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介休寒食清明習俗)

清明節(介休寒食清明習俗)

清明節(介休寒食清明習俗),流傳於介休市及晉中的民間習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清明節(介休寒食清明習俗)是人們祭奠祖先、緬懷先人的節日,是中華民族認祖歸宗的紐帶,也是一個遠足踏青、親近自然、催護新生的春季儀式。存續著中華民族深厚的歷史文化記憶,有重大的歷史學、民俗學價值。主要活動有:禁菸火、吃冷食、祭祀、掃墓、插柳、踏春、踢蹴鞠、盪鞦韆、放風箏、鬥雞、賞花、詠詩,發黑豆芽、采柳芽、蒸麵塑、戴柳圈、掃房頂、掛紅蘭蘭紙、唱大戲等。

2011年6月9日,清明節(介休寒食清明習俗)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Ⅹ-2。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清明節(介休寒食清明習俗)
  • 批准時間:2011年6月9日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申報地區:山西省介休市
  • 類別:民俗
  • 保護單位介休市文化館
  • 遺產編號:Ⅹ-2
歷史淵源,主要活動,傳承保護,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介休地處汾河中游,其地名由春秋時期著名隱士介子推卒於此地而來。民間廣為流傳:介子推死於清明前一日,晉文公下令這一天禁火寒食,後演變為寒食節。自唐代起,寒食節傳說、上巳祓禊與清明節習俗融為一體,形成了以祭祖掃墓為中心的介休寒食清明習俗,傳承至今。

主要活動

介休作為寒食清明文化的源發地,其習俗更盛他鄉,除寒食(吃冷食)、祭祖、掃墓等主要活動內容外,在節日前,家家生黑豆芽,集柳芽,備樹栽(柳),蒸麵塑“蛇盤兔”“子推燕”“子推餅”“寒食粥”“寒食麵”等。“蛇盤兔”“子推燕”最為講究,家家精工細作,作為上墳必備祭品,當地人稱其為寒食清明的節日符號,寓意也很深刻。依民間說法,子推燕象徵介之推在火難中變成燕子飛上了天,成為神仙,然而又常常思念鄉民,於是在百姓家的屋檐下做巢居住,每年要在春暖花開季節與鄉民相伴一段時光。 而“蛇盤兔”中的蛇象徵介之推,兔象徵介母,蛇盤繞在兔的周圍,保護著兔,當地民諺曰:”蛇盤兔,永相護”;“蛇盤兔,必定富”。古代寒食食品“餳”,經歷史長河的演變,於明代演變為介休特產名吃“貫餡糖”,傳世於今,是人們十分喜愛的寒食食品。兩千多年來,介休依然保留著“先新墓,後寒節”的上墳節俗,家家祭祖拜掃。社會團體、各個學校則要組織團隊到烈士陵園獻花掃墓、植樹。小孩子頭戴柳圈、春蘭,青年人踏青春遊或踢球拔河、打瓦、摔跤、飲宴、盪鞦韆、放風箏、掛祥鈴、趕廟會,文士賦詩,情侶賞花,百無忌諱,盡情娛樂。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介休寒食清明習俗承載著豐厚的民族民間文化,是民族集體記憶的集中體現。
保護措施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介休市文化館獲得“清明節(介休寒食清明習俗)”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清明節(介休寒食清明習俗)”項目原保護單位存在單位性質、機構等方面重大變化,不具備保護單位基本條件等情況,重新認定保護單位介休市文化館。

社會影響

2019年4月2日上午,在國家5A級旅遊景區綿山,以“寒食清明源地文化朔源文化體育旅遊深度融合”為主題的2019年介休綿山清明(寒食)文化體育旅遊節啟幕。
2020年4月3日上午,以“平安清明慈孝傳承”為主題的第十三屆清明(寒食)文化體育旅遊節在國家5A級旅遊景區綿山隆重開幕。本次旅遊節採用視頻集成、網路直播的方式,讓更多公眾進行“雲觀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