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陰區2002政府工作報告

淮陰區2002政府工作報告

《淮陰區2002政府工作報告》是淮陰區政府2002年發布的一份報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淮陰區2002政府工作報告
  • 發布單位:淮陰區政府
過去的五年,經濟總量迅速擴大,經濟結構逐步最佳化。國內生產總值突破50億元,財政收入達到2.41億元,均比97年翻了一番多。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累計達到85.2億元,是前五年的8倍。三次產業結構實現了由“一、二、三”到“二、一、三”的歷史性轉變,比重由97年的45.3:32.9:21.8調整為34.1:41.6:24.3。農業結構調整成效顯著,蔬菜、油料、山芋、生豬、四季鵝、肉鴿等主導產業已形成一定規模。工業投入不斷加大,五年累計投入達21億元,新上投資千萬元以上重點項目19個,骨幹企業的支撐作用日益突出,工業對財政的貢獻份額五年上升了20個百分點。服務業迅速提升,由一批大小超市、大中市場和新型小區組成的商貿中心區已具雛形。
過去的五年,各項改革全面推進,對外開放不斷擴大。以產權制度改革為突破口,企業改製取得突破性進展,鄉鎮企業全部民有民營,區屬國有集體企業改制面達90%,企業活力明顯增強。農村稅費改革進展順利,農民契約內外減負47.2%,深受廣大農民的擁護和支持。撤縣建區、鄉鎮合併、並村聯組有序平穩推進,三級區劃調整成效逐步顯現。醫療、失業、養老保險制度均進行了改革,企業養老金實現社會化發放。政府職能加快轉變,區鄉機構改革順利完成,區鄉財政體制、教育體制、糧食流通體制和住房制度等改革取得積極進展。對外開放逐步加快,在抓好“三外”的同時,招商引資一年比一年喜人,累計引進資金20多億元。作為開放視窗和招商平台,工業園區建設快速推進,將成為我區新的經濟成長點。
過去的五年,基礎設施突飛猛進,城鄉面貌大為改善。淮陰變化之大,莫過於城市的變新變大變美。這幾年累計投入20億元,新建和改建二十餘條主支幹道,城區“五縱四橫”主骨架基本形成,城區面積增加了近一倍。古黃河岸邊美麗的風光帶和人性化的市民廣場相互映襯;一批新型的小區與規模化、現代化的超市、市場相得益彰;寬闊的城市道路與綠地遊園交相輝映。五年來,累計建設廣場、綠地50萬平方米,開發房屋面積100萬平方米,新修城市道路21公里。與此同時,新鋪區鄉村道938.7公里,完成鹽河護岸2650米。完成洪澤湖擋浪堤和子堰加固工程,疏浚了張福河等骨幹河道。改造中低產田37.8萬畝。城鄉電網改造工程實現投入2.4億元。電話交換機擴容9萬門。淮陰基礎設施和環境條件大為改觀。
過去的五年,社會事業蓬勃發展,精神文明得到加強。大力推進“科教興區”戰略,組織實施科技項目90個,科技對經濟社會的貢獻份額明顯提高。“普九”成果進一步鞏固,中國小布局調整快速推進,拆除中國小危房24萬平方米,新建校舍44萬平方米,危房改造受到了省政府的嘉獎。淮海中學和淮陰實驗國小通過省重點學校驗收。建成體育訓練中心,全民健身活動得到廣泛開展。新建農村自來水廠72座,農村改水新增受益人口20.4萬人。脫掉省計畫生育、農民負擔、信訪等三項重點管理縣帽子。堅持依法治區,順利通過省市“三五”普法驗收。寧淮掛鈎和扶貧開發工作成效顯著。完善國防動員體制,國防後備力量不斷壯大,榮獲省級雙擁模範區稱號。環境保護、國土資源管理等基本國策得到有效落實。
過去的五年,人民生活逐步改善,小康建設成效顯著。2002年,預計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城鄉居民存款餘額分別達到6408元、3104元和14億元,分別是1997年的1.39、1.23和1.77倍,城區居民人均住房面積達20平方米,農村瓦房率達98.5%,人居環境明顯改善。2900多名下崗職工、800多名城鎮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以內。1998年通過省初保合格縣驗收,基本實現人人享有初級衛生保健目標。1999年以縣為單位基本實現小康,2000年以鄉為單位基本實現小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