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捐納制度

捐納制度在清朝是一個很重要的制度,它和科舉制度互相補充,一部分人通過科舉考試做官,一部分人通過捐納制度做官,還有一些其他途徑。

基本介紹

歷史,特點,弊端,

歷史

始於順治朝,完備於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冗濫於鹹豐同治兩朝,終於宣統朝。它與科舉蔭襲保舉同為清朝選拔官吏的三個重大途徑,存在了兩百多年,對於清代的社會政治,尤其是晚清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產生過非常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特點

1. 統一管理: 包括統一捐項,統一主管,統一入庫,統一政策,統一資證。
2. 明碼標價。什麼官,多少錢,是有規定的。
3. 官多缺兒少。捐的官很多,那個缺兒,位置,真正的落實到就職少了。
4. 捐納泛濫。它開始時,有例捐,有常捐。後來很多例捐就變成常捐,這就越捐越濫。

弊端

1. 在財政上,飲鴆止渴。捐納的本來的意思是解決財政上不足,捐的結果一時財政稍好一點,但是,是飲鴆止渴,後患無窮
2. 在文化上,斯文掃地。
3. 在吏治上,貪污腐敗。
4. 在政治上,喪失民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