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冷枚耕織圖

清冷枚耕織圖

《清冷枚耕織圖》是清代畫家冷枚創作的一幅中國畫。冷枚《耕織圖》中“男耕女織”是傳統所認可的社會角色分工,意指男性耕種、女子在家從事紡織,各司其職。在以農立國的中國,不僅代表滿足人民基本的衣食所需,也攸關國家整體的經濟生產,因此獎勵農桑也是統治者所積極推行的政策。該畫構圖,筆法精細,設色明麗。圖描繪女子坐在紡織機前勤勞工作的情景,並有友人與孩童在旁觀看。地面與屋牆多采斜向布置,近大遠小,秩序井然,已有清楚的空間透視意念,也較著著意於描繪物象的明暗光影與凹凸立體,顯然已融入西洋畫法的影響,這也是冷枚繼承自焦秉貞作品的特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清冷枚耕織圖
  • 作者:冷枚
  • 創作年代:清代
  • 畫作類型:設色中國畫
  • 文物原屬:故宮舊藏
  • 現收藏地:台北故宮博物院
  • 材質:絹本
  • 規格:22.8×24公分
畫作背景,作品賞析,作者簡介,

畫作背景

「男耕女織」是傳統所認可的社會角色分工,意指男性耕種、女子在家從事紡織,各司其職。在以農立國的中國,不僅代表滿足人民基本的衣食所需,也攸關國家整體的經濟生產,因此獎勵農桑也是統治者所積極推行的政策,從歷代皇室對〈耕織圖〉之製作與頒行的重視,便可看出官方所欲模塑的藍圖。
最早見於著錄的系統性〈耕織圖〉是由南宋初樓《耕織圖》原作是南宋初期的樓璹所繪。樓璹,字壽玉,一字國器,浙江奉化人。生於北宋元祐五年(1090),卒於南宋紹興三十二年(1162)。紹興三年(1133)任於潛縣令。紹興五年(1135)任邵州通判。紹興二十五年(1155)為揚州知府兼淮東安撫使。後累官至朝議大夫。據樓璹之侄樓鑰在《跋揚州伯父"耕織圖"》記載,南宋之初,高宗以農桑為先務,樓璹任於潛令時,深領帝旨,“篤意民事,慨念農夫蠶婦之作苦,究訪始末,為《耕》、《織》二圖。《耕》,自浸種以至入倉,凡二十一事;《織》,自浴蠶以至剪帛,凡二十四事。事為一圖,系以五言詩一章,章八句。農桑之務,曲盡情形,雖四方習俗間有不同,其大略不外於此。”(宋樓鑰《攻媿先生文集》卷七十四)由此可知,樓璹在任於潛縣令期間,便繪製了《耕織圖詩》四十五幅。書成後不久,由近臣之薦,得以進呈,得到高宗嘉獎。此書在南宋理宗時尚有汪綱的木刻複製品。
宋以後,關於本書的記載已不多見,元代的《耕織圖》也是據樓本繪製的。 所進獻,直到清末,創作與頒布仍綿延不絕。現存清代官方本耕織圖幾乎都是以康熙時宮廷畫師焦秉貞(約活動於1689-1726年間)的稿本作為原型,略加變化而成,這是由康熙命焦秉貞依樓氏詩意構思所重繪的版本。焦秉貞重新編輯了內容與順序,以耕、織各二十三幅的冊頁型態,重繪種稻與蠶織的生產步驟,並於畫上空白處各題五言詩一首,兼具說明與詠贊之意。康熙又為每幅另題一首七絕詩加於圖上方,而且親題長序,命名為〈御製耕織全圖〉,代表中央倡導農事與女紅的立場,而畫中對於農村生活和樂氣氛的描繪,應也有宣揚盛世太平之意。焦秉貞原作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本次展出冷枚的畫作與康熙殿版原刻版畫。在大英博物館藏中,有焦秉貞本的作品。

作品賞析

冷枚於康熙年間任職宮廷畫師,作品見於1703-1717(康熙四十二至五十六)年間,畫風師事焦秉貞,尤其擅長於人物與樓閣。冷枚本〈耕織圖〉是描摹焦本而來,畫中依循焦本的構圖,筆法精細,設色明麗。本次展出的「織」圖描繪女子坐在紡織機前勤勞工作的情景,並有友人與孩童在旁觀看。地面與屋牆多采斜向布置,近大遠小,秩序井然,已有清楚的空間透視意念,也較著意於描繪物象的明暗光影與凹凸立體,顯然已融入西洋畫法的影響,這也是繼承自焦秉貞作品的特色。
焦秉貞的畫作不久便被刻為版畫。比較繪畫與版畫本的「織」圖,從構圖到細節都十分相似,除了未設色之外,版畫本受限於技術而較繪畫簡化,但表現繁複線條,還能流暢清晰地再現畫作,在同時代版畫中仍屬精品。
另一方面,〈耕織圖〉中「織」圖的部分所描繪的,只限於源遠流長的絲織生產,但最晚在晚明時期,植棉與棉紡已經擴及全國,所以棉紡圖也進入了「耕織圖」的系譜。〈棉花圖冊〉是在乾隆三十年(1765)時,由直隸總督方觀承(1698-1768)主持規劃與進呈的冊頁圖譜,內容是棉從種植、紡績、到織染成布的過程,共十六幅,涵蓋棉從栽培到織布練染的各個步驟,立意與體制都近於乾隆版〈耕織圖〉冊,而從圖像中也可看出依舊遵循「男耕女織」的分工。畫家顯然參考了〈耕織圖〉的構圖,如「織布」中女子織布的情景,與〈耕織圖〉的「織」便十分接近。本次同時也展出構圖相同的清代藍印本〈棉花圖〉。

作者簡介

冷枚,生卒年不洋,約生活十公元17世紀後期至18世紀前期,字吉臣,號令門畫史,膠州(今屬山東)人。曾經跟隨康熙時宮廷畫家焦秉貞學倆,約丁康熙中期進入宮廷供職,直至乾隆七年尚在。擅長畫人物、什女及山水,面風工整、細緻,色彩較濃麗,具有裝飾性。畫法得力曲面寫生,上中帶寫,白康熙到乾隆末,糅合中兩技法之畫風在畫院內頗為盛行,而且影響到民間藝術,冷枚為此技弦之積極推行者。傳世作品有《避馨山莊圖》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