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喉事件

深喉事件

深喉 即“DEEP THROAT”——在水門事件中為記者提供重要資料的人。1972年,美國《華盛頓郵報》記者鮑勃·伍德沃德和卡爾·伯恩斯坦依據線人“深喉”的訊息,捅開“水門事件”的內幕,導致當時的美國總統尼克森辭職下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深喉事件
  • 外文名:DEEP THROAT
  • 後果:美國總統尼克森辭職下台
  • 報導報紙:《華盛頓郵報
摘要,水門事件,簡介,重大影響,舉國談資,仍有懸疑,事件評價,文中注釋,深喉事件,溫州深喉,山西深喉,

摘要

33年來,“深喉”的真正身份是美國政治和新聞界最大的秘密,人們曾經猜測了幾個嫌疑人。“深喉”身份懸疑被揭開後,“深喉”話題再度成為美國舉國上下的談資。本文將詳細闡述可謂深喉事件以及深喉事件的形成,並就深喉事件對美國各個方面幾十年來產生的巨大影響做詳細分析。

水門事件

簡介

1972年6月17日,民主黨總部水門大廈發生盜竊事件,後來的調查發現,以當時美國總統尼克森為首的共和黨為了獲得大選勝利,派人竊取民主黨檔案並對水門大廈進行竊聽;《華盛頓郵報》記者伍德沃德伯恩斯坦(在一位神秘線人的幫助下,堅持不懈地追蹤報導,讓整個事件的內幕大白於天下,最終導致尼克森總統辭職,白宮辦公廳主任鮑勃·哈特曼及總統顧問約翰·亞列舒曼被監禁。《華盛頓郵報》編輯霍華德·西蒙斯以情色電影的名稱,將這位秘密線人取綽號“深喉”。
33年來,“深喉”的真正身份是美國政治和新聞界最大的秘密,人們曾經猜測了幾個嫌疑人。除了費爾特以外,人們還曾把懷疑的目光對準尼克森總統辦公廳主任黑格、前國務卿基辛格、總統演講稿撰寫人派屈克·布坎南乃至前總統老布希。 但伍德沃德伯恩斯坦堅持保守秘密直到線人去世或被他同意公諸於眾。但《名利場》(Vanity Fair)雜誌2005年5月31日的一篇爆炸性報導揭開了困擾美國人民30多年的謎團:馬克·費爾特(W. Mark Felt)承認自己就是當年“水門事件”中的神秘線人。隨後,伍德沃德和《華盛頓郵報》證實,現年91歲的費爾特就是“深喉”。然而,和大多數神話在一旦被揭曉後產生的反應一樣,“深喉”曝光並未讓人們完全滿足,相反卻有些悵然若失的感覺;更何況費爾特和伍德沃德他們簡單的聲明依然難以說明纏繞於他們心中長達30多年的大量疑惑。人們希望費爾特和伍德沃德能儘快地給出更加詳細的回答。伍德沃德的動作更快一些。他先於2005年6月1日在《華盛頓郵報》刊出文章,簡單解釋了他和深喉之間從認識到合作的過程,一個多月後又推出《神秘人:“水門事件”“深喉”的故事》一書。[1]
記者與深喉的接觸
馬克·費爾特,1913年出生於美國愛達荷州的雙瀑城,畢業於愛達荷大學喬治·華盛頓大學法學院,與同來自愛達荷州的奧黛麗·羅賓森結婚並育有兩個孩子。在那個年代,FBI探員是典型的愛國者的形象,在經歷了內戰、大蕭條、暴徒橫行的美國大地上懲惡揚善,捉拿罪犯,FBI的光輝形象以及職業本身所帶有的理想主義色彩,使得當時許多年輕人把投身FBI作為自己的理想,費爾特就是其中之一。1942年1月,費爾特如願以償,開始在FBI休斯頓分局任職。
當時的FBI正處於傳奇局長埃德加·胡佛統治下的鼎盛時期。從1924年到1972年,胡佛在局長的位子上一坐就是48年。其間美國換了8位總統,16位總檢察官,但FBI局長卻始終是他。他所擁有的權力是之後任何FBI領導所無法超越的。而費爾特則是胡佛價值觀的忠實追隨者,他對胡佛的崇拜甚至到了頂禮膜拜的程度,並因此受到胡佛的器重,從此步步高升。至1972年胡佛局長去世時,他已升至FBI二號人物的位置。
伍德沃德回憶,他和費爾特相識是在1970年,當時他還在美國海軍服役。在一次前往白宮遞送檔案的過程中,伍德沃德偶然遇見了正在執行任務的費爾特。伍德沃德表示,費爾特是一個謹慎而友善的人,當他向費爾特索要電話號碼時,費爾特給他的只是辦公室的電話號碼。1970年8月,伍德沃德從海軍退役,成為《蒙哥馬利哨兵報》的一名記者。在新聞工作中,伍德沃德與費爾特保持著電話聯繫,並成為某種意義上的朋友。1971年7月1日,胡佛提升費爾特為FBI的第三號人物。雖然胡佛的老朋友克萊德·托爾森是名義上的二號人物,但由於托爾森身患重病,所以費爾特實際上已經成為了聯邦調查局胡佛的接班人。
1971年8月,伍德沃德得到了《華盛頓郵報》的記者職位。在他和費爾特的聯繫中,費爾特從來沒有提到過任何可能泄露給別人的情報。費爾特表示,小心謹慎是很重要的,而惟一能夠保證這點的就是不要讓任何人知道他們彼此認識。 1972年5月2日,胡佛去世。尼克森提名派屈克·格雷為代理局長。原以為能繼承胡佛衣缽的費爾特對此十分失望。一個多月後的6月17日,5人在水門大廈的民主黨全國總部被逮捕。伍德沃德成為了報導這一事件的記者。
在與伯恩斯坦合寫的一篇文章中,伍德沃德確定其中一個“小偷”詹姆士為尼克森總統選舉委員會的成員。第三天,當伍德沃德去採訪尼克森總統選舉委員會成員霍華德·亨特時,意外發現他的電話號碼出現在兩位“小偷”的號碼旁邊。 當他給費爾特的辦公室打去電話時,費爾特提醒他,水門大廈的案件將會“升級”,但他沒有透露任何原因,並匆忙掛掉了電話。 此後,伍德沃德多次試圖聯繫費爾特,但對方拒絕在電話中談論。費爾特說,如果想交流,必須到一個秘密的地方面對面交流。兩人商定,如果伍德沃德將一個插著一面小紅旗的花盆搬到陽台上,則標誌著有緊急事務協商。在暗號出現後,兩人將在當晚2時左右在一個地下車庫會面。費爾特強調,會面必須保證沒有被跟蹤或竊聽。如果出現異常情況,則會面將取消。費爾特還提議利用《紐約時報》來傳遞信息。如果有重要情況,費爾特將會在當天的《紐約時報》中夾帶信息,並投送到伍德沃德的公寓信箱中。從那時開始,伍德沃德與費爾特利用他們之間的秘密約定進行了7次見面。伍德沃德在這7次見面中逐漸獲知了“水門事件”的秘密,並且公之於眾。而“深喉”的秘密則一直保存下來。[2]
“深喉”與《華盛頓郵報
如果說深喉事件成就了《華盛頓郵報》當時以及後來幾十年的聲望那是一點都不為過的。對水門事件的報導,為兩名記者贏得的榮譽和利益,伍德沃德還與伯恩斯坦合著紀實小說《總統班底》和《最後的日子》,暢銷熱賣。根據《總統班底》改編的電影轟動美國,於1976年獲得奧斯卡4項大獎。聲名遠播的伍德沃德成了《華盛頓郵報》的招牌,1981年榮升該報助理總編,目前,他擔任《華盛頓郵報》執行副主編。伯恩斯坦幾年後離開《華盛頓郵報》,成了知名作家,正在為希拉蕊·柯林頓作傳。《華盛頓郵報》也由於該組報導上升為與《紐約時報》平起平坐的美國一線大報。2003年,伍德沃德又把多年珍藏的“水門事件”檔案以500萬美元高價賣給了德克薩斯大學。深喉事件為《華盛頓郵報》帶來了最輝煌的時刻。同時也為《華盛頓郵報》的發展帶來一定阻力。
有關方面對《華盛頓郵報》的打擊和報復早在1972年9月15日就已經處於預謀之中。豪德曼和約翰·迪恩在這一天的談話中,提到了總統針對《華盛頓郵報》發表的講話,講話里曾明確表示將對《華盛頓郵報》進行報復。
1973年1月,聯邦通訊委員會首先發難,他們否決了對《華盛頓郵報》公司的兩家佛羅里達電視台繼續經營的申請。 格雷厄姆女士指出,所有這些刁難都是尼克森政府的支持者一手促成的,她在一份聲明書中說,這些刁難是白宮為報復我們報導水門事件而一手打造的,他們的目的不過是想打擊我們的公司。
但《華盛頓郵報》並沒有妥協。在很久之後的1998年初,《華盛頓郵報》又成為第一個報導萊溫斯基事件的報紙。幾十年以來,《華盛頓郵報》一直在同《星報》的競爭中掙扎著前進,但是通過收購《時代先驅》,他們已經成為一個非常強大的競爭對手,並且很快就超過了《星報》。1981年,《星報》的停業,使得《華盛頓郵報》實際上成為這個世界上最主要的城市之一、同時也是美國的首都——華盛頓惟一一個處於壟斷地位的報紙。[3]

重大影響

神秘的“深喉”在“水門事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並最終導致尼克森總統下台。同時提高《華盛頓郵報》的聲譽。但是“深喉”的影響遠遠不止這些,30多年來,它對美國的政治以及新聞界都產生了重要影響。
(一)改變總統——權力受到更多約束
得益於內線“深喉”的信息,“水門事件”的內幕大白於天下,使尼克森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一位被迫辭職的總統,民眾對總統的看法和印象開始發生改變,總統權力從此開始受到更多限制和約束。
在美國200多年的歷史上,“水門事件”是最大的政治醜聞之一,也是最為嚴重的政治腐敗行為,它對美國的政治體制制度提出了嚴峻的挑戰。30多年來美國歷任總統們都以之為鑑。
(二)改變記者——職業聲譽極大提高
神秘的“深喉”對美國新聞界產生的影響都是顯而易見的。
當時,與“深喉”聯繫、報導出“水門事件”的記者伍德沃德伯恩斯坦都很年輕,但他們因此一舉聞名世界,並獲得了1973年的普利茲新聞獎。他們的經歷給無數年輕記者以信心和激勵,鼓舞記者們勇敢、執著地追蹤事實真相。
由於在水門事件中新聞界敢於直面事實,追究當權者的責任。在其後的幾十年里,記者這一職業享有極高的信譽,美國報考新聞專業的學生數量也隨之顯著增加。 對《華盛頓郵報》來說,因為揭開了“水門事件”的黑幕,引起新聞界譁然。這使他名聲大噪,開始與知名老報《紐約時報》平起平坐。
“水門事件”後,伍德沃德伯恩斯坦還撰寫了《總統班底》和《最後的日子》。1976年,根據《總統班底》一書改編的同名電影轟動美國,獲奧斯卡4項大獎。其中,《總統班底》一書忠實地記錄了伍德沃德和伯恩斯坦採訪、報導整個水門事件的全過程,被公認為70年代美國最具價值的歷史文獻以及美國20世紀“最精彩的政治驚險小說”。也奠定了伍德沃德作為白宮題材權威作家的地位。同時,聲名遠播的伍德沃德成了《華盛頓郵報》的招牌,1981年榮升該報助理總編。被譽為“新聞記者之王”。
(三)改變新聞——保護線人成“鐵律”
“深喉”事件也改變了美國的新聞報導,使那些秘密的訊息從此開始更多地登上“大雅之堂”,《華盛頓郵報》許多有關“水門事件”的報導中都使用了不署名的訊息源。自那之後,“深喉”逐漸成為這種秘密報導的代名詞。
值得一提的是,從“深喉”事件中,可以充分看出美國媒體對線人的保護。30多年來,人們始終不知道線人“深喉”的真實身份,《華盛頓郵報》和相關記者也一直非常謹慎地保守秘密,最大程度保護了線人。
美國的法律對線人界定較明確,即分布於社會各階層、各領域,以不同面目出現、實際服務於聯邦當局的人。美國幾乎所有重要的政府部門,如法務部門、情報部門、軍隊都有大批線人,甚至新聞媒體也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線人提供線索。因為美國媒體間競爭激烈,各大媒體都極重視從政府要員、社會名流等訊息靈通人士中發展線人,並非常嚴格地保護線人。
20世紀70年代,《紐約時報》記者靠線人獲得一份美國國防部有關越戰的高級機密檔案,並公之於眾。國防部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紐約時報》交出幕後“泄密者”,但法院最終裁決該報享有報導“五角大樓檔案”的權利,也有權不把線人的名字告訴政府。為保護訊息提供者,美國媒體此後一直嚴守不透露線人的原則。“深喉”事件則成為體現這一原則的最有代表性的案例。[4]

舉國談資

“深喉”身份懸疑被揭開後,“深喉”話題再度成為美國舉國上下的談資。人們紛紛猜測他的目的。有人說費爾特是英雄,有人說他是叛徒。有人認為他捍衛國家利益,有人認為他為了打擊報復。
伍德沃德伯恩斯坦合著的《總統班底》一書中,他們曾經也做過多個猜測,但最可能的就是保護自己所在的機構,在一切都被毀壞以前挽救它。不過,直至今日,伍德沃德也沒有得出一個確切的結論:為什麼費爾特要向他透露訊息?[5]
在《華盛頓郵報》證實“深喉”身份的當天,費爾特的家人發表聲明稱,費爾特是一位“美國英雄”,他為了把國家從不公正中挽救出來,不惜冒個人風險,他為自己所做的一切感到高興。
前民主黨參議員麥克·格拉韋爾則說:格拉韋爾稱,費爾特應該被授予美國自由勳章:“尼克森正在犯罪,是費爾特揭發了他,費爾特是一個英雄。”美國前總統尼克森的演說撰稿人、前共和黨總統候選人派屈克·布坎南對費爾特的評價相當尖刻:“我認為費爾特對自己的所作所為感到羞恥,這就是他在過去30年中撒謊的原因。”布坎南怒斥“深喉”是“一條蛇”。
美國總統布希當地時間6月1日表示,“深喉”曝光的訊息令他感到意外,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則不予判斷。布希對記者表示:“我能告訴你們的是,這一訊息令我吃了一驚。”布希的這一表態代表了華盛頓政府圈內大多數人的看法。他說:“對於我們這些在上世紀60年代晚期長大的人來說,水門事件是一個重大事件。許多人經常在問:“深喉‘到底是誰?這一謎底終於在昨天被揭開了。”
美國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6月1日對“深喉”作出的表態也相當謹慎。他在五角大樓的一份簡報中說:“對於‘深喉’,我不作任何判斷。”拉氏曾在20世紀70年代被尼克森任命為美國駐北約大使。[6]
6月27日電 據路透社報導,“深喉”馬克·費爾特的前上司終於打破了沉默,說當他26日聽到費爾特說自己就是“深喉”時,他極為震驚。在水門事件期間他是美國中央情報局的執行負責人。26日他在接受美國廣播公司 “本周”節目採訪時說,當時費爾特反覆告訴他自己不是向《華盛頓郵報》記者泄漏情報的那位“訊息人士”。“我對此極為驚訝,沒有什麼比這個更讓我吃驚的了,我對這個我曾經信任的人極度失望,”格雷談及費爾特時說。當時費爾特是格雷在中央情報局的副手。格雷說自己決定打破30多年沉寂的原因是現在自己“病得很重”,而且費爾特已經表明自己就是“深喉”。格雷稱他當時從未懷疑過費爾特就是“深喉”。“除了他的頂頭上司,人人都懷疑他,”格雷說,“當時我與這個人每天都一起工作,他對我展現的是一個盡心工作可敬的人的形象。”[7]
不過,雖然媒體大多正面肯定這位老人當年揭露尼克森總統水門陰謀的功績,但也略為提到了這個英雄自己其實也不太乾淨。NBC、ABC、PBS、CNN、《華盛頓郵報》、《紐約時報》、《洛杉磯時報》這些偏自由派的主流媒體,都用比較小的篇幅報導了費爾特曾經在“水門事件”之後導演了另外一場“水門事件”——針對反越戰團體的“地下氣象人”進行的闖入和竊聽,並且在1980年被法院判罪並罰款,後被里根總統赦免。而某網路媒體更是邀請受害人公開了“深喉”的醜聞真相。
中國國際戰略研究網新聞中心也對這一事件進行了深刻分析。曾經以“良心?心結?成為“深喉”的種種理由 ;英雄?判徒?30多年的內心煎熬 ;金錢?榮譽?暮年現身的真正動機。 ”為小標題寫了報導。[8]

仍有懸疑

神秘的“深喉”在“水門事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並最終導致尼克森總統下台。現在,“深喉”突然發出聲音,留下了新的懸疑。
懸疑一 ——美國政壇是否受衝擊?
得益於內線“深喉”的信息,“水門事件”的內幕大白於天下,這使尼克森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一位被迫辭職的總統,民眾對總統的看法和印象開始發生某些改變,總統權力從此後開始受到更多限制和約束。 在美國200多年的歷史上,“水門事件”是最大的政治醜聞之一,也是最為嚴重的政治腐敗行為,它對美國的政治體制制度提出了嚴峻的挑戰。30多年來美國歷任總統們都以之為鑑。同時,“深喉”也改變了美國新聞業,使秘密的訊息來源登上“大雅之堂”,在《華盛頓郵報》許多有關“水門事件”的報導中使用不署名的訊息源。“深喉”從此成為這種秘密報導的代名詞。在白宮廣泛發布“公關稿”的今天,深喉突然浮出水面,布希政府或將更加關注媒體力量。
懸疑二——對《華郵》有何影響?
華盛頓郵報》處在旋渦中,“深喉”說話了。《華盛頓郵報》有點被動,不得不出面證實。
當年報導“水門事件”的人———《華盛頓郵報》記者伍德沃德伯恩斯坦曾,寧肯入獄也要保守秘密所保護的人到底是誰?是個人的職業操守?美國的政治制度?告密者本人?還是背後有其他需要保護的人讓他們不得不如此?如今,終於有人承認自己是“深喉”,那么《華盛頓郵報》和伍德沃德保持了30多年的秘密意義何在呢?聯想到近段時間美國新聞界出現的“布希兵役記錄”事件、“古蘭經”事件,人們不禁要問,新聞工作者到底要告訴公眾什麼?他們有替公眾選擇新聞的權利嗎?他們離政治到底有多遠?
懸疑三——費爾特收錢了沒有?
費爾特今年已經91歲,目前與孩子們住在加利福尼亞的聖羅莎市。人們在對“深喉”露面震驚的同時,也不得不問這樣一個問題:既然費爾特已經同伍德沃德伯恩斯坦布拉德利訂立君子協定,並且已經將這個秘密隱藏了30年,為何不能善始善終?難道是費爾特收了《名利場》雜誌的好處?
懸疑四——“水門”還有多少秘密?
但人們不禁要問,“深喉”果真就是“水門事件”最後的秘密嗎?發生在1972年的“水門案件”是本世紀最重大政治事件之一,現在,“水門”已經成為政治醜聞的代名詞,這次事件結束了一個總統的政治生涯。同時,這起事件也絕不是孤立的,更不是突發的,它是在美國多黨競爭的背景下,多起政治決鬥的黑幕下被人“偶然”發現的一個事件。在2004年的美國大選中,“水門事件”幾乎重新上演,民主黨候選人克里在越戰中的神秘資料被盜,失竊的一些檔案表明,克里曾在上世紀70年代參加一個反戰人士的聚會,部分與會者提出了刺殺支持戰爭的美國議員的極端主張。
其實在政治中永遠沒有最後的秘密,費爾特也許只是終結了美國人最關注的秘密之一。至於其他的“國家秘密”,比如誰是刺殺甘迺迪的幕後兇手,也許美國人還需要在未來上下求索。[9]

事件評價

報導新聞事實是記者的天職,作為民眾“耳目喉舌”的媒體,理應追求事實真相,打破沙鍋問到底。在記者追求真相的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訊息源,這個時候,記者必須把握好承諾與職責的關係。記者可以不公開訊息源的姓名、保護訊息源的隱私,這是記者的職業道德;但是另一方面,記者必須保證他報導中的每一句話都是真實可靠的,這也是記者的職業道德。因此,記者必須通過自己的調查研究,來證實訊息的真實性,而不是一味聽信於匿名訊息源。他必須要做出自己的判斷,關鍵的一條就是要把握“以事實為基礎”的準繩。
“深喉”身份的隱藏遠比“深喉”提供的任何線索神秘,而華盛頓市民,從媒體、官方到到水門事件發生地拍照的遊客都守衛著這個幾乎神聖的關於“深喉”的信念。他是完美的匿名偶像。
“深喉”文化曾經使記者成了萬人迷,但人們很快失去了對記者的熱情,卻仍然需要“深喉”或與他非常類似的東西,而且要求記者繼續尋找他。結果是,對“深喉”一無所知遠比曝光他更讓人著迷。如果他生活在這個時代,“深喉”或許不會被隱藏得太久,他會被部落格公布,他會很辛苦,被玷污。
據說,“深喉”已經成了美國許多新聞學院的一個研究課題,許多老師都會讓學生們以《誰是“深喉”》問題寫論文。現在“深喉”的身份已經大白於天下,這個課題也許會告一段落,但有關媒體職責與記者承諾之中的學問,是所有新聞從業人員都應該繼續學習下去的。[10]
還有什麼比發現誰是“深喉”這個秘密更令人沮喪?在《名利場》雜誌里發現他?沒有在《名利場》里發現,他卻在該雜誌出版若干天前突然出現在網際網路和電視新聞網上?或者,發現你不再關注他了?
然而美國媒體卻把發生在上世紀70年代的這段歷史稱為“傳奇”,因為它在新聞領域高豎起後人難以攀爬的里程碑。《華郵》從此登上美國主流媒體之巔,那兩名年輕記者一舉聞名世界,並獲得了1973年的普利茲獎。他們的經歷給無數後輩以信心和激勵,鼓舞新聞人勇敢、執著地追蹤事實真相。

文中注釋

[1] 劉見林:《華盛頓觀察》周刊 第27期 2005年7月23日
[2] 《新京報》2005年06月02日
[3]人民網 2004年09月23日
[4] 東方早報網 2005年6月2日
[5] 東方早報網 2005年6月3日
[6] 《新京報》 2005年06月02日
[7]中國金融網 2005年6月27日
[8] 中國國際戰略研究網 2005年6月10日
[9] 東方早報網 2005年6月2日

深喉事件

溫州深喉

2008年10月,一位神秘人士在當地網站上逐日推出官場小說《區委書記》,網民核實其中情節與楊湘洪事件大致相符。作者表示,小說素材基本都是非常核心的人士透露的。 而捲入風暴眼的當地政府機構卻集體封口,沒有向外發布任何訊息。
溫州鹿城原區委書記楊湘洪國慶後滯留法國不歸,浙江方面派出的勸說團也無功而返。整個事件像一幅逐漸展開的神秘畫卷,局外人隱約嗅到了一絲異樣的氣息。但撬開密不透風黑屋子一道縫隙的,卻是溫州一家由溫州一個公務員開辦名為“703804”的網站。10月中旬剛過,“703804”點擊率突然飆升。原來10月15日起,有個網名為“我不是洪溜溜”的網友在網上貼出了一篇爆炸性的官場小說《區委書記》。有好事者將其中的情節與楊湘洪事件對比後,發現大部分屬實。隨著該網友陸續推出小說續集,僅僅3天后,跟帖就到了第14頁,“高樓”蓋到了200多層。到11月13日,該帖子已經翻到了第587頁,總共蓋到了第8812層樓。
此後經浙江省紀委會同浙江省委組織部、省外辦調查核實,溫州市委常委、鹿城區委書記楊湘洪因公率團出國考察滯留他國不歸,嚴重違反黨紀政紀,造成惡劣政治影響。經浙江省委批准,浙江省紀委決定給予楊湘洪開除黨籍、行政開除處分。“洪溜溜”到底何許人?為何能掌握關於楊湘洪的諸多細節?是否如一些人猜測的發布者有一個集團在背後操作?
根據論壇記錄,一名網友爆料:“自從楊書記帶隊去法國考察後,為何其他人員均已回國,而不見其歸來。是不是在國內出了問題不想回來了?還是在國外有事情暫時不回來?希望有關部門能給個說法”。此帖一出,頓時引發各種猜測,輿論風暴因沒有機構對此給予任何說法而越刮越猛。恰在人們迷茫、猜測之際,網友“我不是洪溜溜”現身了。10月15日晚上9點15分,他在“703804”論壇上推出了一篇爆炸性的官場小說《區委書記》。作者對此進行了精心設計:小說仿照前段時間熱播的電視劇《醜女無敵》,以“季”分篇。作者當天推出了第一季《書記留洋不歸 坊間謠傳四起》。次日,作者又推出第二季《老人省城上訪 直指官商勾結》。小說的敘事因為觸及官場“艷照門”而陡然達到高潮。小說第六季中房地產開發商周和進因與14名情人的“艷照門”陷落,交代了因拆遷問題而贈送了區委書記一套別墅的情節,揭開區委書記留洋不歸是因為有紀委找他談話而怕事情敗露。一時間,這篇網路小說大有引領主流輿論之勢。各類媒體記者根據小說所提供的線索,紛紛進行調查、核實。而捲入風暴眼的當地政府機構卻令人尷尬地集體封口,沒有向外發布任何訊息。
小說似乎在影射區委書記留洋不歸的真相。而在民眾看來,作者更像是通過小說揭露現實官場黑暗的反腐英雄。更有媒體稱:用小說揭露新聞事實,不愧是一種很好的發明。“洪溜溜”是誰?好奇的媒體都在發問。11月7日下午,在幾經周折後,記者與小說作者取得了聯繫。記者再三發誓保證其安全後,作者終於消除了顧慮,答應當天晚上見面。但這位幕後人物顯得非常謹慎。原本約好的地點三次更換。當天已是晚上10點多,溫州熱鬧的夜生活才剛開始。在溫州新城的一家酒吧里,記者終於見到了這名神秘人士。“我就是那個小說作者,有什麼問題問吧”這名神秘線人“我不是洪溜溜”一落座,就靠在椅子上,斜視著記者。眼前的“線人”,氣宇軒昂,一副大佬的樣子。
他說,看不慣一些腐敗現象。就如同他在小說的楔子裡所寫的:腐敗的痼疾,在當今的社會生活中一直備受社會輿論關注,也為中國的老百姓所痛恨,對於社會上有種傳言,說小說有一個團隊在操作,他覺得非常好笑:“就我一個人在寫”“我只是衝動之下寫這個小說”。從他透露的發貼的整個過程來看,此人非常謹慎。為了不留下蛛絲馬跡,他都通過境外的伺服器進入這個ID,每次操作完畢,他都通過一些技術手段把痕跡給清除。記者還發現,寫到第九季的時候,作者更換過一次ID。 如何知道那么多內幕?“洪溜溜”表示,基本都是非常核心的人士透露的。好交往的他,這些素材平時都有積累。記者注意到,在與線人談話的一個多小時中,電話簡訊不斷,猶如一個信息的集中點,手機也不止一部。說著,他將一個關於浙江省委常委當天開會決定要“雙開”楊湘洪的訊息發給了記者。“說實在的,寫到了這個份上,越來越難寫了,料也越來越少。”面對民眾的熱情,線人感覺到了壓力。既要將小說傳上網,又要隱匿身份。
深喉事件

山西深喉

2011年12月22日上午,在山西焦煤集團幹部大會上,中共山西省委決定,陽泉煤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任福耀調任山西焦煤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免去白培中山西焦煤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職務。目前紀檢機關正在對白培中家中財產被劫案所涉及的白培中廉潔從業情況進行調查。
上周,一則“深喉訊息”稱,白培中家中被劫,犯罪嫌疑人被抓獲後證實被盜錢財物品總價值近5000萬元,遠高於白培中家人所說的“300萬元”。21日,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刊發網友評論稱,“家中遭劫爆出巨款”給了我們兩點警示:相關部門的監管“形同虛設”,有待加強。外人都能意識到白某的家底“匪淺”,想必這件事早已為人所共知;民眾的眼睛是雪亮的,要動員公眾力量參與反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