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儺戲“牛角”是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收藏的樂器、法器類作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清儺戲“牛角”
- 館藏地點: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
- 所屬年代:清
- 類別:樂器、法器
- 材質:木、皮革
- 規格尺寸:長40cm
- 質量範圍:0.01-1kg
- 藏品編號:77949
- 文物級別:一般
- 文物來源:徵集購買
- 完殘程度:殘缺
- 入藏時間:1949年10月1日-1965年
清儺戲“牛角”是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收藏的樂器、法器類作品。
清儺戲“牛角”是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收藏的樂器、法器類作品。...
法器類樂器原本不是樂器,而是精神的器物,如師刀、牛角號等,由於其本身是一件可發聲的響器,因而往往配合音樂用於儺祭樂和儺戲樂的表演用以打擊節奏或營造某種氣氛。代表劇目 儺戲表演分“正戲”和“插戲”,正戲分為全堂戲和半堂戲,德江儺壇戲全堂戲共24出戲,上半堂12出戲,分別是《唐氏太婆》《金角將軍...
萬載“開口儺”集舞蹈、鑼鼓、說唱為一體,它的伴奏樂器主要有鑼鼓、班鼓(1隻)、海角(1隻)、牛角(1隻)、嗩吶(1支)、長號(1支)、小鑼(1付)、小鈸(1付),其中鑼鼓樂表現出重要的作用,使其儺舞本身的純樸、豪放、誇張等特點表現的淋漓盡致。以鑼鼓組成的打擊樂為伴奏主體,它們以前奏、間奏、尾奏...
儺的活動除了正祭之外,還有上刀梯、過天橋、下火池、開紅山、下油鍋、踩紅鏵、銜耙齒、翻茅、懸斗、栽牛角、釘雞、篩子裝水、吞釘子、吃碗等特殊祭儀絕技。銅仁儺文化博物館位於銅仁市東山寺內,建於1990年,收藏著明清以來的儺面具500多件,2006年5月20日,儺戲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儺面具是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用於儺儀、儺舞、儺戲。湘東儺面具是優秀的中國傳統雕刻藝術,有著悠久的歷史。湘東為江南煤都萍鄉所轄,是江西的西大門。湘東區現存儺面具雕刻源於清代,由湖南太丈傳人,已祖傳三代,繼承的是宋代儺面雕刻技藝,技術成熟老到,所雕面具古樸細膩,且工藝複雜講究,是中國雕刻領域不...
“踩天刀”由巫師手執牛角,口念咒語,背著過關童子,赤腳爬上由12把柴刀,也有24把、36把的,根據“劫難”的大小而定組成的刀竿之上。刀鋒銳利,迎刃而上。“踩地刀”是把裝在刀竿上的利刀,平放於地,刀刃朝上,巫師赤腳牽引過關童子從刀上走過。在上述程式中掌壇師要念咒語、挽訣、打卦。在觀眾看來,...
陽戲的伴奏器樂主要是打擊樂,包括有大鑼、神鑼、鐺鑼、馬鑼、小鑼、堂鼓、小鼓、大鈸、鉸子、鑔子、木魚、嗩吶、牛角、海螺。此外,有時還用川二胡(花戲使用)。吹奏樂主要是嗩吶,曲牌有《將軍令》等,鑼鼓有《假七棰》、《三寶贊》、《清七鼓》、《神鑼》、《快七捶》等數種,鑼鼓在唱腔中的套打也...
儺戲打擊樂——牛角鼓鈸 清道光十八年(1838)纂修的《遵義府志》中有關花燈的記載 地戲《孟懷遠招親》劇本 黔劇、花燈劇音樂資料 貴州地方戲曲唱片 序言 凡例 本卷編輯說明 總目 目錄 綜述 圖表 貴州省 黔劇 布依戲 侗戲流布示意圖 花燈流布示意圖 貴州梆子戲流布示意圖 地戲 儺堂戲流布示意圖 陽戲流布示意圖...
屆時,山寨男女身著盛裝,有的頭頂‘天王大帝'像,有的手擎各色小紙旗,聚集於跳香殿前,跳香舞開始之前,苗巫師吹響三聲牛角號,口誦經文恭請諸神,並吹著牛角於前為導,參加‘跳香舞'的男女隨其步履相躡,或走或舞,以示‘娛神',伴有敲鑼,擊鼓,巫師領頭經過一陣狂舞,且跪且拜且誦,在重複咒語之後...
此牛角觥是本館遺留文物,因其製作工藝精緻,所繪圖案為研究苗族民俗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所以非常珍貴。清闕嵐繪傅重菴先生櫜鞬乘馬像軸 此畫是清代闕嵐所作,闕嵐是安徽桐城人,著名人物畫家,擅長人物寫真。此畫為絹本中堂,工筆人物,立軸,縱223.5厘米,橫104.5厘米。畫面繪有傅重菴身騎白馬,手執彎刀,背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