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淮軍故里圩堡群
- 別名:淮軍圩堡群
- 建造時期:晚清
- 屬性:民居建築
- 地區:江淮地區
圩堡莊園,將領的成就,突出防禦功能,毀壞嚴重,
圩堡莊園
很多人不知何為“圩”?其實“圩”在合肥一帶有兩層意思,都指建築設施,一是築起大堤,用以阻擋汛期洪水;二是房舍四周環水,內外以吊橋連通出入道路。其作用是防備匪盜。這類建築在長江中游統稱為“圩垸”。而江淮地區和合肥一帶則稱之為“圩”。
淮軍將領的這些房舍不同於江南民居的精雕細刻,既有雕樑畫棟,又比較樸素實用。匯聚了南、北方古民居的特色,是具有江淮地區特色的古民居,集防禦與居住功能於一體,在整體構造上以水環繞,攻守相宜。
雖然淮軍將領在家鄉所建起的清代圩堡莊園多達幾十處,但尤其引得世人注目的是張、劉、周、唐四大姓所建起的“四大圩堡莊園”。這四個圩主,分別是劉銘傳、張樹聲、周盛波、唐定奎,他們都是淮軍的重要將領,在晚清時期地位非常顯赫。
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這些圩子至今保存下來的沒有多少了,除劉老圩是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外,像張老圩、周老圩、唐老圩的原址都建有中學。儘管如此,海內外的專家們對圩堡群的研究興趣卻日漸濃厚,畢竟影響歷史進程的淮軍是從這裡起步的,而深層次地挖掘淮軍在特定歷史時期所起的作用及其社會影響,故居是個關鍵的切入點。
將領的成就
這些圩堡,都是從這裡走出去的淮軍將領,在功成名就之後而建的,大約先後形成於清朝鹹豐、同治年間。淮軍收復太平軍占領的地區,他們擄得了大量財物,並將財物納入自己的“帳戶”。在太平軍平復後,他們將財物帶回故鄉,修建自己的圩堡莊園。圍繞廬州周圍,淮軍將領修建了多個圩子,形成了歷史上規模最大、最集中的圩堡群。
同治八年,淮軍“盛”字營將領周盛波在取得一系列戰功之後,以奉養母親為由回鄉,築周老圩閒居。鹹豐年間,張樹聲與父親張蔭谷及弟弟樹珊、樹屏、樹槐等在周公山下殷家畈築堡寨,興辦團練,抗擊太平軍,後在堡寨的基礎上,擴建為張老圩。而張樹聲四弟、官至太原鎮總兵的張樹屏,在征戰32年後,因病歸故里,興建了張新圩居住。而福建陸路提督唐定奎於中法戰爭結束之後,因病辭職歸鄉,興建了唐五房圩閒居。同治七年,劉銘傳回鄉休假之時,就在老宅附近擇地興建了劉老圩。16年後,劉銘傳再次從劉老圩走出來,奉命渡海入台,贏得了保衛台灣勝利。他的戰功彪炳史冊,享有“爵帥”之稱。之後,他返鄉又興建了一座劉新圩(即六安劉大圩)怡養閒居。知名淮軍將領葉志超、王孝祺等,都是在發跡之後,先後在自家原址周圍興建起葉家圩、王家圩等房舍。
圩子還有另外一個特點,就是圩內的名樹古木生長茂盛。除了劉銘傳的連理廣玉蘭樹,在蟠龍墩圩內有保存完好的一棵桂花樹,樹齡高達一百六七十年;而張樹聲親手栽下的法國梧桐,在張老圩內根深葉茂,要有三人才能合抱;周老圩則有樹齡有一百五十年左右的白果樹。
突出防禦功能
圩堡中的每個圩子占地30畝至100畝不等,它們的主人,都為大清國立過戰功,享有封號,而且是世襲的。圩子內養有軍隊以保護圩子,家僕、佃戶也是世襲的。他們的生老病死和經濟收人都是掌握在圩主的手中。種圩子農田裡的佃戶,早期很多是淨身入佃,主人為佃戶提供住房、土地和農活用具,收入卻由圩主根據當年的收成留給佃戶。
圩子的建築重點是突出防禦功能。淮軍將領們總結在鄉寨對抗太平軍的經驗,圩堡都建築在丘陵地帶的兩沖之中,山地兩山夾坳之間,以保證水源充足。圩子多為外環深壕,內砌石牆,四角建有碉堡,與外通行則利用吊橋。圩內有正廳、客廳、堂樓、書房、花園、小姐房、庫房和下人房數百間,其中,花園仿照蘇揚園林建築,少數還有西式建築風格。
毀壞嚴重
這些圩堡絕大多數是水圩堡。當然還有個別“旱圩子”,就是一般建在崗頭上居高臨下,四面無壕溝,但有高大的圍牆和炮樓。如“鴿子籠圩子”,這是劉銘傳的故居之一。
圩堡內建有房屋,在房舍四周加築濠溝,引水將圩堡內房屋圍護起來,內外以吊橋連通出入道路,一般是以一姓一戶為存在。在淮軍將領的故居、祠廟等遺存共有百餘處,老圩子裡至今留有遺蹟,如劉老圩仍遺存十多間舊宅,圩內還有慈禧太后御賜、劉銘傳親手栽種的廣玉蘭;張老圩現存後堂屋一幢9間房舍及守衛住房5間。周老圩尚存書房、影堂、四合院和典當房30多間。而唐五房圩還有一幢兩層中西合璧的轉心樓。但圩子很多為校舍所占:張老圩現為聚星中學校址,周老圩現為農興中學校址,唐五房圩為袁店中學校址。這些淮軍將領故居由於歷經了戰火和劫難,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前基本保存原貌,只是房屋多作糧倉、校舍或軍政機構用房。但近幾十年來毀壞嚴重,有的瀕臨倒塌,僅剩輪廓,急待保護和開發利用。據了解,現今劉老圩的修復規劃設計圖已經初具雛形,正待國家級專家論證確認後予以修繕。應該說,保護這些曾經見證歷史的圩子,還是任重而道遠的。