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來,我們致力於跨越發展,綜合經濟實力明顯增強。經濟質態顯著提升。2007年預計(下同)地區生產總值突破100億元、達到107.2億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2908元,均比2002年翻了一番多;財政收入突破10億元、達到10.05億元,地方一般預算收入5.3億元,均比2002年翻了兩番多,丁集、老張集、趙集財政收入突破千萬元,王營鎮財政收入突破億元、進入全國千強鎮行列。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完成277.8億元,其中工業投入123.1億元,分別是前五年的3倍和7倍多。一、二、三次產業比重達到22.7:53:24.3,實現“二產占比超一半、三產超一產”的歷史性跨越。第二產業快速壯大。大力實施“工業強區”戰略,全區規模企業發展到209戶,銷售超億元和稅收超百萬元企業分別發展到32戶和29戶,規模企業實現銷售收入164.4億元、利稅17.1億元,分別是2002年的5倍多和近5倍;萬香國際成為全市首家境外上市公司,振達鋼管在全市縣(區)企業中銷售率先突破20億元;鹽化工、木業加工、食品加工等六大支柱產業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70%以上。建築業發展迅猛,組建江蘇同力建設公司,實現房屋建築工程施工總承包、市政公用工程施工總承包一級資質和對外承包工程經營資格三個“零”的突破,2007年全區建築業實現施工總產值51.2億元、增加值13.36億元,均是2002年的近3倍。第一產業日益做強。以動植物防疫、科技服務、農機作業、農業保險為保障,穩定糧食生產,推進高效農業規模化,全區糧食五年連續增產,被評為“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累計投入財政資金近3000萬元扶持高效規模農業發展,2007年高效規模種植業面積達到37.1萬畝、占農作物總面積的21.9%,生豬飼養量達到116.4萬頭、出欄81.4萬頭,成為“全國生豬調出大縣”,高效農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28%以上;全區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達到12戶,合作經濟組織和農民經紀人分別發展到50個、6000人。第三產業穩步發展。圍繞工業崛起發展生產服務業,依託城市建設發展商貿服務業,立足資源優勢發展旅遊業,2007年服務業增加值是2002年的2倍多。碼頭旅遊景區有序開發,一批專業市場和超市相繼建成並逐步繁榮,超市、連鎖店進駐城市社區和農村集鎮,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28億元,是2002年的近3倍。
五年來,我們致力於改革開放,區域發展活力競相迸發。招商引資成果豐碩。創新招商方式,完善招商機制,推進招商選資,2007年引進固定資產投資超3000萬元項目80個,其中超億元項目21個、超10億元項目2個,五年累計引進固定資產投資超3000萬元項目450個,實際到位資金116億元。淮陰經濟開發區成為省級經濟開發區,“七通一平”面積擴大到15平方公里,進區項目達到276個,2007年入庫稅金突破億元大關,成為我區重要的經濟成長極。淮安鹽化工業園河西片區、鹽河工業園快速建設,重點鄉鎮工業集中區發展加快。各項改革縱深推進。企業改革攻堅突破,2007年依法對11戶區屬國有、集體企業實施破產改制,區屬企業改制率達到90%。衛生、教育等領域改革穩步實施,管理執法類、社會公益類事業單位改革基本完成,生產經營類事業單位改革有序推進。推行“鄉財區管鄉用”和財政“三項改革”,財政保障能力不斷增強。全面取消農業稅、特產稅,規範“一事一議”籌資籌勞行為。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取得重大進展,成立區行政服務中心,28個部門249項行政服務事項實現集中辦理。民營經濟蓬勃發展。通過企業服務月、銀企洽談會、用工招聘會等活動,切實幫助企業解決土地、資金、用工、運輸等方面問題,2007年全區民營企業發展到2460戶、從業人員近5.6萬人,均是2002年的3倍多。對外開放步伐加快。實施“外向帶動”戰略,新引進虹明玩具、正雄製衣等外資企業43戶,累計註冊外資實際到帳5842萬美元、進出口總額6351萬美元、外經營業額1.37億美元,分別是前五年的4倍、18.5倍、4.5倍。
五年來,我們致力於最佳化環境,城鄉整體面貌煥然一新。城市面貌日新月異。加快城市化進程,城區形成“八縱六橫”主幹道框架,南昌路、瀋陽路、鞠通路、銀川路架起了一座座跨河大橋,形成南融東進北擴西延的強勁態勢,建成區面積達到32平方公里,比2002年擴大一倍,城市化率達到30.5%。建成古黃河三期與鹽河一、二、三期等綠化風光帶以及荷花公園、人民廣場、火車站廣場、鹽河廣場四大市民廣場,城市綠化覆蓋率達39%,比2002年提高11個百分點。新建江淮人家等30個新型住宅小區,開發面積達320萬平方米。全民聚力創“四城”,建立長效綜合管理新機制,為全市順利通過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考核驗收作出了重要貢獻。交通建設突飛猛進。打通運南第二、第三通道。新建、改造農村公路1025公里,是建國後至2003年期間建設總和的7倍多,農村等級公路通村率達100%。淮安火車站建成通車,鹽河淮陰城區段護岸工程全面完成,西互通、凌橋互通等高速公路連線線建設進展順利,寧淮、宿淮等高速公路在我區出入口達到5個,綜合交通樞紐地位更加凸現。村鎮發展速度加快。完成鎮村布局規劃和882個農民集中居住點規劃。啟動建設農民集中居住點60個,進點農民3200多戶,袁集桂塘成為省級康居示範村。逐步完善鄉鎮集鎮基礎設施,新建市場12個,漁溝鎮成為省級重點中心鎮。成立21個鄉鎮執法中隊,初步形成比較完善的城鎮管理網路。生產條件持續改善。全面完成城鄉電網改造,電力保障進一步增強。疏浚區鄉河道656公里,完成淮漣灌區改造、淮沭河灘地水毀重建等重點工程。實施世行三期農灌、黃河故道開發等項目,改造中低產田20.53萬畝。新建、改造農橋324座、泵站114座。新建沼氣池6000隻,改廁2.8萬座。成片造林5.7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27.38%。
五年來,我們致力於改善民生,和諧社會建設深入推進。就業富民成效顯著。堅持以培訓為手段、就業為目標,充分發揮“鎮鎮通”平台作用,建立健全城鄉統一的就業服務體系,累計培訓城鄉勞動力8.4萬人次、轉移13.7萬人次,新開發就業崗位3.8萬個、新增就業再就業2.5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穩定在4%以內。2007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004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4600元,年均分別遞增9.4%和7.8%。保障體系逐步健全。進一步完善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和社會救助體系,城鎮職工養老、醫療、失業保險覆蓋面分別達98%、93%、98%;逐步建立政策性商品房、解困房和廉租房保障制度,多層次住房供應體系進一步形成;城鄉低保對象實現應保盡保,保障標準分別達到220元/月和1000元/年,比2002年提高了46.7%和25%。實事項目順利實施。2003年以來承諾的61件1000多項為民實事基本完成,與人民民眾切身利益緊密相關的就業、教育、就醫、出行和環境衛生等方面的問題逐步得到解決。農村草危房改造全部完成。改造農村敬老院3.1萬平方米,五保對象集中供養率達到41%,比2002年提高11個百分點。建成標準化鄉鎮衛生院20所、標準化社區衛生服務站166個,創建示範化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0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農村自來水普及率分別達96.3%和95.1%,成為省“初級衛生保健先進區”。落實扶貧資金2.35億元,實施扶貧項目658個。
五年來,我們致力於統籌協調,各項社會事業全面發展。科技創新步伐加快。榮獲省“科技進步先進縣(區)”和“科普示範區”稱號,成為全市唯一省智慧財產權試點縣(區),累計新發展省級以上高新技術企業6戶、省級高新技術產品11個,創建國家級名牌產品1個、省名牌產品3個、市名牌產品21個,註冊商標386隻,輝煌太陽能公司成為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教育事業快速發展。基礎教育明顯加強,學前三年幼兒入園率、義務教育階段鞏固率、國中畢業生升學率分別達到86.1%、99.9%和92.1%,義務教育階段學雜費全部免除,2007年一次性安排資金6800萬元,全面完成農村義務教育化債工作。城鄉教育布局逐步最佳化,累計新、改、擴建校舍27萬平方米,新組建九年制學校8所。優質教育資源品牌效應不斷放大,淮州中學、淮海中學、實驗國小等名校進一步做強,淮海高級中學、淮陰師院第二附小等新校逐漸壯大。職業教育長足進步,全區兩所職業學校成為省合格職教中心。民辦教育穩步發展。文化體育日益繁榮。大力實施農村文化建設工程,新建鄉鎮文化活動中心20個、“農家書屋”100個;區鄉有線電視聯網工程全面完成,新發展城鄉有線電視用戶6.4萬戶。體育事業跨越發展,累計獲得省以上體育比賽金牌112枚、銀牌86枚,完成“萬村體育健身工程”,成功舉辦區首屆運動會。可持續發展深入推進。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源消耗得到有效控制,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均有較大幅度削減。建成區污水處理廠和鹽河兩岸截污管網,切實加強飲用水源保護,國家環保模範城市、國家級生態示範區創建工作分別通過國家技術考核和省級驗收。穩定低生育水平,人口出生率控制在8‰以下。實施土地復墾項目102個、土地整理項目3個,累計新增耕地14320畝。物價、機關事務、供銷、人防、郵政、電信、新聞、區志、民族宗教、外事僑務、殘疾人、對台、地震、檔案、鹽務、氣象、老齡、老幹部、關心下一代等各項工作也都取得了新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