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光緒朝中日交涉史料》 是中國檔案彙編、故宮博物院文獻館編印的圖書,於1932年出版。共88卷,分訂44冊,線裝。所輯檔案檔案全部選自清軍機處檔冊或月折包,各件均由編者加擬標題並編號,按收文時間先後依次編排。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清光緒朝中日交涉史料
- 作者:中國檔案彙編、故宮博物院文獻館
- 出版時間:1932年
- 類別:史料
- 裝幀:線裝
- 時代:清
- 適用國家:中日
《清光緒朝中日交涉史料》 是中國檔案彙編、故宮博物院文獻館編印的圖書,於1932年出版。共88卷,分訂44冊,線裝。所輯檔案檔案全部選自清軍機處檔冊或月折包,各件均由編者加擬標題並編號,按收文時間先後依次編排。
《清光緒朝中日交涉史料》 是中國檔案彙編、故宮博物院文獻館編印的圖書,於1932年出版。共88卷,分訂44冊,線裝。所輯檔案檔案全部選自清軍機處檔冊或月折包,各件均由編者加擬標題並編號,按收文時間先後依次編排。內容簡介中...
清光緒朝中日交涉史料選輯 《清光緒朝中日交涉史料選輯》是一本軍事小說,作者是佚名。
《清代外交檔案中的營口史料》是一本2022年遼海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政協營口市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 / 營口市政協文史館。內容簡介 本書以清同治、光緒、宣統三朝《籌辦夷務始末》《籌辦夷務始末補遺》《光緒朝中日交涉史料》《宣統朝中日交涉史料》《清季外交史料》《光緒乙巳至丁未年交涉要覽》等史料為底本,...
首1卷(曾國藩、劉坤一監製,同治七年刻本)《東南紀略》《兩廣鹽法志》劉坤一擅寫行書。其字結體端正,墨色潤澤,行筆穩健,疏朗多姿,整體具有一種典雅工麗之美。劉聲木《萇楚齋續筆》稱其書跡學明人王守仁行書。有書法作品傳世。史料索引 《清實錄》鹹豐、同治、光緒朝部分 《清史稿》卷413《劉坤一傳》
《天津會議專條》又稱《中日天津條約》或《朝鮮撤兵條約》,是指1885年(清光緒十一年,日本明治十八年)4月18日中國清朝政府代表李鴻章與日本明治政府代表伊藤博文在中國天津簽訂的條約,該條約是為解決上年朝鮮甲申政變所引發的中日衝突的遺留問題而締結的。條約規定中日同時從朝鮮撤軍,由第三國教官訓練朝鮮軍隊,若...
臨時諸形掣肘,貽誤事機”(《清光緒朝中日交涉史料》。),他藉口海軍“戰艦過少”,陸軍或“備畿輔游擊策應之師”,或“經年扼要巡防,備多分力,斷難抽調遠役”(《清光緒朝中日交涉史料》。),拒絕向朝鮮增派援軍。1894年7月中,朝鮮形勢益急。7月11日,葉志超再電李鴻章,對戰守提出上、中、下三策,...
中日《天津會議專條》又稱《天津條約》或《朝鮮撤兵條約》。光緒十一年(1885)正月二十八日,日本全權大臣尹藤博文抵達天津,同李鴻章談判關於“甲申政變”後的朝鮮問題。從二月十八日到三月初一日,李鴻章與伊藤博文先後舉行六次會談。三月初四日,簽訂了《天津會議專條》,共三款:中日兩國同時從朝鮮撤兵;日後朝鮮...
”(《清光緒朝中日交涉史料》(2719),第34卷,第9頁)按:“200餘人”之“二”,應為“四”字之誤。因為太平山戰鬥的第3天,宋慶曾在一封電報里說“勇丁傷亡約四五百人”。(《清光緒朝中日交涉史料》(2704),第34卷,第3頁)特別是他在《大清敕建錦州毅軍昭忠祠碑記》中更具體地指出:“死於太平山者424...
鴨綠江江防之戰是指中日甲午戰爭期間日軍侵入中國領土的第一次戰役。山縣有朋指揮的3萬日軍打敗了清軍宋慶和依克唐阿兩位提督指揮的3萬清軍,突破了鴨綠江防線,將戰火燒到了中國的土地上。1894年10月24日午前,日軍泅水過江。當夜又在虎山附近的鴨綠江中流架起浮橋,清軍竟無察覺。25日晨6時,日軍向虎山清軍陣地...
無奈清廷氣數將盡,奏疏七上,皆不報(清《光緒朝中日交涉史料》卷21)。不過,也幸得李鴻章非小器者,否則不趨炎附勢的朝紳等人必遭報復無疑。其中黃紹箕(1854~1907)是余的同鄉,同為光緒年間進士,瑞安人,也是出名的圍棋高手,想必當時兩人也有過對弈。黃與蒯光典編有棋譜《海昌二妙集》,而朝紳的三十餘...
該館為開放、公布檔案,提供利用,除舉辦陳列展覽外,自編或與外單位合編檔案史料彙編、刊物和目錄50餘種,共370餘冊。其中重要的有:《籌辦夷務始末》、《文獻叢編》、《史料旬刊》、《清光緒朝中日交涉史料》、《清太祖努爾哈赤實錄》、《清宣統朝中日交涉史料》、《清光緒朝中法交涉史料》、 《文獻館現存清代...
何如璋故居為世人了解和研究大埔文化史、客家人物史乃至中國近代史提供了一個不可多得的史料標本。2005年4月,何如璋故居被大埔縣政府列為大埔縣文物保護單位,並被梅州市文化旅遊部門推選為市主線旅遊點。2007年被廣東和浙江兩省數家大型旅遊公司評定為廣東省四十大旅遊點。2014年01月14日,何如璋故居—人境廬建築...
《清代國家機關考略》、《清光緒朝中日交涉史料》、《北平音系十三轍》等作品被列入《中國名著大辭典》。為中國近代和現代檔案學做出了重要貢獻。作為中國檔案學專家,在《中國大百科全書》圖書館學、情報學、檔案學卷設人物條目介紹。圖書目錄 第一章 中央機關 第一節 中樞機關——內閣、軍機處及有關機關 第三節...
其次鄭孝胥與日人直接交涉的活動也大大增多。在這些交涉中,鄭孝胥表現出了過人的辦事才華。光緒二十年(1894年)五月,因為內弟博泉為他捐了江蘇同知,他提出辭呈,李經方當即挽留。當時汪鳳藻曾有一份奏章上陳,請求清政府保留鄭孝胥在日本的神戶大阪理事一職,以處理非常形勢下的棘手問題。當時正值中日甲午戰爭前夕,...
彈指一揮間,發生在1891年、清朝光緒二十年、日本明治二十七年的中日甲午戰爭,已經整整兩個“甲子”——120年了。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今天,我們回憶120年前的中日甲午戰爭,究竟是為了什麼呢?在我看來,如果我們僅僅還只是認識到這是歷史上日本發動的第一場打鄰國的戰爭、日本發動的第一場“學生”打“老師”...
1894年8月1日,中日兩國同時宣戰。平壤之戰是甲午戰爭宣戰後的首次戰役,也是中日兩國陸軍第一次大兵團作戰,對整個戰局影響深遠。戰役過程 雙方準備 中國方面,先是在甲午戰爭爆發前的1894年7月14日,光緒皇帝即降旨命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速為籌備,即派一軍由北路進發,另派南路軍由海路接應葉志超軍。從7月...
1894年中日戰爭爆發,清軍水陸大敗,台灣孤危,清政府把這支“異端”軍隊調赴危區。當年七月廿六日劉永福奉命渡台,他要求閩、粵總督準其回粵西、桂南招集舊部,重建黑旗軍,受到婉言拒絕。他沉痛地說:“當此之時,既無糧鈉,何能招軍?言至於此,不禁痛哭!此皆福平日有統軍之名,無統軍之實。”劉永福...
張作霖雖出身綠林,沒有讀過書,可是深知國家民族大義,他致死的最大原因,因張未能執行所謂“二十一條中有關南滿、東蒙古農工業的中日新約”部分。日本人雖在北京向袁世凱敲詐成功,但在東北,對張作霖曾多年交涉,終未能如所願。日本駐奉天總領事吉田茂是著名的日本外交家,某次為中日交涉,曾向張作霖盛氣凌人地...
胡惟庸通日謀逆與中日關係 關於建文朝對日交流的幾個問題 永樂朝征倭論考 足利義持與明斷交的理由 永樂年間被倭寇擄走的若干中國人考 中日琉三國史料中的“琉球”明代的日本舶來品 王直與鐵炮傳入日本 戰爭前夜豐臣秀吉與琉球、呂宋、暹羅、佛郎機之間的外交文書 徵引文獻與參考文獻 後記 清代卷 凡例 總序 解題 ...
他說:“據我對於甚為貧乏的琉球史料之認識而言,並沒有關於這些島嶼曾為琉球王國領土的記錄,因此想就教於沖繩人民。幸而在這次旅行中,受到沖繩友人之幫助,我方能確認所謂‘尖閣列島’的任何一島均未為琉球所領有過。不僅如此,我更得知這些島嶼,原來是中國的領土,日本之領有,是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勝利時的...
光緒初年,貴國與墨歐諸洲立約,仍備文聲述,足征貴國久要不忘之美。比年環球各國,均以自主自保為公義,是以光緒二十一年中日馬關條約第一款,中國認明貴國獨立自主。遠懷舊好,近察時艱,輔車唇齒之義,尤當共切講求。茲派二品銜候補三品京堂徐壽朋為出使大臣,親齎國書,馳詣漢城,代宣朕意。該大臣樸實...
一、 重組宗主體制的“屬國體制”—— 《清季外交史料》中的1880年代後半期 二、 關於廢除朝鮮半島中國租界的中日交涉 第二章對暹羅交涉 ——主權與宗主的糾葛 一、 從保護民到“中國國民”——暹羅華僑的選擇 二、 “虐待華僑”的邏輯與保護國民 三、 華僑學校事件的發生與中國的輿論 四、 亞洲聯合論與正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