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

深圳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創辦於1984年,現由錢超英教授擔任所長,機構核心研究人員還有劉洪一教授、江玉琴副教授及楊曉霞副教授。隊伍人員總數12人,其中,正高級5人,副高級3人,中級4人。培養了博士生 5人(校外)、碩士生45人,主要研究方向為比較詩學、猶太文學與文化、流散文學。
深圳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主要承擔以下幾個課題項目:一是由李鳳亮教授主持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當代海外華人學者批評理論研究》;二是由楊曉霞副教授參與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印度文學研究六十年》(子項目),(09&ZD071);三是由張曉紅教授主持的廣東哲學社會科學“十一五”規劃一般項目《多元視野下的重寫與剽竊》;四是由錢超英教授主持的國務院僑辦人文社科基金《海外華文文學的詩學研究》(子項目);五是由劉洪一教授主持的省高校人文社科規劃項目《流散文學與全球化》;以及今年新立項的由錢超英教授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百年海外華文文學研究》(子項目:“海外華文文學的區域發展研究”)等。
深圳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已有20多年的歷史,它的學術活動從未中斷過。就近期而言,最近幾年來所開展的主要活動有:一是主辦“中國比較文學學會第八屆年會暨國際學術研討會”;二是主辦“理論旅行與視界會通——外國文學與比較詩學研究會成立大會暨首屆學術研討會”;三是主辦美國學者Leo Perdue講座:“《箴言》簡介”;四是主辦南京師大陳愛敏講座“表征理論與華裔文學”;五是主辦牛津大學陳益博士講座“從世界歷史和跨文化角度看中國當代發展”。另外,機構成員的研究成果還多次獲得省級獎項,如錢超英教授執筆部分章節的合著《海外華文文學教程》獲得廣東省人民政府頒發的2009-2010年度哲學社科優秀成果獎著作二等獎暨中國大學出版社協會頒發的中南地區大學出版社優秀教材一等獎;李鳳亮教授的《詩·思·史:衝突與融合--米蘭·昆德拉小說詩學引論》獲獲廣東省哲學社科優秀成果三等獎;楊曉霞副教授的《中國印度詩學比較》(合作)第七章《中印韻論詩學》獲廣東省2006-2007年度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張曉紅教授的《以英美文化專業知識為導向的開放式英語課程改革與實踐》獲廣東省教育廳第六屆廣東省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
深圳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的發展計畫是:一、在傳承已有成果影響的基礎上,結合研究力量的新變化,應以更強的力度突出本所特色,爭取於若干優勢領域在全國相關學界取得更大影響。重點板塊為:
——李鳳亮教授(博導)、錢超英教授、柴婕博士主持的海外漢學和世界華文華人文學、流散文學研究;
——劉洪一教授、林艷博士主持的猶太-希伯來-以色列文化及文學研究和聖經釋讀研究;
——阮毅博士、楊曉霞博士主持的東方文學(主要為印度、日本文學)研究
——阮煒教授、張曉紅教授、江玉琴博士、張霽博士、何志平講師主持的當代歐美文學、比較文學理論、文化批評和跨學科研究。
二、與以上規劃平行,應考慮充分發揮我所不少人才直接來自世界各國或專長於具體領域的背景優勢,發展更為細化、具體化的研究,以為上述幾大板塊提供實證研究上的支撐。應考慮在目前研究所基本建制下設立幾個以一兩個人作為特定研究主體主導的分支研究中心。如建立美國南加州大學訪學歸來的李鳳亮教授和留美歸來的柴婕博士主理的“海外漢學研究中心”、楊曉霞博士主理的“印度研究中心”、江玉琴博士主理的“加拿大研究中心”、從香港攻讀聖經釋讀歸來的林艷博士主理的“希伯來-聖經研究中心”、從澳大利亞歸來的錢超英教授主理的“世界華人華文文學研究中心”或“澳大利亞研究中心”。
三、比較文學的基礎理論研究,向為我所之薄弱環節。若要在這方面使這一局面迅速改觀,除整合現有力量、現有研究亮點,提煉出若干“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研究的新進展”之類的團體成果(具體可通過出版一兩本集體合作的著作體現)之外,還應考慮物色、引進有較深理論造詣且有較大影響的中年研究人才,這樣也有利於學術梯隊的完善。
四、大力加強與本地區、就近地區、全國和世界其他地區的學術聯繫,使本所成為影響力持續擴大、信息活躍、交流充分的聯繫紐帶、活動節點和學科平台作用。本地區方面,應把本所工作和深圳市外國文學學會的活動打通、融合;就近地區方面,應更大力度地加強與以廣州為主的廣東省其他高校和港澳地區高校、研究組織的聯繫,使這種聯繫經常化,最近三年中尤其應參與廣東省外國文學學會、比較文學學會等的活動,爭取成為其中一重要成員;全國方面,應使本所成員(至少是主要成員)堅持參與每次中國比較文學學會年會並爭取論文發言,擴大影響;世界方面,依託如上第2點的規劃,本所成員絕大部分將可保持和發展其國際背景,使本所人員和研究活動面向全球化並與時俱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