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譯叢(第8輯)

清史譯叢(第8輯)

《清史譯叢(第8輯)》是2010年2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編譯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清史譯叢(第8輯)
  • 作者: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編譯組
  •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0年2月
  • 頁數:291 頁
  • 定價:32 元
  • 開本:32 開
  • ISBN:9787300111414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清史譯叢(第8輯)》分為六章。一、二章主要討論書籍的印刷史。這兩章主要延續了西方漢學界對於“李約瑟難題”的討論,以及技術的革新為何未能投人實際運用並對社會發展產生影響。作者以圖表的方式詳細列舉了刻本、活字本和抄本在各個工序上的資費,從而總結出書籍的內容和印數所帶來的成本才是決定採取何種方式的主要因素。另外,作者注意到刻本中廣泛運用宋體字,由於筆畫的標準化程度高,刻寫速度大幅提高而資費低廉的誘惑戰勝了人們對書法藝術的喜好,宋體字迅速取代更“漂亮”的歐體和楷書成為主要的刻寫方式。這一例子有力地證明了古代中國對活字印刷的冷落並非出自情感因素,新技術從出現到廣泛套用之間存在一定程度的彈性空間,實際的社會經濟狀況應列人考慮之中。
  第三、四、五章討論讀書人如何通過各種方式克服獲得書籍的困難。這三章的主要貢獻在於把表面上出自個人興趣的行為給予政抬、經濟和文化的分析。一方面,把個人的行為提升為社會的共性;另一方面。對這種行為進行興趣、道德之外的社會學解釋。首先,清中期以前的學者之所以精熟於某幾種書籍,並擁有超乎尋常的記誦能力,很可能是因為宮藏、私藏圖書的難以接近,令他們對書籍的獲得產生了強烈的焦慮感和緊張感;第二,私家藏書之所以不願意對外開放,除了保證書籍不會在借閱中流失之外,書籍還是家族榮譽、私人投資和知識特權的象徵,在科舉考試中落敗的文人必須通過收藏各種善本來提升自己作為文人的聲望,使自己有別於一般的讀書人。第三,文人不對外公開書籍,但他們卻對外“出售”自己的知識。在這個意義上,獲得和收藏書籍已經不再是個人的興趣,而是安身立命的本錢。

圖書目錄

論著及文獻選譯
作為滿人王國的清帝國:八旗制的統治結構
對1768年中俄《恰克圖條約附款》的研究
晚清的土產鴉片觀念
梁啓超與晚清中國“種族”之概念化
百日維新在同鄉關係與城市空間中的位置
集漢學家、商人和企業家於一身的米哈伊爾·舍韋廖夫
英國議會檔案有關上海法租界資料選譯
學術綜述
俄羅斯檔案館藏部分清代中俄關係檔案全宗簡介
圖書評介
《景善日記》是偽造的
清代中國的新邊疆與亞洲諸帝國的歷史編纂學:綜合書評
熊遠報著《清代徽州地域社會史研究——地域、集團、網路和社會秩序》
論點摘編
明清科舉舊問題之新回答清代思想的張力:17-18世紀中國思想中的“歷史決定論
清末中國的日常暴力
醜事:盛清的貞潔政治
晚清的災荒與意識形態
Joseph P. Mcdermott, A Social History of the Chinese Book: Books and Literati Culture in Late Imperial China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