四中道。其下的二級軍官用三中道,三級軍官用二中道間一窄道。三等一級軍官袖口裝飾二中道金線,二級軍官用一中道,如果擔任有弁目長的職務,則在金線之下並列釘3個金色紐扣。三等三級軍官用一窄道金線,如果擔任弁目職務,則不用金線,改用3個並列的金色紐扣,並在臂上裝飾區別工作崗位的臂章。採用這種袖章制度時,除一些專業技能軍官外還需在金線之上加裝飾金色圓環。專業技能軍官中,輪機軍官袖章上的金線里要加入藍色線,軍醫加入紅色線,會計文書加入白色線。
除了袖章外,雙肩的肩章上還綴有軍銜符號。肩章為金色底,一等軍官肩章上的標識由金龍戲珠、雙錨和銀星組成,一級為三顆星,二級三級分別為二顆、一顆。二等軍官肩章上的標識是金龍戲珠,單錨和銀星,也以銀星的數量區別職銜。三等軍官肩章上沒有錨裝飾,其餘區別方法和上述略同。
軍官著大禮服時,軍褲也為配套的西褲,褲子兩側鑲一寬道金線。此外還需手戴白手套,腰掛佩劍,配腰帶,腳穿黑皮鞋。
軍官的常禮服是西式的大襟樣式,西服領,對襟,胸前雙排12顆金色紐扣。袖口有和大禮服一樣的袖章,無肩章。穿著時需要內著襯衫,打領帶。
軍官的常服比之禮服更為簡單,豎領立襟,胸前單排5顆金色紐扣,袖口同樣有袖章,無肩章,有領章。
此外,海軍軍官的夏季白色制服上不用袖飾而專用肩章。參謀人員佩戴肩章時還需要配參謀帶。
海軍軍官服(夏季常服 航海夏服)海軍軍官服(夏季常服 航海夏服)
清末海軍軍官軍銜清末海軍軍官軍銜
清末海軍不同職能軍官袖章清末海軍不同職能軍官袖章

水兵著裝

海軍旗式及章服圖說》中規定的水兵著裝比軍官服大為簡單,但同樣也是歐式設計。這種水兵的著裝同樣也適用於海軍陸戰隊。
清末海軍水兵服清末海軍水兵服

軍帽

水兵的軍帽和英國海軍的軍帽樣式完全相同,為西式的無檐帽。深藍色,帽牆上釘有一圈飄帶,上書“大清XX軍艦”字樣,文字周圍用金線環繞裝飾,飄帶兩頭袖有海軍錨圖案。夏季時水兵戴西式的草帽,大體形制和北洋水師以來的海軍草帽一致,也釘有黑飄帶,但飄帶上只有文字和船錨圖案,沒有金線裝飾。當時的清政府已然承受不住龐大的開支。

軍服

清末海軍的水兵著裝也和西方完全一樣,頸前開有“V”字領,頸後是方形披肩,袖有白線兩道。軍服春秋冬季為深藍色,夏季白色,披肩四季均為深藍色。為區分水兵的級別和服務崗位,和北洋海軍時代一樣,新建海軍的袖子上也裝飾有臂章,但是臂章的圖案內容已經沒有了中華文化的色彩。
與這套煥然一新的著裝制度不太適應的是,清末新建海軍的建設步履顯得異常艱難。儘管1910年底陸軍部的海軍處正式升格而為海軍部,載洵薩鎮冰也努力外購了一批軍艦,並計畫建設新軍港,種種跡象都顯示著海軍建設似乎方興未艾,然而受制於資金短絀,實際的成效並不十分顯著。
1911年10月10日,湖北武昌新軍部分官兵發動旨在推翻帝制的起義,各省紛應,重建不久的海軍隨即被清政府投入鎮壓起義的內戰。繼1911年11月3日駐滬海軍艦隻起義、11月7日駐寧海軍艦隻起義後,率海軍主力在漢口一帶江面攻擊革命軍的海軍統制薩鎮冰目睹人心向背,於11月12日黯然離開座艦,默許海軍主力起義,至此清末海軍均倒戈而為民國海軍,海軍成為了革命的馬前卒,中國海軍的歷史由此揭開了一個新的篇章。
清末海軍軍服清末海軍軍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