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編年

清史編年

《清史編年》,大型清史著作,中國人民大學清史所,歷時二十年編撰,李文海主編,共十二卷,六百餘萬字,2000年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採用編年體裁的形式,記述自清軍入關到清帝退位共二百六十八年間的重大史事,對有清一代的中國歷史作了一番全景展示,編著者旁徵博引、博涉專精、綜貫會通,對以往的清史研究作了一次認真的總結,比較清晰地描繪了清代歷史發展的進程。為清史研究提供不易蒐集的資料和比較系統的線索,為高等學校文史專業和歷史愛好者提供參考用書。

基本介紹

  • 書名:清史編年
  • 作者: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 
  • ISBN:9787300031071 
  • 類別:國學古籍
  • 定價:1280.00元
  •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0
  • 裝幀:精裝
  • 開本:16開
  • 印刷時間:2000
  • 上書時間:2011-05-16
創作背景,內容簡介,前言,圖書評價,

創作背景

《清史編年》,大型清史著作,中國人民大學清史所,歷時二十年編撰,李文海主編,共十二卷,六百餘萬字,2000年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
清朝歷史年代遐長,前後近三百年,各種類的典籍、檔案、文獻、資料等浩如煙海,在整理、歸納、編選大量史料的基礎上,對其深人研究,當然是一項極其艱巨的任務。而這項任務,絕不是少數人和某些單位所能單獨勝任完成的。

內容簡介

《清史編年》,採用編年體裁的形式,記述了自清軍入關到清帝退位共二百六十八年間的重大史事,對有清一代的中國歷史作了一番全景展示。在日前舉行的出版座談會上,與會的清史專家盛讚此書的編著者在現代學術視野的觀照下,繼承並發揚考據學的傳統,運用旁徵博引、博涉專精、綜貫會通的治史方法,對以往的清史研究作了一次認真的總結,比較清晰地描繪了清代歷史發展的進程。

前言

主編 李文海
《清史編年》從1985年出版第一卷,到現在12卷全部出齊,前後經歷了15年時間。如果從開始組織力量編撰此書的1980年算起,則已經整整20年了。
20年時間,說長不長,說短也不短。這有兩層意思。一層意思是老話:在歷史長河裡,20年時間只不過是轉眼一瞬,套用我讀國小時做作文常用的八股腔,真是“如白駒之過隙”;但對於個人來說,卻占用了全部學術生命的三分之一左右,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巨大的學術工程。還有另一層意思:用20年的時間搞一部書,在如今某些“倚馬萬言”、一年可以出好幾部著作的才子們,或那些善於抓住“商機”、個把月就可以編出一部什麼“大全”之類的“攢書家”看來,一定會覺得不但迂得可笑而且傻得可憐。但是,歷史上用十幾年甚至幾十年時間編著一部書,其實倒是很普通、很常見的事情。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前後寫了14年。班固的《漢書》,經過25年的努力始告完成。被後人譽為“史家絕作”的《資治通鑑》,寫作過程歷時19年。談遷的《國榷》,由於經歷了特別的坎坷,寫作時間竟長達35年之久。這裡我必須趕快申明,提到這些,絲毫沒有要把這部《清史編年》擠進那些史學經典和學術巨著行列的意思,只不過是就時間論時間,從《清史編年》的經歷生髮出一點這樣那樣的感慨。
編寫《清史編年》的任務,最早是由我們敬愛的老校長、著名明清史專家郭影秋同志提出的。新中國成立以後,老一輩革命家毛澤東、周恩來、董必武以及稍後的鄧小平同志等,都曾經提出並關心過編寫清代歷史的任務。為了落實他們的指示。中國人民大學專門成立了清史研究所,以便集中力量、集中時間編寫一部以唯物史觀為指導的大型《清史》。郭影秋同志提出,編寫《清史》,首先要從基礎工作做起,要在蒐集資料、理清史實的基礎上,先編一部清代歷史的大事記,然後再從各個方面拓展對清代歷史的研究。根據影秋同志的意見,清史研究所組織了由林鐵鈞、史松同志牽頭的專門力量,從事此項工作。這項工作的成果,就是這套由戴逸同志擬定書名的《清史編年》。
《清史編年》編撰的指導思想和寫作原則,影秋同志在《序言》中已經作了精闢詳盡的論述,修訂再版本將這篇<序言)列於卷首,同時重印了原書《凡例》,以便為讀者的閱讀提供方便。
清史研究是本世紀才開始誕生並得到迅速發展的一個史學分支學科。清史這個領域,吸引了愈來愈多的國內外史學家們的研究興趣,也引起了社會各方面的普遍關注。這種現象的出現,首先是由這門學科本身的特點所決定的。清朝是中國封建君主專制統治的最後一個王朝。在這個王朝統治時期,中國經歷了在世界範圍內由先進到落後的歷史轉折,經歷了由一個獨立的封建國家到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的歷史轉折。也經歷了由中世紀到近代社會的歷史轉折。正是在這種巨大而深刻的變化中,蘊含了極為豐富的歷史內容,也同今天社會生活各個方面產生了緊密的聯繫。不僅今日之版圖疆域及新中國成立之初的人口基數奠定於清朝,而且當代中國的經濟、政治、文化、軍事、外交、民族關係等諸多方面的問題,也大都是由清朝演化、延伸而來。可以說,要深刻了解中國的國情,離不開對清代歷史的科學認識。清史研究具有極為強烈的現實意義。
《清史編年》是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諸多科研成果之一種。這是集體研究的成果。第一卷由史松、林鐵鈞負責編寫;林敦奎、徐濱、向曉、羅遠道、曹月堂、胡又環、陳洪等同志曾先後提供了參考資料。第二卷和第三卷由林鐵鈞、史松主編;陳洪、胡又環、羅遠道、孫家驤、袁定中、向曉、曹月堂、徐濱等同志參加了編寫。第四卷由史松主編;向曉、胡又環參加了編寫。第五、六卷由郭成康編寫。第七卷由林鐵鈞編寫。第八卷由陳樺編寫。第九卷由尹福庭編寫。第十卷由楊東梁、譚紹兵、黎烈軍編寫。第十一卷由潘向明編寫。第十二卷由遲雲飛編寫。
黃興濤同志認真審閱了第六卷以後的各卷書稿,並提出了許多重要的意見。作為本書的責任編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的孟超、劉仰東同志付出了許多心血和勞動。沒有他們的努力,這部書要在本世紀的最後一年出版,實在是極不容易的。
2000年2月25日 於中國人民大學林園

圖書評價

《清史編年》是一部編年體的清史長編,但它與舊的編年史書有所區別,主要在於它力求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方法,整理、分析、揚棄和歸納繁雜的清代史料;堅持實事求是,力求準確地揭示清王朝興起、發展、衰落和覆滅的全部歷史進程。
清史專家盛讚此書的編著者在現代學術視野的觀照下,繼承並發揚考據學的傳統,運用旁徵博引、博涉專精、綜貫會通的治史方法,對以往的清史研究作了一次認真的總結,比較清晰地描繪了清代歷史發展的進程。《清史編年》,為清史研究提供不易蒐集的資料和比較系統的線索,為高等學校文史專業和歷史愛好者提供參考用書,為清史研究者們提供了一套不可多得的資料參考書和工具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