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科舉落第制度研究》是一本2022年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賀曉燕。
基本介紹
- 書名:清代科舉落第制度研究
- 作者:賀曉燕
- 出版社:廣東人民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22年7月1日
- 裝幀:平裝
- ISBN:9787218158372
《清代科舉落第制度研究》是一本2022年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賀曉燕。
《清代科舉落第制度研究》是一本2022年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賀曉燕。內容簡介本書系作者關於清代科舉落第制度研究的成果系統性的整理成果。科舉落第問題與科舉制度相伴而生,其形成與發展卻遠遠滯後於科舉制度的發展與創...
本卷為《中國科舉制度通史》最後一卷,主要內容涉及“童試”、“鄉試”、“會試、”、“殿試”、“朝考”等清代科舉考試的幾個不同階段,又以“貢院與科場經費”、“考試文體及繕卷、閱卷條規”、“宗室、八旗之科舉”、“武舉”、“制科”、“落第政策”、“科舉的廢除”以及“清代科舉的地位與作用”等多方面...
《聖賢堂書系:清代科舉制度考辯》是2012年萬卷出版公司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李世愉。內容簡介 《聖賢堂書系:清代科舉制度考辯(續)》所收集的作者研究論文,對清代科舉制度中一些具體制度(如審音制度、搜落卷制度、複試制度、明通榜、宗室科目等)、事件(如封邱生童罷考、清代兩次增廣學額等)及科舉辭彙(如廷試...
第十一章 落第政策 第十二章 科舉的廢除 第十三章 清代科舉的地位與作用 參考文獻 作者簡介 李世愉,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清史論叢》主編,北京大學明清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吉林大學兼職教授。主要從事清史研究。著有《清代土司制度論考》、《清代科舉制度考辯》、《中國歷代科舉生活...
科場舞弊案,發生於清朝順治十四年。案件記載 此案發生在清朝順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順治十四年秋,清朝在順天府舉行科舉大考。主考官是翰林院侍讀曹本榮、侍講宋之繩,副考官有大理寺左評事李振鄴、右評事張我朴,國子監博士蔡之曦、行人郭睿等十四人。李振鄴等人雖名為進士,然皆少年輕狂,浮薄寡慮。此科限...
這兩首詩由自己的落第而想到科舉制度對人才的摧殘,因此一方面表現了詩人希望天降奇才,打破“萬馬齊喑”的沉悶空氣;另一方面也藉此表示自己對功名利祿的淡泊與崇高的志向。第一首對當時腐敗的現狀進行了辛辣的嘲諷和無情的抨擊。龔自珍放蕩不羈的個性與指責時弊的議論顯然為某些當政者所不容,並受到一些碌碌無為的...
李世愉,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清史論叢》主編;北京大學明清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吉林大學兼職教授。主要從事清史研究,重點研究清代典章制度,長於考證。著有《清代土司制度論考》、《清代科舉制度考辯》、《中國歷史科舉生活掠影》,參與編輯撰寫《中國考試史文獻集成》(清代卷)、《...
他還記錄了科場關節,又有科場作弊書信,都很詭秘。如果僅以科場題目論罪,天下人必然認為查嗣庭出於無心,偶因文字疏誤遭受刑罰,為他鳴冤叫屈。現在罪惡滔天,證據確鑿,還有何理由為他辯解呢?你們漢族官員都讀史書、通古今,縱觀歷代王朝,當知沒有任何一代比我大清朝更“正”。 查嗣庭逆行天意,惡毒攻擊我朝...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鄉試落第,遂不復應試,專心治學。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汪中舉為拔貢生,歷任太平知府沈業富、寧紹台道馮廷丞、安徽學政朱筠掌書記。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在南京協助編纂《南巡盛典》。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汪中應聘至鎮江文宗閣檢校《四庫全書》。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汪中...
落第的武舉人,雍正年間曾規定按路程遠近發給回家路費,多則十兩,少則四、五兩。而大部分武舉人,按規定可到兵部註冊,由兵部依據個人成績分三等授予武職,也可以到本省軍營中效力。總之,只要有一個武舉人資格,就算有了進身之機,同樣也有逐步升遷的機會。沒落 清代武舉制度與大清帝國相始終。鴉片戰爭以後,頻繁...
作者以犀利的筆觸無情鞭撻了封建科舉制度腐朽的本質和其對知識分子心靈的戕害,入木三分地刻畫了一系列深受科舉毒害的迂腐的讀書人、虛偽的假名士,也塑造了理想中的人物。雖然假託明代,卻是封建社會一幅真實的生活畫卷。吳敬梓一生經歷了清朝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三代。當時,出現了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萌芽,社會...
會元 科舉制度中鄉試中式為舉人,舉人會試中式第一名為會元。貢生 明、清時府、州、縣學的生員,凡已考選升入國子監肄業的稱為貢生。意思是以人才貢獻給皇帝。 童生 也叫“童試”;明代由提學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學政主持地地方科舉考試,包括縣試、府試和院試三個階段,院試合格後取得生員(秀才)資格,方能進入...
蒲松齡(1640—1715),清代文學家,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山東淄川(今屬淄博)人。早歲即有文名,深為施閏章、王士禛所器重。但屢應省試皆落第,七十一歲始成貢生。除中年一度作幕於寶應、高郵作幕賓外,長期在家鄉為塾師。家境貧困,對人民生活有一定的接觸。能詩文,善作俚曲。曾...
(焦循像,選自葉公綽輯《清代學者像傳》,楊鵬秋摹繪)人物生平 求學之路 乾隆二十八年農曆二月三日(1763年3月17日),焦循出生在江蘇揚州一個世代研究《易經》的經學家庭,自幼對《易經》的悟性甚強,為世人所稱道。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焦循入私塾學習《毛詩》,跟從表兄范徵麟學習古文辭。乾隆三十五年...
是年,謝墉順利地考上了乾隆年壬申科進士,整個清朝入關後到廢除科舉制度,平均每年錄取進士101名,所以這些舉人真可謂是天之驕子!然後,朝廷就要按照政策分配工作了,一般,科舉進士分為三等,一甲前三名(秦大士、范棫士、盧文弨)授了修撰(從六品)、編修(正七品)而直接進入翰林院,二等為翰林院庶吉士,...
梁廷枬由於受父親的影響,自少就對書畫金石之道甚嗜好。其後由於屢次參加科舉考試均落第,遂轉而致力於訓詁考據,撰寫了《金石稱例》等十多部著述,涉及文學、歷史、詞章、戲劇、音律等領域,其中不乏振聾發聵之見,頗為時人所推崇。梁廷枬在青壯年時對整理歷史故籍很有興趣,常不乏眼光獨到之作,鑽在故紙堆里進行...
明崇禎年間(1628~1644年),他9次科試第一,但6次鄉試均落第,3次選貢也落選。在科舉制度根深蒂固的年代,文人一般只能通過應試來求得出路。李世熊有學識,有膽略,關心國計民生,滿懷報國之志。負有才氣的他以科舉取士的方式進入仕途報效國家一展青雲之志本無可厚非。但他屢次參加科舉考試均未能如願以償,...
研究李漁,不得不閱讀《農圃春秋》。對後世影響:畢忠吉“慎貽堂”藏書樓的上萬卷藏書,不僅使他獲得了清代山東省著名藏書家的桂冠,更有意義的是使他的兄弟和子侄、孫輩如魚得水,“沉浸濃郁,含英咀華”,盡情地遨遊在知識的海洋里。自此,畢忠吉一門在清代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四朝多有子弟科舉有名,自然...
科舉功名 科舉制度中,除了常規考試外,還有一種由高級官員保薦學行特別優秀者直接參加廷試的取士途徑,這種不定期選拔人才的方法叫制科,機會是很少的。在清代,曾特設過優行、孝廉方正、博學鴻詞等制科。《安舟遺稿·附錄》和龍廷槐的《蘇古儕先生家傳》都記述了蘇珥曾經三次不應薦舉的經過:先是雍正八年(公元...
從總體上看,清代的科舉制度比明代更為制度化、規範化一些。當然了,有人也許會認為,這恰恰說明清代的科舉已經更加走向僵化與呆板。但是不管怎么說,清代狀元們的整體素質還是不錯的,各方面成就也高於明代的狀元們。並且在他們當中,有了更多草根階層的身影。這一點,還是比較值得稱道的。中國是一個考試大國、古國...
俞正燮(xiè)(1775年10月1日~1840年5月13日),清代學者。字理初,安徽省黃山市黟縣人。生於清高宗乾隆四十年九月七日,卒於宣宗道光二十年四月十二日(庚子年,壬申日),享年六十六歲。個人履歷 俞正燮,家貧,性介,讀書過目不忘。年二十餘,負其所業北謁孫星衍。時孫星衍正上書朝廷請求為伏生建立博士,...
商衍鎏《清代科舉考試實錄》第二章第九節:“清初舊例,舉人會試三科,準其挑選知縣,就教職者不拘年分...然每科中額千二百餘人,綜十年計之且五千餘人,銓官不及十分之一。選班號重正途,但尚有優於舉人之進士班次,雍正時進士有遲至十餘年而不得民者,瘵人之知縣銓補,則有遲至三十年外者矣。乾隆間...
2.師資。早期私學師資來源於平民學者。私學的宗師,有入仕做官兼領官職或短期為官者,但是,為師的資格不以入仕與否為先決條件。唐宋以後,隨著科舉制的強化和讀書人的增加,許多科舉落第者選擇教書謀生,這是私學特別是蒙學教育師資的主要來源。私學大多有自己的學術追求,急功近利情緒相對淡漠,這一特徵顯示了私學...
《鴛鴦針》是清代華陽散人編輯白話小說集,全稱《拾珥樓新鐫繡像小說鴛鴦針》,4卷,16回,成書於清順治初年。第一卷第一回前有入話,一回至四回為正文,寫杭州秀才徐鵬子受盡科場之苦,終得中進士授官,反以德報前怨事;所言科場黑幕,似皆作者得之閱歷。第二卷亦有入話,同第一卷,正文敘南昌秀才時大...
而學術的傳播、發展與政治環境息息相關,所以陽明學在清代的衰落並非是陽明之學的魅力不夠。四、對後世的影響 然而,衰落並不意味著完全消失,它可能會獲得某種再生。“大凡歷史上一種蔚為大觀的學術流派,在它衰落之後,作為思想資料,常常要被後人攝取和吸收,它的個別命題,在後世也會時常被復活。王學在近代以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