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背景,戰爭起因,沙瑪爾巴出走,銀錢與土地之爭,戰爭經過,首次開戰,短暫和平,廓軍再侵,福康安入藏,備戰日喀則,收復擦木、濟嚨,進兵廓爾喀,廓爾喀請降,戰爭結果,主要功臣,戰爭影響,政治,軍事,經濟,文化,戰爭評價,清朝方面,尼泊爾方面,
戰爭背景
十八世紀前期的
尼泊爾分為數十個互不統屬的部族。居住在
加德滿都谷地的陽布(今加德滿都)、廓庫穆(
巴德崗)、葉楞(
帕坦)三部落於
雍正年間入貢中國,清人依
藏語讀音稱之為巴勒布。十八世紀後期,居於巴勒布西北的廓爾喀部族興起。廓爾喀人在
沙阿王朝的
普利特維·納拉揚·沙阿(清朝譯作“博納喇赤”)統治時期,趁巴勒布內亂,“漸次將巴勒布三部落侵奪,周圍二十餘處部落,全行占據”。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廓爾喀遷都至原屬巴勒布的陽布,形成了統一的
尼泊爾王國(又稱廓爾喀王國)。
尼泊爾境內多高山,地狹人稠,“國內之民難於自給,亦必別覓出口”,迫切需要向周邊擴張領土。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年幼的喇納巴都爾(拉納·巴哈杜爾·沙阿)繼承王位後,其叔巴都爾薩野(Bahadur Shah)攝政,將擴張矛頭指向北方的西藏。
廓爾喀與
後藏交界,貿易關係密切。乾隆帝五十三年(1788年),藏廓發生貿易糾紛,適逢
六世班禪之弟沙瑪爾巴正與其兄仲巴呼圖克圖發生內爭,沙
瑪爾巴請求廓爾喀兵相助。於是,廓爾喀兵以“西藏運往之食鹽摻土”等為藉口,乘機進攻西藏。
戰爭起因
沙瑪爾巴出走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六世
班禪額爾德尼在北京圓寂。班禪之兄仲巴呼圖克圖護送班禪靈柩返回
日喀則札什倫布寺,得到乾隆皇帝賞賜及王公貴族供奉的大量金銀寶物,“無慮數十萬金”,“珍寶不可勝計”。仲巴呼圖克圖有一同母異父之弟,為
白教沙瑪爾巴活佛,與信奉
黃教的仲巴呼圖克圖不睦。仲巴呼圖克圖將乾隆皇帝賞賜之財物“悉踞為己有,既不布施各寺,番兵、喇嘛等亦一無所與”。沙瑪爾巴垂涎其財物不得,遂生怨忿,乃以朝拜佛塔為名出走至尼泊爾。廓爾喀王族尊崇
紅教,素與沙瑪爾巴通好。沙瑪爾巴極言札什倫布寺所得財物之豐厚,又將藏兵虛實相告,唆使廓爾喀入藏劫掠。
銀錢與土地之爭
清代西藏所用之銀錢,原為藏人將白銀交予巴勒布人,委託其鑄成巴勒布銀幣(藏語稱之為“章噶”),再運回藏內使用。巴勒布人往往從中摻雜銅、鉛,再運回西藏換取純銀,以謀厚利。廓爾喀兼併巴勒布各部之後,鑄造新錢,其成色較巴勒布錢為高,故要求西藏將廓爾喀新錢1圓折巴勒布舊錢兩圓使用。西藏噶廈認為折價不公,未予應允。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五月,廓爾喀致書
噶廈,聲稱:“西藏境內所用的錢兩,都是我們巴勒布鎔鑄的。此後都使用新鑄錢文,舊錢不可再使用。而且西藏與巴勒布接壤地區的聶拉木、濟嚨兩個地區,原本就是我們巴勒布的地方,仍然應該歸還我們。如果你們還覺得應該理論,可以派遣官員前來。”
噶廈回復廓爾喀稱:新鑄之錢數量甚少,不足以流通,仍將新舊銀錢混用;聶拉木、濟嚨兩處都系
西藏地方,雙方並無疑議;現在天氣炎熱,待立冬時再派人前往與之理論。但噶廈未向駐藏大臣稟告此事。廓爾喀又指責西藏對巴勒布貨物“任意加收稅項”,並向販往巴勒布的食鹽中摻土,決意入侵藏地。
尼泊爾方面的文獻記載,則與中國略有不同。尼泊爾方面聲稱,廓爾喀同西藏發生銀錢糾紛之後,攝政王巴哈都爾·沙阿(巴都爾薩野)希望同
西藏地方簽訂新的貿易條約,但遭到粗魯拒絕,並警告廓爾喀不要動用武力。廓爾喀第二次派往拉薩的使團又遭到扣留,因此使得巴哈都爾·沙阿非常憤怒,決定入侵西藏。
戰爭經過
首次開戰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六月,素爾巴爾達布率
廓爾喀兵3000人,先後占領西藏南部邊境之
聶拉木、濟嚨宗(今西藏吉隆東南)、宗喀宗(今吉隆)等地,圍攻協噶爾宗(今西藏定日)。
七月,清軍反擊。命
駐藏大臣雅滿泰率駐藏
綠營兵及駐達木厄魯特蒙古兵,前往札什倫布(今
西藏日喀則)慰問班禪,並與班禪之兄仲巴
呼圖克圖部署沿邊防禦;命駐藏大臣慶麟主持前藏地區之防禦;命
四川總督李世傑、四川提督成德,抽調滿、漢、藏兵4000餘人,由成德統領,馳赴
後藏,命尚在熱河之
成都將軍鄂輝速返成都,至西藏統兵。為保證作戰軍隊糧草,暫撥達賴、班禪庫存,並於藏內買糧。乾隆帝並遣
御前侍衛巴忠為欽差大臣,赴藏主持用兵。時西藏駐有清軍500人,藏兵1600人,台站兵1300人。慶麟在接到朝廷諭旨之前,便調藏內500人綠營兵及
察木多、達木等兵700人,分路堵御廓爾喀侵略軍。四川總督李世傑亦於成都抽調滿兵500名,綠營兵1300人,屯練降“番”兵1200人,俱交提督成德、總兵
穆克登阿率領,經由
打箭爐(今四川康定)、巴塘、里塘(今四川
理塘)、察木多,馳赴後藏。但是,當清軍日夜兼程,奔赴藏廓邊境之時,
達賴喇嘛、仲巴呼圖克圖和噶布倫班第達、慶麟、
雅滿泰等,已私下同廓爾喀議和,後得到巴忠、鄂輝、成德等贊同。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初,藏廓簽定協定,由西藏噶布倫每年向廓爾喀交納元寶300錠,作為聶拉木、濟嚨宗、宗喀宗三地的贖金,廓爾喀退兵。此事,巴忠、雅滿泰等隱瞞不上報。三月,鄂輝等率清軍“收復”失地。因廓爾喀兵先已陸續撤回,故未遇任何抵抗。六月,清廷調整西藏之防務,加強札什倫布等地防兵,於宗喀宗、聶拉木、濟嚨宗等要地修砌卡碉。並調整與廓爾喀貿易之政策。清軍此次出兵雖未交戰,已耗費軍餉百餘萬兩白銀。巴忠以有功之臣離藏回京。
短暫和平
廓爾喀退兵後,清廷不得不撤換一批擅權、失職的西藏官員。駐藏辦事大臣舒濂包庇聚斂舞弊的達賴喇嘛之兄羅布藏多吉、同母弟羅布藏根敦扎克巴,與幫辦大臣普福互相參奏。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四月,成都將軍
鄂輝奉旨入藏查辦。五月,乾隆皇帝將舒濂革職,以普福為辦事大臣,雅滿泰為幫辦大臣。七月,又將普福革職,降為
三等侍衛,命
保泰入藏接替駐藏辦事大臣普福之職。八月,命舒濂解送達賴喇嘛之兄弟來京。同時,令西藏的攝政活佛濟嚨呼圖克圖來京,遣噶勒丹錫哷圖呼圖克圖阿旺楚爾提木入藏主政。雅滿泰、保泰分別與當年十月二十日、十一月二十九日抵達拉薩上任。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十月,廓爾喀遣大頭目一人、小頭目兩人來到
拉薩,依照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的約定,索要贖地銀兩。新上任主政的噶勒丹錫哷圖呼圖克圖拒絕給付。
達賴喇嘛還派喇嘛敦珠布朋楚克、
博爾東到邊境上放言,廓爾喀既已成為大清屬國,則不應照前約索要贖地銀兩。廓使又請朝廷賞給廓爾喀王拉納·巴哈都爾·沙阿俸祿及土地,也被駐藏大臣普福回絕。廓使一事無成,只得返回。
達賴喇嘛則派堪布托格穆特、商卓特巴吉彌敦第、仔琫第卜巴赴廓爾喀商談,打算付給廓爾喀150個元寶,同時將原訂契約撤回,永絕瓜葛。廓方以托格穆特地位不高,指名要求達賴喇嘛叔父阿古拉與噶倫丹津班珠爾來邊境商談。此時阿古拉已去世,不久,派去商談的堪布托格穆特也在廓爾喀病逝。
西藏地方的一系列舉措,令廓爾喀攝政王巴哈都爾·沙阿非常憤怒。巴哈都爾·沙阿感到進退兩難:若發動戰爭,則必然要投入大量經費、部隊和武器,因為清廷方面顯然已經對廓爾喀有所戒備;若放棄戰爭,則之前盟約的被撕毀令他非常不甘。最終他聲稱要懲治西藏地方的背盟,仍然決定:再次入侵西藏。
廓軍再侵
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噶勒丹錫哷圖呼圖克圖圓寂,
八世達賴喇嘛再度執政。五月,達賴喇嘛令噶倫丹津班珠爾赴邊界,與廓爾喀密談撤約事宜。五月十一日,丹津班珠爾、扎什端珠布、
札薩克喇嘛格桑定結自拉薩啟程前往聶拉木,向
駐藏大臣稟稱檢閱軍隊、修葺廟宇,實則繼續與廓方商談贖銀撤約之事。噶倫丹津班珠爾等認為,此前帶去的元寶只及半數,難以撤回契約,於是又攜150個元寶前往。一路上,扎什倫布寺、薩迦寺喇嘛及駐守聶拉木之戴琫江結也加入談判使團。
六月上旬,噶倫丹津班珠爾抵達聶拉木之沖堆(今聶拉木鎮充堆),札薩克喇嘛格桑定結與扎、薩二寺喇嘛則受沙瑪爾巴活佛之邀來到扎木(今聶拉木縣
樟木鎮)。六月二十二日(西曆7月22日),噶倫丹津班珠爾、扎什端珠布、戴琫江結在沖堆,遭到廓爾喀兵突襲,被俘後押往廓爾喀都城陽布。格桑定結、扎、薩二寺喇嘛、聶拉木教習軍官王剛、馮大成等人也同時被拘押。七月,廓爾喀軍隊再次侵入聶拉木和濟嚨。廓軍兵分兩路,一路由達莫達爾·潘德(《
清史稿》稱之為“噶箕·旦姆達爾·邦里”)率領,自濟嚨進攻宗喀;一路由阿比曼·辛格率領,從聶拉木進攻
定日(在今
定日縣西);另有一路繞過定日,經薩迦直趨日喀則。
八月三日,廓軍攻占定日、濟嚨。八月十六日,廓軍攻陷
薩迦。同日,保泰送年僅10歲的
七世班禪額爾德尼前往拉薩,命仲巴呼圖克圖留守札什倫布寺。札什倫布寺濟仲喇嘛羅布藏丹巴與群僧占卜,得到“不可與賊作戰”的神示。仲巴呼圖克圖遂遣人赴廓營求和。然而,該使者半路逃走,於是寺內外喇嘛三千餘人紛紛潰散。仲巴呼圖克圖也攜金銀及班禪所余貴重物件,裝為233捆,先行逃出。二十一日,廓軍隊長(Captain,清人譯作“噶布黨”)瑪木薩野攻入札什倫布寺,寺內僅餘9人。瑪木薩野即入住班禪額爾德尼禪房內,大小頭目分據各處,將金銀佛像、供器、貯藏及靈塔鑲嵌之珍珠珊瑚寶石等物盡行掠去。冊封六世班禪的金冊也被盜走。
九月初,廓軍進攻日喀則
宗城,都司
徐南鵬率80人堅守,擊斃廓軍10餘人、頭目1人。圍攻八晝夜後,廓軍仍不能破城,遂攜所掠財寶退往邊境。
福康安入藏
乾隆皇帝判定廓爾喀此次犯邊,志在劫掠後藏財物;此時冬雪迫近,廓軍必不能進兵
前藏。一俟朝廷調集大軍進討,廓軍便可從容遁去。因此,乾隆皇帝決定大舉出兵,待來年春雪消融後攻入廓爾喀腹地,令其徹底臣服,不敢復萌故志。因成都將軍
鄂輝等人資望尚淺,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九月二十五日,皇帝召平定台灣林爽文叛亂的
兩廣總督福康安來京。十月,福康安抵京,授將軍銜,督辦西藏軍事。以平台之役中福康安的副手
海蘭察、
台斐英阿等為參贊大臣,率黑龍江
索倫、達呼爾兵丁千名,由
青海入藏,征討廓爾喀。十二月,四川提督
成德在聶拉木拍甲嶺一役戰勝廓軍。
從西北前後入藏的官兵有(1)福康安及其隨員,(2)海蘭察及100名侍衛,(3)
烏什哈達、
岱森保及所率1500名索倫
達斡爾兵。陝甘總督
勒保、青海辦事大臣奎舒奉旨預為籌辦乘騎、運畜、糧秣、柴薪、台站、嚮導等事宜。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十二月十五日,福康安抵達青海
西寧,一切都已準備就緒,大致是,陝甘總督勒保從屬下
甘肅綠營調出了1500匹馬供官員使用,青海辦事大臣奎舒通過青海蒙古王公從各旗採購了3000多匹馬,供索倫達斡爾兵騎用;遙接西藏沿途設立了傳遞文書信息的台站,派綠營兵和當地蒙古兵共同駐守,後因另有川藏驛路可用,這一線台站在全軍分批經過完畢即卷撤。福康安於十二月二十日離開西寧,嚴冬中走上寒冷荒涼崎嶇的
青藏高原,並站兼行,乾隆五十七年正月二十日(1792年2月12日)到拉薩,全程將及5000華里,包括耽擱日數在內,用了50天。他詢問藏人,皆雲對比喇嘛等行走需一百二三十日,可謂快速。
福康安進入藏境後,接見達賴喇嘛遣來迎接的高級官員,即逐一詢問廓爾喀兩次滋事的緣由,並札詢鄂輝、成德,令將先後情節據實答覆。
備戰日喀則
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正月二十三日,福康安於
布達拉宮會見
達賴喇嘛、
班禪等,以面奉諭旨再次傳達嘉獎達賴喇嘛深明大義,不聽保泰內遷妄請,並正式提出,將來事定,辦理善後時,必須另立《
章程》,逐條辦事,務使邊圉永寧。對於達賴喇嘛、班禪的回答相當滿意。及至談論公事訖,福康安斟酌上諭及實情,擬遵佛法,向達賴喇嘛、班禪施禮,為喇嘛婉拒,但後來私下仍向達賴行了叩首禮。
福康安在拉薩停留了近二十七天后,去
後藏。在這期間,憑藉他的地位威望,及大軍將到的聲勢,向西藏上層宣諭援藏用兵的意義。二月間,福康安檄令布魯克巴(
不丹)、哲孟雄(
錫金)及界外的作木朗、
披楞(指
英國東印度公司)等。發兵合攻廓爾喀,但被乾隆皇帝批評為時過早,不夠策略。上述各部接到福康安檄令後,反應消極。達賴喇嘛也於二月九日(1792年3月1日)致函英國東印度公司首腦,促請勿聽信廓爾喀求援的讕言。
福康安奉詔檢讀後,認為廓爾喀當滋擾之後,尚逞此詭譎之辭,實堪痛恨。二月十日,海蘭察也到了,福康安得到了兩名軍事助手。三月十五日,乾隆皇帝特授福康安為“大將軍”,俾其等列威嚴在一般外省駐防將軍之上。旨意傳至西藏,當在四月。三月內,福康安檄諭廓爾喀王子,希望能夠和平罷兵,但如果廓爾喀執意開戰,清廷也時刻準備著。清廷檄諭口氣很強硬。
收復擦木、濟嚨
稍前,即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正月,成德收復聶拉木東官寨,陣斬廓軍將領呢瑪叭噶嘶、踏巴。二月,
川軍攻克聶拉木的廓軍西北碉寨,俘獲瑪木薩野之侄咱瑪達阿爾曾薩野,聶拉木全境收復。閏四月十八日,福康安、海蘭察、
惠齡由日喀則馳往
江孜,督運軍糧。二十七日,抵達定日之第哩朗古,與成德會合。福康安、海蘭察等分頭察看聶拉木、絨轄等地後,率主力前往宗喀,決定由濟嚨向南,攻入廓爾喀。
五月六日,福康安、海蘭察領兵行至宗喀以南的轄布基,進攻擦木山隘(在今
吉隆縣宗喀鎮南)。是日夜,清軍乘雨分兵五路,海蘭察居中,哲森保等由東西兩山夾擊廓軍營寨,莫爾根保繞到營後偷襲。
初七日黎明之時,清兵攻克擦木山樑上的兩座廓軍石碉樓,斬殺二百餘人。初八日,清軍進至瑪噶爾轄爾甲,擊潰由濟嚨前來迎戰的廓軍。初十日,清兵攻克濟嚨,斬殺640餘人,俘虜200餘人。至此,西藏全境收復。
進兵廓爾喀
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五月十三日(西曆1792年7月1日),福康安、海蘭察率軍由濟嚨啟程,沿吉隆河東岸南下。十四日,清軍過藏廓邊界之擺嗎奈撒,進入廓爾喀境內之熱索瓦(尼泊爾語Rasuwa),與廓軍隔熱索河對峙。熱索河為吉隆河支流,其上有木板浮橋,即熱索橋。廓兵在熱索河北岸索喇拉山上築碉樓一座,南岸臨河有碉樓兩座,並將熱索橋木板撤去,憑河據守。十五日,清兵佯攻河北岸的廓軍碉樓;另遣金川藏兵翻越兩座高山,繞道至熱索河上游六七里處,伐木做筏,渡河後沿南岸疾行,突襲臨河碉房。南岸廓兵出卡抵禦之際,北岸的清兵主力搭橋渡河,一舉奪取三座石碉,是為熱索橋之戰。
得知清軍將至首都的時候,廓爾喀王
拉納·巴哈都爾·沙阿逃往臨近
英屬印度的邊境。留守陽布的王叔巴哈都爾·沙阿召見被扣押的噶倫丹津班珠爾,請求其轉告福康安,廓爾喀侵犯藏境,全因沙瑪爾巴活佛唆使,並保證歸還扎什倫布寺財物,賠償在沖都被襲的官兵命價。此外,巴哈都爾·沙阿向英屬印度殖民政府求助,希望得到武器彈藥的支持。
印度總督康沃利斯侯爵考慮到若公開支持廓爾喀,勢必會使英國人在
廣州的貿易受到影響,因此拒絕了這個要求。但後來,康沃利斯又發現,這是控制廓爾喀地區商業貿易的絕佳時機,便派海德拉巴邦的執政者詹姆斯·阿基琉斯·克爾派屈克率英國使團前往廓爾喀。
六月二十五日,廓爾喀頭人噶布黨普都爾幫里、噶箕朗穆幾爾幫里、達薩爾(Taksari,官職名,掌管鑄錢)乃爾興、小頭目巴拉巴都爾哈瓦斯4人及隨從20餘人,來到雍鴉大營,將去年在沖堆被擄走的丹津班珠爾、扎什端珠布、藏軍營官聶堆、盧獻麟、馮大成等人送還。福康安面諭廓爾喀頭人,令其遵辦五條事宜,方準其投降:“廓兵須退出噶勒拉、堆補木、甲爾古拉、集木集等處山樑;廓爾喀王喇納巴都爾、王叔巴都爾薩野親自前來;將沙瑪爾巴活佛屍骨及其徒弟交出;所掠之扎什倫布寺財寶全行歸還;交出乾隆五十四年與丹津班珠爾私訂之契約,不得再提西藏交付贖銀之事。 ”清兵將廓使送還7天后,並無回音。廓軍仍占據諸處山樑。
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七月二日,清軍進攻噶勒拉、堆補木。在進攻甲爾古拉山時,廓爾喀軍隊誘清軍進入叢林,隨後三面放火燒林。清軍失利,台斐英阿、阿滿泰、莫爾根保、英貴、張占魁等人戰死,是為帕朗古之戰。
廓爾喀請降
乾隆五十七年八月八日(西曆1792年9月23日),廓爾喀管事頭人噶箕第烏達特塔巴來到清軍大營,請求歸誠,並代廓王、王叔進京朝覲。十九日,福康安準其歸降。二十一日,清軍開始從帕朗古撤回。九月四日,清兵全部撤回濟嚨。
清兵撤退的同時,福康安派穆克登阿勘察西藏、廓爾喀邊界。十月十五日,福康安來到拉薩,達賴喇嘛率僧俗官員出迎。福康安在拉薩停留了四個多月,與惠齡、
孫士毅、
和琳擬定了《
藏內善後章程》。十二月二十三日,廓爾喀貢使抵達京師,並謁見和珅。次日,貢使覲見乾隆皇帝。二十七日,皇帝準許恢復喇納巴都爾的王爵、巴都爾薩野的公爵名號。白教活佛夏瑪巴欽定不準轉世,弟子一律改宗黃教。
戰爭結果
乾隆五十七年八月八日(1792年9月23日),廓爾喀在清軍的凌厲攻勢下請求投降,八月十九日,清軍準降。清兵撤退的同時還勘察西藏、廓爾喀的邊界。福康安等人擬定了《藏內善後章程》。雙方經過會商,共提出一百零二項條款。次年正月,經清政府修訂為二十九條,即《
欽定藏內善後章程》,改革並充實了多項方針,加強了
駐藏大臣的職權和地位。
經過了這場戰爭,廓爾喀的勢力受到削弱。之前被其所滅的
錫金也得以復國,不過其原有領土仍有一部分被廓爾喀占據。在廓爾喀與清朝議和之後,由克爾派屈克率領的英國使團才到達廓爾喀,希望同廓爾喀就武器之事進行會談。巴哈都爾·沙阿拒絕了英國人的建議,將這個使團禮送出境。雖然和約已經達成,但西藏地方對廓爾喀依然非常戒備。八世達賴希望聯合廓爾喀的鄰國來與之對抗,曾派遣一個代表團去英屬印度當時的首都的加爾各答,希望與
不列顛東印度公司合作,來牽制廓爾喀。
主要功臣
反擊廓爾喀十五功臣
大學士一等忠銳嘉勇公兩廣總督:福康安
大學士兵部尚書:王傑
都統銜護軍統領:台婓英阿(犧牲)
反擊廓爾喀後十五功臣
副都統銜能登額巴圖魯:阿穆爾塔
副將銜四川土都司:木泰爾
二等侍衛:莫爾根保
甘肅副將:達音泰
戰爭影響
政治
清朝用兵西藏,進一步提高了清朝中央的威望,促進了西藏地方對清中央政府的向心力作用。清朝用兵西藏又推進了民族關係和民族融合的發展。在西藏人民的支持下,清軍迅速收復失地。清軍旋即而歸,廓爾喀派人至北京認罪。清朝兩次派軍入藏,驅逐廓爾喀的入侵,保衛了西藏,鞏固了邊防,增強了漢藏等各族人民的愛國主義精神。此外,清政府又對藏事作了重大整頓。乾隆帝批准了由福康安、
和琳、惠琳等奉旨酌籌的《
藏內善後章程》,即清政府於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頒發的著名的《新訂章程二十九條》,又稱為《藏內善後章程二十九條》。章程對西藏地方的政治、經濟、軍事、法制和外事等方面均作了明確規定。
軍事
清政府為了加強西藏地方管理、鞏固勝利、穩定政局,參照慣例,決定在前後藏邊防要隘、交通樞紐、重要城鎮,以及川邊至拉薩的台站,均派兵駐防,總計兵力1300餘名。
章程規定整編藏軍,設藏兵3000名,駐紮前藏1000名、後藏1000名、定日500名、江孜500名。《藏內善後章程二十九條》對藏軍的各級軍官(代本、如本、甲本等)、藏軍薪俸、餉銀、操防、軍器、馬匹等,以及清朝派駐前後藏及各地的官兵額數、駐防等方面章程也作了具體的規定。整編後的藏軍作為清中央政府領導下的一支地方軍隊,在以後維護地方安定和抗擊外敵侵略的鬥爭中發揮了積極作用。章程規定駐藏大臣每年五、六月輪流一人,到後藏巡邊,“操閱番兵”;檢查和維護邊界;在重要的邊防要隘設立定額駐軍,分防巡守。隨著乾隆年間在西藏重新布署駐防清軍、頒布和執行章程以及藏軍的整編,清朝用兵西藏的能量達到極至,駐兵西藏形成制度化和法律化。上述舉措,作為歷史定製,直至清末。它對於鞏固和加強清朝統一、維護對西藏的主權、鞏固國防、促進西藏社會的穩定和發展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經濟
清軍平定廓爾喀,進藏駐藏對西藏地方社會經濟的發展也產生了積極的影響。清朝自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用兵西藏後,即打通了
川藏、滇藏和青藏三條進藏主幹驛路,沿途添設軍站,設定糧台,派兵守護,保障了進藏交通的通暢。這有利於西藏與內地之間的貿易往來,當時留駐中甸、
打箭爐、
巴塘、
理塘、察木多、
拉薩等地的漢人和商貿小販日益增多。清朝每次用兵西藏,均動員了川、滇、青等藏區的僧俗民眾、土司和部落頭人,徵調大量的人力、畜力和物力擔當後勤供應,保障軍需物資運藏。清朝官府對所征烏拉都付給腳價,對西藏地方政府的供應採取購買方式付給銀兩。如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就西藏籌辦軍用糧餉事,對於駐藏官兵的口糧供應,形式多樣。如雍正帝曾下旨將駐藏官兵的口糧,由官府發給銀兩,到藏之日,由士兵自行買備。乾隆十八年(1753年)以後又實行提前採買貯存,以免出現供糧危機。清軍出錢在藏區購買數量龐大的軍糧物資,多少帶有商品買賣的性質,在某種意義上有利於刺激西藏農牧業生產和商品經濟的興起。
推行軍屯是清代就近解決戍邊部隊糧餉問題的又一辦法。清自康熙年間用兵西藏後,逐漸在鄰近的川(如大小金川)、滇(如中甸和維西)、青(如西寧至格爾木)等省藏區推行軍屯。雍正九年(1731年),清廷即派兵在青海柴達木盆地的額色爾津地方築城建廒,進行屯田。官府還將直隸、山西、河南、山東、陝西五省軍流罪人犯發配到青海大通布隆吉爾等處,令他們一同開墾那裡的土地。屯田地區除接受犯人之外,還吸引不少漢人向藏區遷移,官府給予屯田眷屬的待遇。對投誠的藏民,官府也安插與漢人一體屯墾。屯田帶有軍民混合、漢藏結合的特點。這些屯田,支持了西藏,解決了駐藏清軍的一部分養贍問題,減少了內地供糧的壓力。屯田不僅是對藏區農牧業生產有示範效應,而且也有利於促進藏區的開發。
文化
平定廓爾喀後,清軍進藏和駐藏極大地推動了西藏與內地、藏族與漢族之間的文化交流。清軍把軍用物資、生活用品以及內地先進的農耕、畜牧、建築、藝術等方面的技術帶進西藏,又把西藏的文化及地方特產、各種藝術品等帶回內地,形成廣泛的交流。清軍進藏後主動學習藏族文化,清統治者鼓勵清軍要“熟悉夷情”,士兵主動適應高原生活,甚至與藏族通婚。藏族也向清軍學習先進的內地文化和生產技術。清軍作為一個文化的載體,在與藏族的接觸中,留下了許多反映藏漢民族文化交流的歷史遺蹟。由清軍建造的分布於拉薩等西藏各地的關帝廟就是其中的重要反映。
清軍在西藏建有10多座
關帝廟,除了至今尚存的拉薩
磨盤山關帝廟之外,見於記載的還有:(一)拉薩北郊扎什城關帝廟(即今娘熱路
扎基寺遺址)。(二)
拉薩城東南方向的關帝廟。(三)後藏扎什倫布寺旁的關帝廟(為康熙年間平定西藏後所建)。(四)山南澤當關帝廟(位於澤當鎮西邊,東南靠貢布日山,北臨雅魯藏布江岸,為18世紀留居當地的漢民所建)。(五)藏北嘉黎關帝廟(康熙年間清朝綠營兵丁常駐嘉黎,此廟為清軍所建)。拉薩的磨盤山關帝廟是西藏僧俗人民緬懷中央政府和清軍歷史功績及祭祀關公的地方,每年駐藏綠營官兵、駐藏大臣衙門官員及隨行人員、內地各族商人及其家屬、當地藏族僧俗都會前去祭拜。人們祭祀關公以實現祈福、祛病、消災、避禍、求官和佑安等願望和要求。歷史上磨盤山的香火四季不斷,它是漢藏文化進行交流的一種體現。
戰爭評價
清朝方面
此戰,清軍第一次作戰不利,西藏地方政府接受屈辱條件而議和,招致
廓爾喀兵再次入侵。後期,乾隆帝決心堅定,
福康安指揮果斷,清軍連續作戰,大敗廓軍,保衛了中國的領土。清軍深入廓爾喀境內以圖搗穴擒首,但受制於後勤補給艱難等原因,未能達到滅廓爾喀的目的,一定程度上勞師損兵。不過此次反擊戰對於以後穩定中廓關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廓爾喀經此戰被打服,成為清朝最後一個也是最長久的藩屬國。征討廓爾喀的戰爭,前後持續了一年有餘,這場戰爭清朝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打擊了外來侵略者,鞏固了祖國西南邊陲,解除了西藏地方的災難,深得西藏人民的擁護。
清朝方面,把這次戰爭列為“十全武功”之一。清兵自廓爾喀凱旋之際,乾隆帝回憶即位後在邊疆地區的大型戰爭,因作《十全記》以紀其事:“十功者,平準噶爾為二,定回部為一,掃金川為二,靖台灣為一,降緬甸、安南各一,即今二次受廓爾喀降,合為十”。乾隆帝因此自稱“十全老人”。中國學者將這場戰爭定性為廓爾喀對西藏的侵略戰爭,由廓爾喀率先挑起。
尼泊爾方面
尼泊爾方面,則認為廓爾喀兵在這場戰爭中作戰英勇,但是由於清軍在人數上的壓倒性優勢,使廓爾喀被迫議和。而且尼泊爾人認為攝政王
拉納·巴哈都爾·沙阿是一位偉大的軍人和征服者,尼泊爾能夠困擾像中國這樣的大帝國,挫敗像
英國這樣的強國,以及把小小的尼泊爾變為大尼泊爾,全歸功於巴哈都爾·沙阿的智慧、果敢和遠見。尼泊爾學者承認這場戰爭是尼泊爾主動發動的。但將第一次戰爭的起因歸咎於
西藏地方對尼泊爾使者的態度粗暴惡劣,第二次戰爭的起因則歸咎於西藏地方的背約。不過,尼泊爾學者承認這是一場侵略戰爭,並且承認廓爾喀軍隊曾對西藏進行燒殺劫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