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橙黃鵝膏

淺橙黃鵝膏

淺橙黃鵝膏(學名:Amanita hemibapha (Berk. & Broome) Sacc.)是鵝膏科、鵝膏屬真菌。子實體大,淺橙黃色至淺黃色;菌蓋直徑6-15(20)厘米,初期卵圓形、鐘形,後期平展,中部有寬的凸起,表面光滑或光亮,濕時粘,邊緣有細長條棱;菌肉白黃色,中部稍厚;菌褶淺黃至黃色,離生,稍密,不等長;菌柄長8-15(25)厘米,粗1-3厘米,柱形或上部漸細,同蓋色,有深色花紋,內部鬆軟至空心;菌環膜質,生菌柄上部;菌托白色,苞狀,大型。

淺橙黃鵝膏於夏秋季生闊葉林、針葉林或針闊混交林中地上,其子實體易腐爛,最好在成熟度適中時就採集;分布於韓國、日本、斯里蘭卡、泰國和中國。

淺橙黃鵝膏可食用,夏秋常見於農貿市場上出售;可藥用,具有抑腫瘤等功效。

(概述圖參考資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淺橙黃鵝膏
  • 拉丁學名:Amanita hemibapha (Berk. & Broome) Sacc.
  • 別名:紅黃鵝膏
  • 真菌界
  • 擔子菌門
  • 擔子菌綱
  • :蘑菇目
  • 鵝膏科
  • 鵝膏屬
  • :淺橙黃鵝膏
  • 命名者及年代:(Berk. & Broome) Sacc.,1887 
真菌學史,形態特徵,產地生境,下級分類,主要價值,保護現狀,

真菌學史

淺橙黃鵝膏最初描述於斯里蘭卡,在原始描述中,菌蓋被描述為中央鮮紅色、有圓鈍凸起,邊緣黃色。Petch(1910)認為淺橙黃鵝膏的菌蓋中央無凸起。Pegler(1986)採納了Petch(1910)的意見。Guzman和Ramirez-Guillen(2001)在研究了淺橙黃鵝膏的模式標本後,認為菌蓋有不明顯的凸起。由於采自斯里蘭卡的該種標本很少,因此可以說人們對淺橙黃鵝膏的確切特徵並未準確掌握。考慮到淺橙黃鵝膏這個複合群在南亞、東南亞及東亞十分常見,並且絕大多數標本菌蓋中央都有凸起,《中國真菌志》作者認為模式標本上菌蓋無凸起或凸起不明顯,並不能代表淺橙黃鵝膏的典型特徵。
在中國,曾將淺橙黃鵝膏及其近緣類群定名為橙蓋鵝膏(學名:Amanita caesarea (Scop.: Fr.) Pers.),但原初描述於歐洲的橙蓋鵝膏菌蓋中央無凸起,菌肉較厚,邊緣棱紋較短,菌柄短粗。淺橙黃鵝膏及其近緣類群在東亞、東南亞及南亞十分常見,擔子果的大小及其各部位的顏色變異較大,甚至擔孢子的形狀和大小也常有較大變化,這個複合群的系統分類問題顯然值得進一步深入研究。同時,原初描述於俄羅斯遠東地區的Amanita caesareoides Lar. N. Vassiljeva與Amanita hemibapha (Berk. & Broome) Sacc.是否屬於兩個獨立的分類單位同樣值得探討。Tulloss(1998)和Guzman及Ramirez-Guillén(2001)將這個複合群劃分為多個獨立的種,如此處理的合理性有多大等都有必要進行深入研究。

形態特徵

擔子果中等至大型。菌蓋直徑6-15(20)厘米,扁半球形至平展,光滑,中央凸起,濕時黏,中部紅色至橘紅色,邊緣黃色並有長棱紋(0.3-0.5R);菌肉白色,菌蓋表皮下淺黃色,菌柄著生處菌肉厚0.5-1.5厘米。菌褶離生至近離生,淡黃色至黃色,較密,不等長;短菌褶近菌柄端多平截。菌柄長8-15(25)厘米,直徑1-3厘米,近圓柱形或向上稍變細,淺黃色至黃色,被黃色至橘紅色不規則蛇皮狀鱗片,中空;基部不膨大,無球狀體。菌幕殘餘(菌托)袋狀,高2-5(8)厘米,直徑2-5厘米,白色;菌環淺黃色至橙色,大,薄,膜質,著生於菌柄上部。
淺橙黃鵝膏
1.擔子果;2-3.擔孢子
菌褶兩側型:中央菌髓由長橢圓形至近梭形的膨大細胞(90-120微米×20-25微米)構成,其間夾雜有大量菌絲(直徑3-6微米)。亞子實層厚25-40微米,由2-3層近球形至卵形的膨大細胞(8-15微米×6-12微米)構成。擔子38-45微米×9-13微米,棒狀,具4小梗,偶具2小梗;小梗長4-5微米;擔子基部橫隔上常有鎖狀聯合。擔孢子(6.0)8.0-9.5(10.0)微米× (5.5)6.5-8.0(8.5)微米【Q=(1.09)1.12-1.29(1.33),Q=1.20±0.05】,近球形至寬橢圓形,非澱粉質,無色,光滑,薄壁;側生小尖長約1.5微米。褶緣由膨大細胞和菌絲構成:膨大細胞豐富,近球形至寬棒狀(35-40微米×40-50微米),單個頂生或2-3個連成念珠狀,局部夾雜有直徑2-4微米的菌絲,其走向與褶緣大致平行。菌蓋表皮厚40-70(100)微米,其中上層厚20-40微米,稍膠化至強烈膠化,由近輻射狀排列較為疏鬆的菌絲組成,菌絲直徑1-4微米,無色或有時有淺黃色至淺褐色的胞內色素;下層厚20-50(70)微米,由近輻射狀排列緊密的菌絲(直徑2-7微米)組成,有淺褐色胞內色素。菌柄菌髓主要由縱向排列的長橢圓形的膨大細胞(80-200微米×15-50微米)構成,單個頂生或幾個連成念珠狀,其間夾雜的菌絲稀少,但在菌柄表面菌絲很多,直徑2-8微米。菌環主要由近輻射狀排列的菌絲(直徑2-7微米)構成,其間夾雜有個別膨大細胞,但在菌環上表面膨大細胞較多,近球形至卵形(25-60微米×20-45微米)、橢圓形(65-80微米×20-25微米)或寬棒狀至洋梨形(40-100微米×23-50 微米),常單個頂生,有時幾個連成念珠狀。鎖狀聯合在擔子果的各部位都很豐富。

產地生境

淺橙黃鵝膏於夏秋季生闊葉林、針葉林或針闊混交林中地上。分布於韓國、日本、斯里蘭卡、泰國和中國;在中國分布安徽、北京、福建、甘肅、河南、黑龍江、湖南、吉林、江蘇、遼寧、四川、西藏、雲南。

下級分類

根據菌蓋、菌柄及菌褶等顏色的變化,淺橙黃鵝膏下發表有下述2個亞種和1個變種。
  • 淺橙黃鵝膏黃色亞種(學名:Amanita hemibapha subsp. javanica),該亞種的主要特點是菌蓋黃色,中央常呈橙色,菌褶黃色,菌柄被黃色或橘紅色至淡褐色鱗片,菌環淺黃色至橘紅褐色。生熱帶、亞熱帶闊葉林中地上。分布於韓國、日本、印度尼西亞和中國。
  • 淺橙黃鵝膏暗褐亞種(學名:Amanita hemibapha subsp. similis),該亞種的主要特點是菌蓋暗褐色、棕褐色至橄欖褐色,邊緣有時帶粉紅或黃色色調,菌褶淡黃色,菌柄被橘紅色至淡褐色鱗片,菌環橘紅色、黃褐色至灰色。夏秋季生於混交林中地上。分布於韓國、馬來酉亞、日本、泰國、新加坡、印度尼西亞和中國。
  • 淺橙黃鵝膏黃褐變種(學名:Amanita hemibapha var. ochracea),該變種的主要特徵是擔子果多大型,菌蓋赭色至黃色,中央有明顯的褐色凸起,邊緣有長棱紋;菌褶白色,偶淺黃色;菌柄被黃褐色至黃色的蛇皮狀鱗片;擔孢子寬橢形至橢圓形,(8.0)9.0-12.5(17.0)微米×(6.0)7.0-9.0(10.0)微米【Q=(1.13)1.20-1.50(1.89),Q=1.36±0.10】。夏秋季在由冷杉、雲杉、松和櫟等樹木組成的針葉林或混交林中地上單生或群生。分布於中國。

主要價值

淺橙黃鵝膏可食用,夏秋常見於農貿市場上出售。據《中國藥用真菌圖志》記載,淺橙黃鵝膏還可藥用,具有抑腫瘤等功效。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淺橙黃鵝膏被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大型真菌卷》(Redlist of China’s Biodiversity - Macrofungi),保護級別為無危(LC)。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