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清代六大親王
- 外文名:暫無
- 所屬年代:清代
- 地區:中國
- 拼音:liu da qin wang
- 別稱:暫無
禮親王代善,睿親王多爾袞,安親王岳樂,康親王傑書,怡親王胤祥,恭親王奕訢,
禮親王代善
提到禮親王代善,應該是一個家喻戶曉的人物。他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第二子,生母佟佳氏。代善從小在軍中長大,逐漸成為其父帳下的一員猛將。當時建州剛剛統一,海西女真對建州女真還有很大威脅,稍一疏忽,就會滅亡。代善就是在攻打海西女真的戰爭中一舉成名的。他在對烏拉和葉赫的戰役中屢立戰功,於天命元年被封為貝勒,列四大貝勒之首。從此開始了他一生光輝的軍旅生涯。在以後對明朝的用兵中,他幾乎仗仗參加,而且都是獨當一面的統帥。撫順與鐵嶺的用兵,著名的薩爾滸之戰,都留下了代善的足跡。
天命十一年,太祖駕崩,代善與其子岳托,薩哈廉,推舉太宗皇帝即位,對清初政權的穩定過渡起了重要作用。而後,又大力支持皇太極的中央集權政策,主動放棄與皇帝同座,分理政事的權利。由於代善不可磨滅的戰功,及對皇太極的大力支持,崇德元年,代善被封為和碩禮親王。皇太極死後,代善的兒子碩托,孫子阿達禮因被告發,密謀立多爾袞為帝,代善大義滅親將其處死。
順治五年,代善去世,年六十六歲,代善可以說是清代親王中的第一人。
睿親王多爾袞
提起睿親王多爾袞,大家就不免想起太后下嫁等一系列傳說。的確,多爾袞是清代歷史上的一位傳奇人物,大家對它的評價褒貶不一。
多爾袞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第十四子,生母是大妃烏拉納拉氏。與他的諸位哥哥相比,他的出生晚,但童年卻很悲慘。他的生母烏拉納拉氏在太祖死後,被迫殉葬,多爾袞自小就被八哥皇太極收養,不過好在八嫂對這個小兄弟非常關照,才使多爾袞嘗到了一絲母愛。與很多有苦難身世的孩子一樣,多爾袞從小就刻苦學習,尤其對漢族文化非常感興趣,這為他以後的定鼎中原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多爾袞的才華很快就顯露出來,在對錦州明兵和察哈爾蒙古的戰爭中,多爾袞利用自己的智謀連連取勝,從此深得皇太極的賞識。皇太極初設六部的時候,就把六部之首的吏部交給了他。
皇太極死後,多爾袞與其他眾王商議,立皇太極九子福臨即位,對清朝政權的穩定過渡起了重要作用。之後,多爾袞就開始了他逐鹿中原的計畫。並在明總兵吳三桂的協助下,大敗農民軍,占領北京城。入城後,多爾袞的一系列措施使得當時的北京城穩定下來,清軍也得到了一些明朝官紳的支持。接著,多爾袞令英親王阿濟格,豫親王多鐸出兵占領了大半箇中國,為清朝最後的定鼎中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順治七年,多爾袞在喀喇城病逝,年三十九歲。死後他曾被尊為皇帝,這也是一些文章稱清朝有十三帝的原因。又過了一些時候,他又由於被告叛逆而被削爵。到了乾隆年間,多爾袞又被平反,重新被稱為和碩睿親王,配享太廟。
安親王岳樂
這一系列措施對社會的穩定,經濟的恢復起了重要的作用。但順治帝迫於壓力,在彌留之際頒布罪己召,全盤否定以前的改革,並任命保守派為顧命大臣,使得清朝在康熙初年出現了倒退的現象,岳樂也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鬱郁不得志。好在康熙帝及時剷除了鰲拜,大清才沒有續寫元朝的悲劇。岳樂並沒有寂寞多久,隨著吳三桂和耿精忠的叛亂,安親王被重新啟用,封為定遠平寇大將軍,率師討伐吳三桂。他仔細的分析了當前的形式,認為先攻湖南,與吳三桂正面交鋒,即使勝利,所得的土地也不容易保住,不如先攻江西,即穩定了後方,又切斷了吳三桂與耿精忠的聯繫。事實證明岳樂的判斷是正確的,他率師很快占領整個江西,並乘勝直搗湖南,不久,吳三桂病逝,清軍勝利在望。此時岳樂奉調回京,軍隊暫交他人。康熙帝親自赴盧溝橋迎接,對岳樂大加褒獎。並讓他重回宗人府掌印。 康熙二十七年,岳樂再度領兵駐防蘇尼特,二十八年死於軍中。
岳樂是清代親王中少有的集政治家,軍事家,改革家於一身的人物,他對大清王朝所做的巨大貢獻是不可磨滅的。
康親王傑書
康親王傑書,禮親王代善孫。與電視劇《鹿鼎記》中的康親王不同,傑書並不是趨炎附勢,碌碌無為之輩。傑書在順治年間就已被晉升為親王。而他的成名作卻出現在康熙年間。隨著吳三桂和耿精忠的叛亂,康熙皇帝急需在親族中找一位智勇雙全的親王領兵作戰。安親王岳樂,不僅威望高,而且身經百戰,是首選之人。但面對從雲南和福建兩路殺來的叛軍,僅岳樂一人恐怕不能兼顧,這樣,康親王傑書就脫穎而出,被封為奉命大將軍,率師討伐耿精忠。
戰鬥一經打響,康親王的大智大勇便顯露了出來。清軍在他的指揮下屢戰屢勝,收復了很多州縣。康熙十五年,清軍在移師途中,遭到伏擊,與叛軍展開了白刃戰。傑書此時正在軍中,他的大旗被敵人的火器打爛了,炮彈不斷在他身邊爆炸,親兵從附近破廟中拆來了門板,為傑書遮擋。但傑書毫不畏懼,指揮作戰談笑自若,使士兵深受鼓舞,大敗叛軍。不久,耿精忠無力抵擋清兵的攻勢,被迫投降。但是,東南的戰事並沒有結束,台灣的鄭經還盤踞在金門、廈門一帶。康親王馬不停蹄,協百戰之師橫掃金、廈,將鄭經殘軍趕回了台灣,徹底平定了東南各地。傑書凱旋之時,康熙帝親自到盧溝橋迎接,榮譽達到極點。
怡親王胤祥
可惜怡親王剛過不惑之年就匆匆離開了人世,使雍正皇帝如同斷了左右手,悲痛之餘,他親臨祭奠,並將沒有按時到達的誠親王允祉交部議處。他下旨,將允祥的允字改回胤字,以示最大的褒獎。因為康熙帝諸子的名字中都有一個胤字,但雍正皇帝即位後,為了避諱,其他皇子的胤字都改為了允字,現在將怡親王的名字改回,可以體現皇帝對他的重視程度是何等之高
恭親王奕訢
恭親王奕訢,宣宗道光皇帝的第六子,生母孝靜皇后。恭親王從小聰明過人,文武全才,深得道光皇帝的賞識。但由於缺乏經驗,不善於揣摩老皇帝的心理,在皇位的競爭中敗在了杜受田調教的鹹豐皇帝的手下。老皇帝遺囑,封他為恭親王,使他得以在晚清的政治舞台上一展才華。鹹豐皇帝在位期間,由於南方太平天國運動的影響,直隸也有少數農民起來回響,恭親王就擔當起了保衛京畿的重任。他善於謀劃,精於用兵,在鹹豐五年,打敗了李開芳、林鳳祥率領的北伐軍。徹底肅清了直隸省的叛黨。
鹹豐帝去世後,他與慈禧太后發動政變,打垮了以肅順為首的顧命大臣,全面掌握了中央政權。之後,由於他的老道與精明,慈禧太后決定吃掉這個政敵,但恭親王在朝威信很高,加之親信大臣與王室成員的支持,慈禧的計畫終究沒有得逞。同治七年,恭親王打敗了以張宗禹為首的西捻軍隊,再次保住了京師重地。恭親王不僅屢立戰功,還參與了洋務運動。他利用掌管總理衙門之便,全力支持李鴻章,張之洞,丁日昌等地方大員以強兵、富國為口號,學習西方先進科學的強國之舉。這次運動雖然沒有成功,但也算一次大膽的嘗試,並為國家培養了像詹天佑這樣的人才,也扶植起一批民族工業,在當時的情況下,已經非常不容易了。
恭親王病重期間,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后曾三次親臨探視。 光緒二十四年,恭親王去世,終年六十七歲。光緒皇帝親臨祭奠,並輟朝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