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是2018年時事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清明
- 出版時間:2018年9月1日
- 出版社:時事出版社
- ISBN:9787519500764
《清明》是2018年時事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春季的第五個節氣。斗指乙,太陽到達黃經15°,便為清明。清明節氣因為節令期間“氣清景明、萬物皆顯”而得名。清明是反映自然界物候變化的節氣,這個時節陽光明媚、草木萌動、百花盛開,自然界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中國南方地區,此時已呈氣清景明之象;北方地區開始斷雪,氣溫上升,...
清明,節氣名稱,是“氣清景明”之意。如《歲時百問》說:“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清明”因節令期間“氣清景明、萬物皆顯”而得名。基本解釋 ●節氣 “清明”原為二十四節氣中“春雨驚春清谷天”中的第五個節氣。二十四節氣是中國農耕文明的傑出代表,它不僅對農業生產有著指導作用...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是中華民族傳統的重大春祭節日,屬於慎終追遠、禮敬祖先、弘揚孝道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清明節既是一個掃墓祭祖的肅穆日子,也是人們親近自然、踏青遊玩、享受春天樂趣的節日。清明節在傳承發展中雜糅了多地多種民俗為一體,具有極為豐富的文化內涵。掃墓祭祖都是清明節...
清明節是我國漢族的傳統節日之一,為中國二十四節氣之一,時間約在每年的陽曆4月5日前後。古有清明前一天為“寒食節”之說,相傳起於春秋時期晉文公悼念介子推“割股充飢”一事,後逐漸清明寒食合二為一。相傳大禹治水後,人們就用“清明”之語慶賀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時春暖花開,萬物復甦,天清地明,正是...
《清明》是唐代文學家杜牧的詩作。此詩寫清明春雨中所見。第一句交代情景、環境、氣氛;第二句寫出了人物,顯示了人物的淒迷紛亂的心境;第三句提出了如何擺脫這種心境的辦法;第四句寫答話帶行動,是整篇的精彩所在。全詩色彩清淡,心境淒冷,運用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頂點放在最後的手法,餘韻邈然,耐人尋味...
《清明》是唐朝現實主義詩人杜甫於大曆四年(769)創作的一首七言排律。作品原文 清明 著處繁花務是日,長沙千人萬人出。渡頭翠柳艷明眉,爭道朱蹄驕齧膝。此都好游湘西寺,諸將亦自軍中至。馬援征行在眼前,葛強親近同心事。金鐙下山紅粉晚,牙檣捩柁青樓遠。古時喪亂皆可知,人世悲歡暫相遣。弟侄雖存不得...
《清明》是北宋詩人黃庭堅在清明節時觸景生情而創作的一首詩。詩中運用了很多對比,首聯是“桃李歡笑”對“墳墓生愁”;頷聯是“動物蟄伏”對“草木生長”;頸聯是“無恥的乞食人”對比“忠貞的隱士”,對比鮮明,引發人的思考;尾聯詩人抒發感慨,無論是賢者還是愚人,最後都是黃土蓋身。詩人將大自然中的勃勃...
在中國傳統文化里,清明節是一個紀念祖先及離世親人的節日。主要的紀念儀式是掃墓,並伴以踏青、植樹等活動,節日體現飲水思源、凝聚族群、迎春健身及關愛自然的意義。清明節溯源 冬至後一百零五天謂之寒食,從前這天禁火,冷食,故又稱“冷節”、“禁菸節”。民間傳說寒食是為了紀念春秋時的介子推被火焚於綿山,晉...
清明節(介休寒食清明習俗),流傳於介休市及晉中的民間習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清明節(介休寒食清明習俗)是人們祭奠祖先、緬懷先人的節日,是中華民族認祖歸宗的紐帶,也是一個遠足踏青、親近自然、催護新生的春季儀式。存續著中華民族深厚的歷史文化記憶,有重大的歷史學、民俗學價值。主要活動有:禁菸火、...
《清明》是北宋詩人王禹偁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此詩描寫了詩人在商州過清明節的情景,表達了詩人以讀書為樂的情懷。 此詩前二句開門見山,指出清明不是清貧寒士的佳節;後二句是勵志勸學,發憤讀書。全篇語言樸實,議論明快,敘述簡潔,風格質樸,用筆傳神,選題獨具一格。作品原文 清明 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
清明節是中華民族紀念祖先的傳統節日,其主要形式是祭祖掃墓。清明節是祭祖掃墓的日子。幾千年來,人們在這個“氣清景明”的節氣中,進行“祭之以禮”的追遠活動,為已逝的親人、祖先,莊重地送上自己的思念與敬意。這神聖的生命交流儀式,一年年輪迴、一代代傳承,是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續展開新的有機構成。因此...
《清明》是北宋詩人魏野(一說王禹偁)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這首詩寫作者在無花無酒,孤獨一人,蕭然無味的清明節時,從鄰家乞來新火,作者卻依然在窮困之中專心苦學,表現了寒士過清明時的淒涼及獨特的過節方法,和作者生活的貧苦。作品原文 清明 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
《清明》是當代左河水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此詩是一首寫清明祭祖掃墓活動的一首七言絕句詩。全詩描寫了清明節的典型氣候特徵,植物形態及節日裡人們從四面八方、千百里路的工作之地趕回家鄉參加民間祭祀掃墓活動的場景。作者左河水,在《詩潮》《江西詩詞》發表後,也被一些報刊及網路文章引用。作品原文 清 明 柳...
清明 《清明》是宋代豪放派詞人、江湖詩派詩人、 文章家、詩論家劉克莊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清明 挾彈飛觥跡已陳,賞心事去負芳辰。數經風雨花尤厄,試說關山柳亦顰。人到蒼皤方覺老,天無紅綠不成春。近來未有池塘夢,誰道先生意尚①新。按:① 原作上,據馮本改 ...
《清明二首》是唐代詩人杜甫創作的一組七言排律,是一組觸景傷情、感慨入懷的作品。第一首詩寫的是詩人清明初到長的所見和所感。詩人見物感興,敘寫自己的悲慘遭遇,最後以高潔自守的志向收尾。第二首詩在內容上是第一首的繼續和發展,寫詩人每次攜家人漂流異鄉都會遇上清明,強調漂泊之感,情感真摯飽滿。全詩...
清明 《清明》是由宋代詩人汪元量創作的一首詩作,作品體裁為六言詩。清明 避難不知寒食,和愁又過清明。都下紛紛躍馬,湖邊恰恰啼鶯。
《清明》是著名學者黃德華的 一首七言絕句。作品原文 清明山谷詩一首,無意於文意已藏。點鐵成金情洽景,賢墳千載以如償。創作背景 1,詠讀北宋黃庭堅的《清明》數十年,認為不少世人誤讀了他的最後一句:賢愚千載知誰是,滿眼蓬蒿共一丘。2,黃庭堅的詩作哲學思想,很多人把握不全,只關注黃庭堅的作詩技巧...
清明 《清明》是唐河詞人李寧的一首七言絕句。舉國哀悼車鳴笛,山河同悲半降旗。君去江城雪寒冬,我淚青冢雨清明。
清明節(茅山會船),流行於江蘇省興化市的傳統民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茅山會船,歷史悠久。明朝嘉靖33年(1554年)倭寇從海上入侵沿海地區,騷擾百姓,茅山人組織船隻,以竹篙為槍,配合官兵抗倭,殲敵千餘名,此舉得到朝廷嘉獎,御賜“五彩金龍旗”四面。茅山人以此為榮,年年懸掛此旗、賽船,逐漸形成...
清明上河圖,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為北宋風俗畫,北宋畫家張擇端僅見的存世精品,屬國寶級文物,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清明上河圖寬24.8厘米、長528.7厘米(一說528厘米),絹本設色。作品以長卷形式,採用散點透視構圖法,生動記錄了中國十二世紀北宋都城東京(又稱汴京,今河南開封)的城市面貌和當時社會各階層...
清明節(溱潼會船),江蘇省泰州市姜堰區民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溱潼會船民俗活動又稱“水上清明節”,已有八百多年的歷史。每年的清明時節,江蘇省姜堰區溱潼鎮及周邊兩百多個村莊家家戶戶都要祭奠自己的祖先。清明第二天,各家撐船划槳前往亂墳地祭祀無名陣亡將士,而後千餘只供船、龍船、篙船、划船、...
清明 《清明》是宋朝詩人孫永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每年每遇清明節,把酒尋花物地忙。今日江頭衰病起,神前新火一爐香。
掃墓節是在既定的某一個時間點前後進行的祭奠先人的習慣風俗。中國俗稱的掃墓節是清明節(每年4月4日或5日),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掃墓節不僅是人們祭奠祖先、緬懷先烈的節日,同時也是認識先輩,看自己的不足,修正自己,帶動後人,感悟人生的價值的節日!中國 每年的4月4日或5日,這段時間前後全國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