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玄齡,(578年~648年),別名房喬,字玄齡(一說名玄齡,字喬松),漢族,唐代齊州臨淄(今淄博市臨淄區南馬坊村人),是中國唐朝時的開國宰相,父房彥謙。玄齡博覽經史,工書善文,18歲時本州舉進士,先後授羽騎尉、隰城尉。隋末大亂,李淵率兵入關,玄齡於渭北投李世民,屢從秦王出征,參謀劃策,典管書記,任秦王府記室。每平定一地,別人爭著求取珍玩,他卻首先為秦王幕府收羅人才。他和杜如晦是秦王最得力的謀士。唐武德九年(626)他參與玄武門之變的策劃,與杜如晦、長孫無忌、尉遲敬德、侯君集五人並功第一。唐太宗李世民即位,房玄齡為中書令。貞觀三年(629)二月為尚書左僕射,監修國史。十一年封梁國公。與杜如晦、魏徵等同為太宗的重要助手。至十六年七月進位司空,仍綜理朝政。曾受詔重撰《晉書》。太宗征高句麗時,他留守京師。二十二年病逝,陪葬昭陵。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清廉父子
- 作者:房玄齡
原文,翻譯,作者,閱讀題目,答案,
原文
胡質之子威,字伯虎。少有志向,厲操清白。質之為荊州也,威自京都省之。家貧,無車馬童僕,威自驅驢單行,拜見父。停廄中十餘日,告歸。臨辭質賜絹一匹,為道路糧。威跪曰:"大人清白,不審於何得此絹。"質曰:"是吾俸祿之餘,故以為汝糧耳。"威受之,辭歸。每至客舍,自放驢,取樵炊爨,食畢,復隨旅進道,往還如是。質帳下都督,素不相識,先其將歸,請假還家,陰資裝,百餘里要之,因與為伴,每事佐助經營之,又少進飲食,行數百里。威疑之,密誘問,乃知其都督也,因取向所賜絹答謝而遣之。後因他信,具以白質。質杖其都督一百,除吏名。其父子清慎如此。於是名譽著聞,歷位宰牧。晉武帝賜見,論邊事,語及平生。帝嘆其父清,謂威曰:"卿清孰與父清?"威對曰:"臣不如也。"帝曰:"以何為不如?"對曰:"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是臣不如者遠也。"官至前將軍、青州刺史。太康元年卒,追贈鎮東將軍。
翻譯
胡質的兒子威,字伯虎。自小志向遠大。當時胡質在荊州任官,他從京城前去看望。家裡生活窘迫,沒有車馬奴僕,他自己趕驢前往,拜見他的父親。停留了十餘天,準備回去。快走的時候,父親給他一匹絹,作為路上的盤纏。威跪下問父親,父親清白,不知道這匹絹是從哪裡得到的?胡質說,是我的俸祿,用來做你的盤纏。問明所賜絹的來路後,威接受,告辭回家。途中又親自放驢,料理生活,吃完飯便又上路,如此而已,並沒有其他浪費的舉動。當時胡質的一個位為都督的下屬,和威從來不認識,事先知道他要回家,便請假回家,暗中準備了盤纏,在百餘里外的路上等威,一路上與威為旅伴,遇到什麼事都幫助威做,又資助他些財物,這樣走了幾十里,威產生了疑問,私下問他,才知道這位旅伴是他父親的都督。於是拿父親給他的絹來答謝,打發他回去了。後來通過其他信使,將此事告訴了他的父親,他父親打了這位都督100杖, 並罷免了他的官職。胡質父子如此清廉,使他們得到了很高的聲譽,官位也做的很高。
晉武帝召見威時,感嘆他父親的清廉,並問威,你與你父親哪個更清廉?威回答說,我比不上我父親。晉武帝問,怎么知道自己不如呢?回答說,我的父親清廉不願意讓別人知道,我清廉惟恐別人不知道,這點我遠遠趕不上父親。
威最後官到前將軍,青州刺史。太康元年去世,被追授為鎮東將軍。
作者
貞觀前,他協助李世民經營四方,削平群雄,奪取皇位。李世民稱讚他有“籌謀帷幄,定社稷之功”。貞觀中,他輔佐太宗,總領百司,掌政務達20年;參與制定典章制度,主持律令、格敕的修訂,又曾與魏徵同修唐禮;調整政府機構,省並中央官員;善於用人,不求備取人,也不問貴賤,隨材授任;恪守職責,不自居功。後世以他和杜如晦為良相的典範,合稱“房謀杜斷”。
閱讀題目
閱讀下列文言文,完成10~15題。
胡質之子威,字伯虎。少有志向,厲操清白。質之為荊州也,威自京都省之。家貧,無車馬童僕,威自驅驢單行,拜見父。停廄中十餘日,告歸。臨辭,質賜絹一匹,為道路糧。威跪曰:“大人清白,不審於何得此絹。”質曰:“是吾俸祿之餘,故以為汝糧耳。”威受之,辭歸。每至客舍,自放驢,取樵炊爨,食畢,復隨旅進道,往還如是。質帳下都督,素不相識,先其將歸,請假還家,陰資裝,百餘里要之,因與為伴,每事佐助經營之,又少進飲食,行數百里。威疑之,密誘問,乃知其都督也,因取向所賜絹答謝而遣之。後因他信,具以白質。質杖其都督一百,除吏名。其父子清慎如此。於是名譽著聞,歷位宰牧。晉武帝賜見,論邊事,語及平生。帝嘆其父清,謂威曰:“卿清孰與父清?”威對曰:“臣不如也。”帝曰:“以何為不如?”對曰:“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是臣不如者遠也。”官至前將軍、青州刺史。太康元年卒,追贈鎮東將軍。
A.威自京都省之 省:探望。
B.不審於何得此絹 審:知道。
C.自放驢,取樵炊爨 樵:打柴。
D.後因他信,具以白質 信:使者。
11.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組是( )
12.從句式的角度看,對下列兩組句子中加點部分的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
A.①與②相同,③與④不同
B.①與②相同,③與④也相同
C.①與②不同,③與④相同
D.①與②不同,③與④也不同
13.下列各個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食畢,復隨旅進道——吃完飯以後,又跟隨旅伴上路
B.先其將歸,請假還家——早就要帶他回去,於是請假回家
C.陰資裝,百餘里要之——暗中準備盤纏,在百餘里外的路上迎候他
D.因取向所賜絹答謝而遣之——於是拿出先前給自己的絹答謝他,並把他打發走
14.以下句子分別編為四組,全都說明“其父子清慎如此”的一組是( )
①是吾俸祿之餘,故以為汝糧耳。
②每至客舍,自放驢,取樵炊爨。
③又少進飲食,行數百里。
④因取向所賜絹答謝而遣之。
⑤質杖其都督一百,除吏名。
⑥於是名譽著聞,歷位宰牧。
A.①②④ B.①⑤⑥ C.②③⑤ D.③④⑥
15.下列對原文的敘述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胡威自小志向遠大,砥勵名節,品格高尚。他在辭父歸家時,問明所賜絹的來路後,方肯接受。途中又親自放驢,料理生活,從無靡費之舉。這使他日後得到很高的聲譽。
答案
10【解析】 考查理解常見實詞在文中的含義,能力層級為B級。
“樵”作“取”的賓語,解釋為“打柴”,當作動詞理解,屬於不正確,這一點較易辨認。本題難度不大,只有B項“審”作“知道”講用得較少,但根據上下文是可以推斷出的。
【答案】 C
11【解析】 考查文言虛詞在文中的用法。每組都配以課本中熟悉的句子,既降低了難度,又起到了很好的導向作用。A項前句的“故”為“所以”,連詞;後句的“故”,作“特意”“故意”講,副詞。其餘三項,只要分析原句上下語境,是不難分辨的。
【答案】 A
12【解析】 本題較之往年,算是一個較新的考查角度。往年考句式,有從譯文角度加關聯詞的(1992年三南題和全國卷),有從分句間關係角度分組判斷的(1997年、1998年全國卷),有從補出省略成分角度判斷正誤的(1999年全國卷),有從解詞角度考句間關係的(1995年全國卷第17題“若”的理解,1996年第16題“脫”的理解),上海卷句式考查得更多。這道題把考查句式的方式拓寬了一些。第一組中兩句加點部分都是主謂結構的完全陳述句,第二組的前句中“其都督”是判斷結構,後句中的“其都督”是同位結構。解答本題可藉助於現代漢語的語法知識。
【答案】 A
13【解析】 考查句子理解。表面看來只是考譯文,實際應加之句式(省略成分的確定)和配以詞義理解(“將”“先”的理解)等。B項主語應是“都督”,譯文誤作胡質,“先”是“先於”的意思,“先其將歸”是“在胡威將要回家之前”的意思。
【答案】 B
【答案】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