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康熙匏制蒜頭瓶

清康熙匏制蒜頭瓶

清康熙匏制蒜頭瓶 高:13.8cm,口徑:4.1cm,足徑:7.2cm。

瓶細頸,溜肩,鼓腹,器形規整飽滿。口部膨起如蒜頭式,飾3道凸弦紋,並鑲染色牙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清康熙匏制蒜頭瓶
  • 類別故宮匏器
  • 年代:清代
  • 文物原屬:清宮舊藏
基本信息,簡介,相關范匏技術,

基本信息

【名稱】清康熙匏制蒜頭瓶
【文物現狀】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簡介

自口部向下直至腹部有6道凹線紋垂直貫通,將器身劃分成6瓣,每瓣自成裝飾單元,均於頸下飾陽文如意雲頭紋、聯弧紋及卷草垂肩紋,腹部飾獨窠蓮花紋並有卷草裊娜向上。下腹亦有凸弦紋2道。器底為6瓣葵花形圈足,內有陽文楷書“康熙賞玩”印章款。
“匏”是“葫蘆”的舊稱,匏器工藝是中國工藝美術中的奇葩。即以此器而論,其所用范制之法是匏器工藝中較為重要的工藝技法。其紋飾悉出天然,又不違人意,巧奪天工,符合中國傳統的審美追求。此法歷史悠久,在民間不絕如縷,至清代傳入宮廷,遂大為繁盛。其實,范匏之法言易行難,器形與紋飾俱美者往往十不得一,所以像蒜頭瓶般紋飾清晰、粗細均勻、毫無漫漶模糊之處的作品殊為難得。製作中整體器形和諧優雅,無疑代表了康熙時宮廷范匏所達到的最高水平。

相關范匏技術

范匏技術巧奪天工
  
在眾多的匏器中,許多珍品都採用范匏工藝。“范匏”,簡言之,在葫蘆幼小時,將其納入已制好的有陰文花紋的范模中,待其長成,與范模嚴絲合縫,取出後即可得陽文花紋的匏器。故宮博物院中,就收藏有一件匏制蒜頭瓶。
范匏之法言易行難,器形與紋飾俱美者往往十不得一,其講究的是紋飾清晰、粗細均勻、毫無模糊之處的作品殊為難得。更為可貴的是花紋圖案銜接自然,天衣無縫。像這件蒜頭瓶般紋飾清晰、粗細均勻、毫無模糊之處。更為可貴的是其每一瓣間的圖案銜接自然,天衣無縫,而銜接處凹線上的陽文以及蓮花紋上的陰文筋脈製作中都具陰中有陽或陽中有陰的工藝難點,卻沒有任何錯亂。  砑花葫蘆錦上添花
一件匏器,之所以可以成為手中把玩、懷揣的寵物,除了其要有“天生麗質”之外,還要有諸多錦上添花的美化手段,除了“范”之外,“刻”、“砑”、“燙”等都是常見的製作工藝。
“刻”,就是用牛角或瑪瑙刻成器具,按葫蘆圓體隨勢刻畫,線條流利,形體簡練,多為花草、魚類及戲曲人物故事;“燙”,燙麵也稱火筆,老法以自制火香,製成如手指粗的燃香,中心插入銅針以為筆頭,點燃之後導熱至銅針,用以燙畫圖案。而“砑”,則是葫蘆活中特有的工藝。其是將葫蘆表層硬皮輕度軟化,之後用不同角度的砑子為工具,在已定稿葫蘆身上砑制出點、線、面,凸於平面,力輕則砑不凸出,力重則劃破表面面線,完全靠手感力度進行創作。
砑花是葫蘆中最為特殊的工藝之一,天津近代陳錦堂的砑花葫蘆最受追捧,早在1994年,他的一件砑花象牙口葫蘆,就拍出了14300元的高價。他作品的最大特點就是構思高雅,布局疏密有致,手法精細,每件作品如同浮雕國畫,題材為山水、花鳥等,這無疑也是選擇其他砑花葫蘆的重要標準。
相關附屬檔案有講究
一件精美的匏器,除了其自身的工藝之外,相關附屬檔案的製作也是大有講究,像故宮收藏的一件匏制螭壽紋鼻煙壺,上配銅鍍金鏨刻寶相花蓋,下連牙匙。金屬蓋與潔白的牙口及深紅的匏壺形成了色澤與質地的鮮明對比,相映成趣。
而在拍賣場上,我們也可以看到一些葫蘆蟲具,都配有精美的蒙心(葫蘆口蓋上的裝飾物)。蒙心的製作,不拘何種材質,都要求精細而堅固,線面排列勻稱細密,多都是採用象牙、玳瑁等珍罕材質,而且精湛的蒙心,還能為葫蘆蟲具“加分”,有一件象牙玳瑁五子登科蓋蟈蟈罐,其主體為本長倒栽油壺魯葫蘆,並未經過任何修飾,但歷經把玩,色已深黃,包漿圓潤。配象牙口框及高蒙心,下襯象牙平托。蒙心取整料雕制,底屜鏤空雕金錢眼,上雕雄雞一隻雛雞五隻,寓意“教五子”。五隻雛雞環繞雄雞四周,或嬉戲、或啄食,雄雞昂首側目,威風凜凜,雕刻生動傳神,栩栩如生。蒙心外罩以玳瑁雕制雞籠,鏤雕細緻入微。雞籠與蒙心以螺口連線,構思巧妙,相得益彰
蒜頭瓶蒜頭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